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友教授运用经方辨治胸痹心痛经验探析∗

2021-03-28 14:39王佳柔李富震陈星燃王晨彤指导姜德友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方心痛胸痹

王佳柔 李富震 陈星燃 王 兵△ 王晨彤 指导 姜德友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姜德友教授系医学博士,二级教授,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金匮要略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1]。姜德友教授从医治学近40年,因地制宜,精研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善治各种疑难杂病[2],尤对胸痹心痛的辨治有独到见解。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3],严重者可表现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西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死多属此病范畴[4]。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分“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端,大多因实致虚,重则危及生命,临证实属疑难。姜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结合黑龙江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饮食习惯,提出治疗寒地胸痹当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明察秋毫,截断病程”为原则,现总结姜教授运用经方辨治寒地胸痹心痛的临证经验,撷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关于胸痹心痛的认识,始于先秦两汉时期。《灵枢·本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认为胸痹与肺之形态大小及饮邪之量相关。《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认识到其病位在心,临床表现为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其对胸痹心痛临床表现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疼痛特点的认识尤为相似。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设“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论述,并创造性提出其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其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观点为后世医家广为推崇。徐忠可认为仲景之言有两层含义,一者审查脉象以辨识病位,其《金匮要略论注》曰“欲知病脉,当先审脉中太过不及之形,谓最虚之处,即是容邪之处也”。二者以脉论病因病机,其曰“阳而微,虚也……阴而弦,虚邪也……是知虚为致邪之因,而弦乃袭虚之邪也”。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进一步阐释仲景之论,其曰“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开,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并提到上焦为阳之位,微脉代表虚之甚,虚阳受阴邪之袭,故胸痹心痛。总而言之,诸医家多认为“阳微阴弦”既示脉象,又言病机,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诸医家所论之阴寒、阴邪者,多认为寒饮、痰浊、瘀血等皆可为患,如朱肱《类证活人书》曰“包络之痛,有痰涎停伏,窒碍不通而痛”。《金匮要略广注》曰“阳受气于胸中……若阳虚而血气结聚,痰饮垢腻,凝滞不行,则痹生焉”[5-6]。临证当详审病机,灵活施治。

姜教授法宗仲景,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关于胸痹心痛的论述为指导,综合历代著名医家经验,结合黑龙江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及饮食生活习惯,形成辨治寒地胸痹心痛学术思想。姜教授认为胸痹心痛以正气亏虚为本,寒饮、痰浊、瘀血为标。黑龙江地区气候寒冷,极易外感寒邪,寒乘于胸,损伤胸中阳气,肺为娇脏,易受邪侵,胸阳不振,肺失宣肃,阳气既虚,又无力输布运化津液,多停而为饮,加之人们活动减少,气机易于壅滞,终致饮阻气滞,痹阻胸阳,发为胸痹心痛,此情况多见于胸痹心痛早期患者,此类患者多以气短难续、胸闷如憋就诊,且冬季多发,以标实为主,正如《医宗金鉴》曰“胸为气海……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中期阳气痹阻稍久,阳虚不运,饮聚为痰,如《金匮要略心典》所云“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或因黑龙江地区冬季漫长而干燥,人们长期以来为抵御严寒多食用肥甘厚味之品,易损伤脾胃,脾胃健运失司而生痰浊,痰浊亦可痹阻胸中阳气,二者常相兼为患,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因此姜教授认为胸痹心痛中期多阳气痹阻,痰浊停滞,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然而胸痹心痛日久不愈或未及时治疗,延误病情,邪气久居,必然伤及血络,日久成瘀,瘀阻心络,不通则痛,痛如针刺,可连及后背、左臂等部位,入夜尤甚,甚者突发胸痛彻背,背痛彻心,危及生命,不可不防。

2 审时度势,分期论治

姜教授临证辨治胸痹,常依四诊而察秋毫,抓住主症,审证求因,切中病机,明确病程,分期论治,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圆机活法,及时截断病程,防病进或缠绵难愈危及生命。

