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婢汤利水作用机制探析

2021-03-28 12:19谢艳丽王金成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11期
关键词:生石膏防己利水

谢艳丽,王金成

(1.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民医院,山西 运城044600;2.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山西 运城044000)

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是一首治疗风水的方剂。该方中5味中药的主要功效均不是利水作用,但该方却能治疗“一身悉肿”之风水证,其利水作用机制何在?笔者苦苦思索,终有所悟,现探讨如下。

1 越婢汤作用机制分析

《伤寒杂病论》序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1]诸多医家认为,《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受《黄帝内经》学术思想很大影响,如关于风水的定义,《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条:“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2]《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3]两者观点十分契合,笔者从《黄帝内经》中领悟出越婢汤作用机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3]地上的水气遇热上蒸,热气在天为云;云遇到冷空气,就会结成一粒粒小冰珠,小冰珠往下掉时,遇到下边的热空气,就变成一滴滴雨点。正如张锡纯所言:“水散为气,气可复凝为水。”[4]越婢汤是治疗风水的方剂,笔者认为其之所以能够利水,妙在“气凝为水,云变为雨”,且越婢汤核心药物(即君药)应为生石膏。生石膏在该方中用量最大,其甘寒之性可使上焦的水气,即“云”,化为“雨水”,从小便而出。单用生石膏,不用麻黄似乎可以实现气凝水、云变雨之转化,但寒凉之品易闭肺,肺气闭阻,宣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功能,尤其是肾与膀胱,严重者可导致小便不利。因此,臣药用麻黄,一方面有“提壶揭盖”作用,防止生石膏闭肺而导致小便不利;另一方面,有发汗祛水,使少部分水邪通过腠理透发。水液代谢过程是以肺、脾、肾为中心完成的,风水、皮水治在肺、脾;正水、石水治在肾、脾。越婢汤中佐药主要作用在脾胃,生姜和胃调中;大枣补脾益气,合用能调补脾胃,增强中焦制水之力。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2 类方佐证

2.1 防己黄芪汤证 防己黄芪汤组方原则与越婢汤相似。君药防己味辛,性苦寒,有祛风湿、止痛、利水功效。辛能散邪,寒能使“气化水,云化雨”,一药二用,相当于越婢汤中的麻黄与生石膏。臣药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佐药生姜、大枣、白术,白术入脾经,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作用,张仲景亦有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加白术可增强健脾制水作用。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二方适用于虚实不同的风水证,犹如桂枝汤与麻黄汤适用于虚实不同之伤寒证。

2.2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君药麻黄、连翘、生梓白皮,麻黄辛散能宣肺祛邪,连翘、生梓白皮性寒,可化云为雨,二者都有利湿作用。臣药苦杏仁、赤小豆,可通调水道以利水。佐使药同越婢汤。与越婢汤证区别在于水湿程度不同,越婢汤偏于利水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偏于利湿浊,水饮者宜表里分消,偏湿者兼用行气之品,以达气行则湿化之目的。

2.3 甘草麻黄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25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结合该篇第5条对“里水”的校勘,《脉经》注:“一云皮水。”可知里水为皮水[2]。风水与皮水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恶风,伴有恶风者为风水,不恶风者为皮水。由此可以看出,麻黄在二方中以发汗利水为主。正所谓张仲景之言:“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2]腰以上水肿,一证两方。皮水症状轻微者,甘草配麻黄,通过麻黄辛散发汗,祛水于体外,甘草制约麻黄,使麻黄力缓而持久,以防峻汗伤正而水邪不能完全排出,如麻黄加术汤之意。皮水症状重者,要外散内引,散可通过麻黄辛散开窍;引可通过生石膏“化云为雨”,加白术加强脾脏制水之力。

