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科学与技术课堂
——二年级下“多与少”教学案例

2021-03-27 11:10徐天姣
中文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量筒容器液体

徐天姣

(上海市杨浦区水丰路小学,上海 200093)

一、案例背景

“多与少”是科学与技术学科第四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也是课程标准中“能力”模块的基本内容之一。本单元是以学习了“我们的身体”为基础,通过“长和短”“路程有多远”“轻与重”和“多与少”四课时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正确测量工具来准确测量一些物体,从而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测量与观察一样,是收集证据的基本的手段,是学生所需掌握的必要探究技能。测量能力应包括两部分:一是掌握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二是在碰到不同的测量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解决。本课时“多与少”不仅仅是对一般测量液体方法进行探究,也是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课时的重要目标为“在测量中学会测量”,即让学生在所具体开展的测量活动中,学会测量的一般性的步骤和方法,再进行提出问题→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这又是使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并能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

二、案例正文与反思

1.案例一:联系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

在活动一“观察、比较液体的多少”时,我联系本单元第一课时“长和短”的内容,出示水的图片,并抛出问题“我们学习过了关于物体的长和短,那像水这样的液体有没有长度?为什么?”

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正好也是对于一年级第二学期“水”这一课时中水的特点的复习,学生很快能反应:“没有,因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出示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容器,请学生“比较一下这三杯液体,找一找哪杯最多”,并说出理由。学生通过用眼睛观察,很快就发现了2号杯中的液体最多,因为2号杯中液体的液面高度最高,此时我进行适时小结“运用目测的方法,观察到的液面越高,液体越多,观察到的液面越低,液体越少”。然后继续请学生“找一找哪杯液体最少”,这时候,学生开始产生不同的答案,有觉得1号杯中的液体最少的,也有觉得3号杯中的液体最少的,还有觉得1号杯和3号杯中的液体一样少的。我不急着否定任何一方的答案,继续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目测的方法还有用吗?”“那怎么办?”,学生基本都不知道量筒这种测量液体的工具,但根据他们学过测量长和短以及目测的方法,所以有学生提出“用直尺量一量两杯液体的液面高度,得出准确数据进行比较”,这个想法很新颖,虽然没提到量筒,但是却和量筒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肯定了他的想法“你的想法很不错,有一样测量工具正好可以直接完成这种比较”,然后引出了测量液体的工具——量筒。

低年级学生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学习兴趣十分浓烈,因为课程内容较为简单,和生活常识较为接近,所以学生可以快速想起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在思考新问题,尤其是学生没接触过的问题时,我发现学生会利用已有的知识想办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体现了他们的思考模式,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案例二:选择合适方法,建立相互联系

活动二“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中,我选择了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容器,所盛液体也有多有少,用问题提示学生“如果现在给你这样三杯不同的液体,你还能直接判断出哪杯最多,哪杯最少吗?”

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不能,这时再补充“所以,目测的比较方法只适用于相同容器”。“那如何找出三种不同容器中液体最多的那一杯呢”,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发现比较液体的多少时,先得统一好标准,然后才能操作下一步,有学生提出“将三种不同容器的液体倒入相同的杯子里,再用目测的方法进行比较”“用量筒分别测量每种容器中液体的多少,然后比较数据大小,得出结论”,这两位同学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能运用解决问题。在进行实验时,我给每组学生都提供了三只相同的一次性塑料杯、一个25ml的量筒、实验记录单、笔等,由每组学生自主选择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实验完成后,先请完成得最快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所用方法,再请最慢的小组进行交流,最快完成的小组是用导入三只相同的杯子里目测的方法,而最慢的小组则是用量筒进行准确测量的,再问大家“你们觉得谁的方法更好”,其他组的同学说“目测的方法好,因为这样更快”,这时我再总结“比较不同容器中液体多少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能提高工作效率”。

实验前,教师需要讲清要求和注意事项,由学生自主选择比较液体多少的实验方法,在知识间建立联系。实验前设置星形瓶的液体最多20ml、爱心瓶15ml、靴子瓶10ml,倒入相同杯子后,液面高度均不相同,皆存在一定差距,便于学生观察,虽然两种方法皆可,但哪一种比较好,需要学生实验后才知晓。学生在实验交流实验结果时,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引导学生倾听他人发言。二年级学生在表述猜测的理由时,可能语言比较稚嫩,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倡有争议,并引导学生能将猜测理由阐述清楚。教师再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出:在比较液体多少时,要选择合适的比较或测量方法才可以提高效率。

3.案例三:用个性化表达,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时,我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单,如果是选择比较目测的方法则不需要完成,但如果是选择量筒测量方法的话,就需要完成实验记录单。

活动三“体会生活中的测量”我设置了一个情景:“老师的亲戚家有个小婴儿,在冲泡奶粉时,发现“加入约160ml的水,如何能确定160ml的水有多少呢”,请同学帮忙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加倍了成功的体验。我为学生提供的量筒的量程有限,160ml不能直接得到,需要学生运用一些加减法,实验前需要提醒学生每次加入液体后都要将量筒中的液体倒干净,再进行下一次测量,确保测量的准确。运用记号笔和带有编号的一次性塑料杯,不规定标记的方法,请每组学生自行设计标记的位置,发现学生为了标记的清楚,基本都选择在160ml处画一条横线,并在旁边标记数字。

实验记录单的设计突出主题,重现了三个不同的容器,给学生直观的体验感受,在容器下方留出空白用于记录每种容器中液体的准确的数据,方便他们记录、比较。活动三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冲泡“奶粉”时,直接加入水的多少的问题,体会在容器上标记刻度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标记时不规定学生一定要画直线还是点点,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尽管基本每个小组都选择了划横线的方法,但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可能和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关,他们看到的奶瓶、量杯、针筒等都是用横线标记的,于是模仿类似的标记方法标记,可以在标记前启发学生思考,如“可以设计怎样的标记达到更加直观、方便的效果?”

三、学与教的思考

1.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

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对于问题的探求。学习不再只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里去”,而更应该是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探索世界、认知自我、发展理性。学习过程中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情境化的、问题化的,是同生活结合的。我们的学生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他们更是一个生活者,在“多与少”这一课时中,能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高效的方法进行比较测量,当不需要得出准确数据时,我们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找出最多或最少的液体;也能将课堂中学习到的比较和测量方法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能借助量筒在一次性塑料杯上标记出160ml的位置,方便下次冲调奶粉饮料,体现了测量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这样有助于让学生探究并体验现实生活,学会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

2.项目化学习凸显科学与技术学科意义

我们老师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我花比较少的时间就把知识教给学生了,让他自己去探究需要花很长时间,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什么地方?我想,现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的有效和无效上面还应该有一项“意义”原则,让学生主动并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完成任务,这才是有“意义”的含义。在科学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教师要在教学中创造灵活的、智慧的、多元的操作过程,而不是把教学作为一套机械、统一、标准的操作程序。“多与少”一课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量筒这种测量工具,而是一步步慢慢引导,从相同容器中的液体比较到不同容器中的液体比较,都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实验再得出结果,教师需要把教学变成一个持续的、与学生共同探究和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

猜你喜欢
量筒容器液体
液体小“桥”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蒸腾作用
难以置信的事情
色谱分析取样定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