2.1 初期化饮行滞,先治其标,祛邪实以安正 胸痹心痛初期,患者多因气短,胸闷甚则如憋,时胸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诊,舌苔白腻,脉弦滑为主,此皆因饮阻气滞,气塞之甚,标实为急,当宣肺化饮,理气行滞,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姜汤加减,组方:茯苓20 g,杏仁15 g,甘草15 g,枳壳15 g,陈皮15 g。茯苓甘淡,健脾利水,杏仁苦温,宣肺理气,加之陈皮、枳壳健脾、行气,使气行则饮化,去邪实以安正,正如《医宗金鉴》所云“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若伴呕恶加半夏燥湿降逆止呕;伴便干加瓜蒌润肠通便;伴乏力加生晒参健脾补肺;若见胸痛加丹参、三七以活血化瘀。国医大师何任亦认为此方可治疗胸痹轻证[7-8]。此期虽然病势较急,但病情较轻,若能及时诊治,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防止病情向危重情况如心肌梗死等的转化。

2.2 中期通阳宣痹,标本兼治,养阳虚以逐阴 患者多以胸部闷痛,连及后背,怕冷为主症,舌暗苔白腻,脉沉弦,可伴有手胀、关节疼痛,有冠心病病史,多因受寒、饱食而诱发,此为阳虚不通,痰浊痹阻所致,宜通阳宣痹,行气祛痰。自拟加味瓜蒌汤,药用瓜蒌20 g,薤白15 g,桂枝15 g,杜仲20 g,丹参20 g,三七10 g,银杏叶20 g。此方化裁于《金匮要略》之瓜蒌薤白白酒汤。《本草思辨录》曰“栝蒌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因此以甘、微苦、寒之瓜蒌开胸中之燥痹,伍辛温之薤白以行痹着之气,二药相伍,化上焦痰浊,散胸中阴寒,宣胸中气机,原方瓜蒌薤白白酒汤还有一味白酒以行气活血,姜教授认为阳虚不温,痰浊痹阻,易致血行不畅,临证常见唇暗,舌下络脉色紫,而仅白酒一味其力尚小,因此以丹参、三七、银杏叶易白酒,增加此方行气活血之力;因为患者多伴有怕冷明显的症状,因此伍桂枝温通心阳,杜仲温肾阳以益心阳,阳气不虚,痰则不能自生,诸药合用,共奏通阳宣痹、行气祛痰之功。

在临证过程中,不唯有胸部闷痛而怕冷的患者,亦常见患者胸部闷痛而热,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怕热明显,口干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此类患者多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多伴头晕、头胀、头昏等。此时不能再用桂枝、杜仲等辛温助阳之品,要知常达变,改为以小陷胸汤为基础方,组成:瓜蒌20 g,黄连10 g,半夏15 g,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常加罗布麻20 g,钩藤20 g以平肝阳。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治疗痰热互结之小结胸病,此处谨守“痰热互结”之核心病机,异病同治,以瓜蒌之苦润涤之,黄连之苦泻之,半夏之辛散之,除热散结于胸中,佐罗布麻、钩藤,研究表明罗布麻具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理作用[9-10]。配活血通脉药如红花、川芎等,伴头昏加郁金、石菖蒲以开窍化痰醒神,伴口干口苦加百合,厌食油腻加茵陈。但应用此方应注意中病即止,因黄连苦寒,过用则易伤脾胃阳气而反生它变,无使过之而伤其正。

2.3 日久以通为补,多用芳香,通君络以消痹 患者日久成瘀,以胸中刺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时间长,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脉沉涩为辨证要点,当从瘀论治,以通为补,药用芳香温通之品以散血行之瘀。《圣济总录》始以芳香温通法治疗胸痹心痛,其药多用麝香、牛黄等[11],姜教授法宗经典,自拟“君络通”,组成:丹参20 g,三七粉10 g,红花15 g,银杏叶30 g,焦山楂15 g,粉葛20 g,功能活血通脉,化瘀止痛。心为君主之官,一主神志,二主血脉,心络即君络,君络通则胸痹心痛愈,若瘀滞较重,则配以虫类药如土鳖虫、水蛭、蜈蚣以搜风通络止痛;患者久病不愈,必有损正气,因此姜教授常强调从瘀论治不可专于攻邪而施以霸药,当稍佐补药以益气如生晒参、黄芪、红景天等。此外,亦有因长期情志不遂致瘀者,当从肝论治,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另当别论。

