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报警信息素的成分及其主要作用

2021-03-28 15:08
中国蜂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蜂嗅觉乙酸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吉林132108

一、蜜蜂的报警信息素

蜜蜂的报警信息素是指当蜜蜂受惊扰时,由工蜂上颚腺和科氏腺分泌的具有示警作用的化学物质的统称。凭借报警信息素,工蜂向同伴传递危险信息,诱导其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使同伴快速响应突发逆境。

二、蜜蜂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

1962年,Boch等最先通过试验证实科氏腺分泌的乙酸异戊酯(IPA)是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活性成分。3年后,Shearer等在工蜂上颚腺发现一种较弱的报警信息素——2-庚酮。随着研究的深入,报警信息素的具体成分逐渐得以鉴定。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经从从科氏腺中鉴定出40多种化合物(包括化合物前体、中间产物、最终合成产物)。李新宇等通过GC-MS分析,对中华蜜蜂的报警信息素成分进行检测,检测出乙酸异戊酯、乙酸正丁酯、乙酸正已酯、乙酸正辛酯、乙酸正癸酯、乙酸苯酯、乙酸二十酯、辛酸、苯甲酸、苯酚、对甲酚、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正辛醇、十八醇、二十醇以及顺-11-二十碳烯-1-醇等20多种,通过对比发现与西方蜜蜂报警信息素的成分基本一致。至今为止,对蜜蜂报警信息素成分的研究仍在进行,如在非洲化蜜蜂体内发现了3-甲基-2-丁烯乙酸酯(3M2BA),尚不清楚其他蜜蜂是否含有这种物质。

三、蜜蜂报警信息素的作用

研究表明,报警信息素的作用主要是攻击、聚集、驱避。对于内勤蜂和蜂群整体来说,主要是聚集和攻击;对于采集蜂来说,主要是驱避。在对单一成分的试验研究中发现,IPA可以提高蜂群警戒程度、降低蜜蜂舞蹈的频率;但由于IPA的挥发性强,无法有效地标记“敌体”;与IPA相比,乙酸辛酯(OA)的挥发性较小,可以帮助蜜蜂锁定目标;BA(乙酸卞酯)能有效增加蜂巢扇风蜜蜂的数量,这可能是防御性反应的一部分。顺11-二十碳烯-1醇和乙酸苄酯可以停止工蜂出巢;2-庚酮能够标记敌体,例如,中蜂群出现瓦螨,工蜂会在撕咬瓦螨时留下上颚腺分泌2-庚酮,进而吸引更多工蜂攻击瓦螨。

通常,蜜蜂在防御过程中,会增加飞行活动和聚集程度等基础反应。Gerald Kastberger研究发现,比起单纯机械刺激,机械刺激和报警信息素的联合,可以增加蜜蜂进行这些基础反应的程度。在东方蜜蜂的研究中,当天敌(大黄蜂)进入蜂巢时,守卫蜂通过蜇刺和撕咬目标,释放报警信息素,使蜂群快速集结,围成一个“热球”窒息大黄蜂,将大黄蜂包起来。中华蜜蜂在蜂巢中发现蜂螨时,由于蜂螨较小,不能蜇刺,只能使用上颚撕咬,通过上颚腺分泌的2-庚酮标记敌体,对其造成局部麻醉,使瓦螨瘫痪,死亡。不同的是,西方蜜蜂并不具备这些能力,这被考虑到是同域演化的结果。有研究发现,蜜蜂不会攻击涂有报警信息素的滤纸,说明蜜蜂在防御行为中,分泌报警信息素前需要一个有效的刺激,而报警信息素的分泌又可以提升蜜蜂的防御程度。

对于采集蜂而言,在花朵上涂抹2-庚酮,蜜蜂会出现拒绝采集的现象。在采粉过程中,蜜蜂很可能通过上颚腺分泌的2-庚酮标记花朵,避免重复访花,从而提高采集效率。2-壬醇可以诱发蜂群聚集,但对采集蜂有驱避效果;报警信息素对采集蜂的驱避效果与防御时产生攻击的群体行为不同,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报警信息素是在群体防御的背景下演化而来的,主要的作用是标记危险,而不是标记食物位置。群体作为演化的单元,蜜蜂更可能相信在巢房中遇到同伴,而不是在花朵或其他食物上,为了降低觅食的风险,在采集过程中遇到报警信息素,采集蜂会更倾向于将危险信息带回蜂巢,通过振翅发出停止信号,警告同伴停止觅食。