2.4 大、小青龙汤证 《金匮要略·咳嗽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2]何为溢饮?张仲景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2]风水、皮水、溢饮临床表现相类似,均属水饮在表,表者肺之主也。大青龙汤即越婢汤加桂枝、苦杏仁而成,具有越婢汤功效,加桂枝增强辛散解表之力,加苦杏仁肃降肺气,防止麻黄、桂枝发散太过,平衡肺脏宣降功能。大青龙汤与越婢汤最大区别在于辛散药与寒凉药配比不同,大青龙汤发汗作用强,清热作用不强,越婢汤反之。笔者认为,大青龙汤治疗在表水饮之病机介于甘草麻黄汤证与越婢汤证之间。小青龙汤证是治疗外寒内饮常用方剂,以药测证,其内饮性质当属寒饮,所以该方治疗溢饮依靠辛散温化。中医认为,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之间相互依存,同时具有无限可分性。上焦之水多为“热”水,亦有少部分“寒”水;下焦之水多为“寒”水,亦有“热”水。热蒸湿邪,应“上升为云”,若湿热下注则生疾患。所以,大、小青龙汤同为治疗溢饮之方剂,针对外寒采用麻、桂辛温发汗,而内饮之性质有寒有热,属热用生石膏寒凉化云为雨;属寒用生姜、细辛、半夏辛温散邪:一证两方亦不难理解。张锡纯言:“愚用小青龙汤三十余年,未尝一次不加生石膏。即所遇之证分毫不觉热,亦必加生石膏五六钱,使药性之凉热归于平均。”[4]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自然也可以用于溢饮之证,且较之小青龙汤证更有所侧重。

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越婢汤去生姜、大枣,加苦杏仁,即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两方生石膏用量完全相同,麻黄用量稍有差别,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四两,较越婢汤少二两。可见,越婢汤也可以用于喘证,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13条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2]越婢汤加半夏可加强降逆平喘作用。反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在表之水饮证,加上健脾制水之药效果更佳。所以,麻黄有风祛风,有水利水;生石膏有热清热,有湿凝水。麻黄配伍生石膏,外散风寒,内清肺热,共祛在表之水饮、邪气。

2.6 木防己汤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2]何为支饮?张仲景云:“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支饮指水饮停留于上焦胸膈,导致机体出现咳嗽、气短、不能平卧等症状。在上、在外之水均属阳水。木防己汤融越婢汤与防己黄芪汤方药于一炉,四味药可分为两组,一组是桂枝配生石膏,取越婢汤之麻黄配生石膏之意,用桂枝易麻黄,是兼见正虚一面;一组是防己配人参,取防己黄芪汤之防己配黄芪,扶正与祛邪兼顾。生石膏用鸡子大12枚,从用量来看,其利水作用不亚于越婢汤,且不损伤正气。

2.7 《古今录验》续命汤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2]方后服法言:“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从方药组成来看,该方由大青龙汤去大枣,生姜易为干姜,加人参、当归、川芎而成。不难看出,治疗气喘及水肿病功在大青龙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4条:“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2]提示肺胀与风水病机的相似之处。所以,越婢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木防己汤、《古今录验》续命汤可以治疗肺胀、风水、皮水、溢饮、支饮等病,临证重在化裁使用。

综上所述,上焦之水多为阳水,下焦之水多为阴水,但也不是绝对的。越婢汤是针对上焦阳水而设,全方虽没有明显利水之品,然而通过寒凉之生石膏实现“气凝水,云变雨”之转化,利尿作用就不难理解。同时,增强对大青龙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木防己汤证、《古今录验》续命汤证的理解,这些病机相类似方剂不但能够治疗上焦水饮病,同时可以治疗气喘之肺胀病。

猜你喜欢
生石膏防己利水
助磨剂EDTA在超细石膏粉体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六偏磷酸钠对制备超细生石膏粉体的助磨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The Study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Xuanbai Chengqi Decoction(宣白承气汤)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本草图经》兴化军防己的本草考证
论《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应作术防己汤
益气活血利水复方塌渍治疗大鼠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治三叉神经痛
粉防己碱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