3 经验特色

3.1 活用经方,守法创新 “经方”一词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12],其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之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辞海》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13]。徐大椿谓仲景之方为经方之祖。姜教授善用、活用经方[14-15],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异病同治[14]。《伤寒杂病论》中所列经方,一方一证,方证相应,姜教授强调要善于从无字处读书,临证不可拘泥于条文所限,当谨守病机以扩大经方主治范围,如小陷胸汤本为仲景治疗小结胸病之方,姜教授临证谨守痰热互结之核心病机,常以此方治疗胸痹心痛、痤疮、眩晕等,异病同治,一方多用,效如桴鼓。2)守法创新:经方之理、法是经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辨治疑难杂病思维的建立尤为重要,姜教授立足经方理法,师古而不泥古,以不变应万变,根据黑龙江地区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及疾病特点,以经方为基础灵活化裁而成新方,如以丹参、三七、银杏叶易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的白酒,增加活血行气之功。

3.2 一药多用,因机而变 姜教授临证秉承一药多用思维,擅长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调整药物不同配伍法则[15],以适应病机需要,如针对胸痹心痛患者所伴随的便干症状,审机用药,若因饮阻于胸,津不下润所致者,则加瓜蒌以润肠通便,同时瓜蒌又可利气宽胸;《纲目》认为瓜蒌“润肺燥……利大肠”。《别录》认为其“主胸痹,润泽人面”[16]。若因瘀阻心脉,阴血、阴津不能下润而致者,加当归、桃仁以润肠通便,又能活血化瘀;若因气滞,木气乘土所致者,加郁李仁润肠通便,又可疏肝行滞,《本草经疏》曰“郁李仁,性专降下,善导大肠燥结,利周身水气”。又《本草新编》曰“郁李仁善入肝,以调逆气,故能达上下,不可不备也”。

3.3 活血通脉,贯穿始终 每个疾病在其发生、发展与变化中都有一个基本病机贯穿于疾病全过程,它决定着这一疾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基本特征[17],对于胸痹来说,其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痹而痛。基于其基本病机及临床表现,又可发现其共同特点,无论是寒饮、痰浊、瘀血,甚或久病气虚,皆可导致心络痹阻,胸痹心痛,《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因此,不通则痛是胸痹心痛各期患者的共同病机之一,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而不通则痛亦可导致不荣则痛,因此在治疗胸痹心痛的全过程中,活血通脉显得尤为重要。姜教授视血脉瘀滞的程度把握活血力度,轻则用药对丹参、三七,重则加银杏叶、红景天或施以君络通,更甚者加虫类药以增活血通脉之力。

4 病案举隅

患某,女性,68岁,2012年2月19日首诊。原有冠心病、高血压、子宫切除术后、眼底黄斑变性病史。刻诊:心胸憋闷、疼痛,后背痛,耳鸣,便干,乏力,急躁,寐差,压力性尿失禁,遗尿。舌暗苔厚,脉弦滑尺弱。西医诊断: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诊断:胸痹心痛;证属痰凝血瘀,心脉痹阻;治当健脾化痰,活血通脉,兼以清热。处方:瓜蒌20 g,黄连10 g,半夏15 g,杏仁15 g,茯苓 15 g,甘草 15 g,银杏叶 30 g,罗布麻叶 30 g,葛根20 g,钩藤20 g,三七粉10 g,丹参20 g,土鳖虫15 g。7剂,水煎服。二诊(2012年2月26日):胸闷明显减轻,睡眠好转,怕凉。上方加枳实15g,薤白15g,桂枝15g,7剂,水煎服。后随访,患者言症状明显改善。

按:姜教授常用小陷胸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灵活组合加减治疗胸痹心痛。根据该患者临床表现,可见其证属痰凝血瘀为患,并有化热之势,故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开结,合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宣肺健脾,加罗布麻叶、钩藤以平抑肝阳而降血压[9-10],加丹参、三七、银杏叶、土鳖虫以活血通脉。且姜教授尤善用葛根治疗经输不利之背痛,言其轻扬升散,升津液,起阴气,能缓颈项强痛及背痛,是活用《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8]之论。且葛根味辛能行,可通经活络,与上述活血药配伍,可增强通脉宣痹之功,实为姜教授“一药多用”思维之具体体现。二诊,患者胸闷明显减轻,但怕凉明显,加枳实、薤白、桂枝,以增其温通心阳,行气化痰之力,使心阳得温,痰瘀可去,诸证即愈。

猜你喜欢
经方心痛胸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张艳治疗胸痹临床经验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不同类型冠心病心绞痛相应中医学“心痛”病名之探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心痛的感觉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辨证施护胸痹60例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