此外,报警信息素的多个成分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如将(Z)11-二十碳烯-1醇和乙酸异戊酯混合,与单独乙酸异戊酯相比,会诱发更长时间的蜇刺反应;在非洲蜜蜂研究中,IPA和3M2BA混合比单独任何一种化合物都能更有效的集结蜂群。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花序通过模拟分泌蜜蜂报警信息素的类似物,可以吸引到蜜蜂的“天敌”对花序授粉,工蜂分泌的报警信息素是向同伴发送危险信号,但蜜蜂的天敌(如蚂蚁、大黄蜂)则会将蜜蜂的报警信息素作为一个捕食线索。同样,蜜蜂也可以通过识别天敌的气味(如大黄蜂)并做出反应,说明在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中,捕食-被捕食-植物授粉的演化中是以报警信息素或类似物为媒介的。而报警信息素对蜜蜂觅食学习的研究认为,报警信息素可以干扰气味-蔗糖的关联,导致觅食学习出现障碍,如蔗糖溶液中添加2-庚酮饲喂蜜蜂的试验中,观察到明显的觅食排斥反应。

四、日龄对蜜蜂报警信息素成分水平的影响

蜜蜂群体中,工蜂的平均寿命为35天,蜂群中日龄不同的工蜂分工明确。分为内勤蜂(哺育蜂、守卫蜂等,承担巢内任务)和采集蜂(承担外部采集任务),通常日龄以哺育蜂<守卫蜂<采集蜂为序,守卫蜂为7~22日龄。Allan的试验研究表明,科氏腺中2-壬醇、苯甲醇、乙酸苄酯的含量采集蜂显著高于内勤蜂,乙酸异戊酯的含量在承担内勤任务的前期,随着日龄增加IPA含量会有明显的升高。而随着工蜂年龄的增长,上颚腺发育完善变大,2-庚酮分泌量相应增加,这意味着采集蜂的2-庚酮分泌量高于守卫蜂。这些情况说明,蜜蜂报警信息素成分的分泌量受到日龄与分工的影响;此外,有文献提到已经识别出特定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可以影响报警信息素成分水平,但与基因组序列关联尚不清楚。

五、蜜蜂报警信息素的调节方式

1.嗅觉神经调节

蜜蜂在长期演化中,形成复杂的嗅觉系统,其主要功能由感觉器、嗅觉感受蛋白、嗅觉受体、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和气味降解酶等相互协调运行产生。而蜜蜂的嗅觉感受蛋白中气味结合蛋白(OBP)是在嗅觉受体激活前参与气味识别的起始蛋白,气味可以通过与OBP结合而发生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西方蜜蜂OBP14能与2-庚酮结合,OBP21能与9-氧代-癸二烯酸结合,这说明蜜蜂对报警信息素的气味可以通过OBP进行特异性识别。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气味首先由位于触角特殊结构的嗅觉受体神经元(ORN)检测,再由ORN投射到大脑嗅觉受体,因为受体较多,往往可以响应广泛的气味。目前,虽然在蜜蜂中尚未发现报警信息素直接作用的大脑结构,但与一般气味物质不同的是,报警信息素成分的挥发性更强。有研究认为,大脑很可能是将报警信息素当作一个特异的信号,通过直接作用神经前导中心引发快速反应。此外,在触角叶中,转录因子c-Jun可能诱导对报警信息素的反应。这意味着,蜜蜂为了快速响应“危险信号”,存在对报警信息素反应的特定嗅觉调节机制。

2.激素与生物胺

相比嗅觉神经的快速调节,激素调节更趋于精细化。Morgane Nouvian研究表明报蜜蜂警信息素不是直接触发行为反应的,而是通过促进大脑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的分泌,当它们的分泌量超过神经的响应阈值时才引发行为反应。与此同时,保幼激素(JH)作为蜜蜂调节行为、发育的重要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降低神经响应阈值的方式提高对报警信息素的敏感性。一般情况下,从内勤蜂到外勤蜂,与JH的滴度升高有关;研究表明,JH滴度高的老蜂比JH滴度低的幼蜂更凶。在Morgane Nouvian对越冬蜂的研究中,报警信息素刺激引起大脑中5-HT浓度增大后并未引发蜇刺反应,推测越冬蜂体内JH的滴度含量低,导致神经响应阈值高,很难产生攻击反应。这些情况意味着,蜜蜂接收到同伴的报警信息素后,先要通过神经响应阈值进行一个威胁程度评估,随后由体内JH含量较高的工蜂做出响应,扩散到整个蜂群。

六、小结

报警信息素的成分及作用不断被人们重视,已有人将蜜蜂报警信息素应用于规划非洲象的行动路线,获得很好的效果。当今在绿色农业的背景下,使用蜜蜂为作物授粉蓬勃发展,但因农药残留导致授粉蜂群群势的快速下降。因此,如果能在不影响生物安全的情况下,将报警信息素开发成一种新型生物制剂,让蜜蜂识别并远离农药喷洒区域,对蜜蜂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高通量技术发掘参与报警信息素调节的候选基因,明确其分子调控机制,将加深人们对蜜蜂群体的信息交流、区域协同演化和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认知,也有望解决蜜蜂实际饲养管理中的许多难题。

猜你喜欢
工蜂嗅觉乙酸
工蜂甲(上)
工蜂甲(下)
乙醇和乙酸常见考点例忻
小保姆成长记
勤劳的工蜂
超强嗅觉
让你的嗅觉降降温吧!
DMAC水溶液乙酸吸附分离过程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乙酸仲丁酯的催化合成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