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敏教授应用虫类药经验探析

2021-03-28 19:54苏秋香王世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15期
关键词:虫类全蝎蜈蚣

苏秋香 史 超 王世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郑则敏教授是福建省名中医,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载,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血管病、皮肤病、瘰疬等外科疾患。在临床诊疗中,郑则敏教授对于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因此在治疗中也有着其独到的见解,比如“痛证当须用虫药”,将地龙、全蝎、蜈蚣、蜂房等虫类药物运用于诸多外科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按照药物的资源属性分类,中药可分为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类药、加工品类药四个种类。虫类药又称为动物类药,是指一些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等药用动物的干燥全体、除去内脏的动物体或部分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生理或病理产物以及虫类加工品[1]。古代把“虫”作为动物的总称,所以广义虫类药不仅包括昆虫类,还有禽兽、介类以及人的排泄物、指甲、头发等,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虫类药之所以备受历代医家推崇,是因为其属于“血肉有情”之物、“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在治疗疑难杂病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病因病机

中医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大致可分为外因(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事损伤等)两大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单独致病,亦可多种因素同时致病,并且内因和外因常相合为病[2]。外邪所引起的疾病,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外邪作用于人体时,通过化火、化毒的病理过程,而外发为疾病,它的最终表现,大多为火毒、热毒之象。内伤,尤其是五脏不调所引起的,大多由虚致病,且慢性者居多,其中由于饮食不洁,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而引起疾病,虽然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相对于单纯外邪侵袭所引起者来说表现得更为严重。

2 临证经验

郑则敏教授认为,各种致病因素到最后皆可转变为血瘀,瘀久可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言:“盖久痛必入于络”、“……考仲景于劳血痹诸法,其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者,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活血化瘀通络虽并非虫类药所独有,但其效果更佳。郑则敏教授通过几十年的临床验证,将地龙、全蝎、蜈蚣、蜂房等虫类药物运用于瘀血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痹症等多种脉管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3 验案举隅

3.1 瘀血性静脉炎 主诉:左小腿溃烂伴色素沉着3年余。病史:邹某,男,65岁。于2019年10月21日来诊,左小腿溃疡3年余,曾在当地医院治疗未见好转,经友人介绍来我院治疗。初为左小腿色素沉着,又被碰伤,久溃不愈。查体:患肢肤温稍高,左小腿内侧下1/3处破溃创面约5 cm×8 cm,边缘不齐,肉芽色淡红,少许脓性分泌物,其周围乌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此病主要是由于静脉高压、肢体长期营养不良而导致的下肢水肿、结块、胀痛、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曲张及皮肤溃疡, 溃口经久不愈可致癌变或截肢等严重的后果[3-4]。郑则敏教授在临床中常治以调补气血为主,再加以通络扶脾,少佐清解,主要方药组成:黄芪15 g,山萸肉15 g,茯苓30 g,车前草20 g,赤芍12 g,牡丹皮10 g,干益母草15 g,地龙12 g,金银花10 g,连翘12 g,蒺藜10 g,白鲜皮10 g,制陈皮5 g,广藿香5 g。方中黄芪、山萸肉、茯苓益气健脾;赤芍、牡丹皮、益母草活血化瘀,加上地龙可增强活血化瘀作用,通经活络止痛;佐以金银花、连翘、车前子清热解毒,蒺藜、白鲜皮止痒;再添少许陈皮、藿香顾护脾胃。此方对治疗瘀血性静脉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方中的地龙,在《本草纲目》中言:“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郑则敏教授认为地龙有化瘀利水消肿之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5]中也表明地龙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改善局部酸胀、疼痛的症状。

3.2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主诉:左足冰冷、麻木1周。病史:武某,男,42岁,于2019年8月20日就诊。患者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史2年,多年吸烟史。1周前,左足始出现麻木、冰冷、疼痛,小腿酸胀,口干,足部皮肤潮红,舌红苔黄,脉沉。双下肢血管彩超示: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动脉宽窄不一,充盈不佳。此病中医学称之为“脱疽”,是中医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尤其多见于下肢,初起多表现为足趾(指)畏冷、麻木,小腿腓肠肌酸楚,患肢无力,步履艰难,继则疼痛剧烈,日久紫黑腐烂不愈,趾(指)部骨节脱落。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本病外在病因为寒、湿、外伤,致病的根本为营卫失调,经络闭塞,气血稽留;瘀久故见疼痛。治疗此病时,郑则敏教授常予气血双补之法,再佐以祛瘀,具体方药如下:党参15 g,黄芪12 g,白术12 g,茯苓20 g,熟地黄12 g,赤芍9 g,白芍9 g,红花9 g,全蝎5 g,蜈蚣2条,川牛膝10 g。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熟地黄补血养血;红花、全蝎、蜈蚣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再加川牛膝增强逐瘀通经的效果。本方中运用到全蝎、蜈蚣两种虫药,全蝎[6]熄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蜈蚣[7]祛风镇痛、攻毒散结,两者均为通经络的要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与地龙皆可调节中枢及周围神经,缓解血管痉挛,两药合用有效地达到疏通经络,减轻疼痛的临床疗效,多用于治疗血瘀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 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 主诉:双侧手指末端冰凉、发黑1月余。病史:陈某,女,70岁,于2018年4月17日就诊。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手指末端冰凉、发黑,1周前感双侧手指疼痛,指甲增厚,毛发脱落,皮肤粗糙,桡动脉搏动减弱,舌暗红,苔薄,脉细。彩超示:双上肢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本病多由于长期寒滞络脉,瘀阻经脉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各种缺血症状,起初时感觉肢端发冷,皮肤温度降低;随着病情加重,以上症状更明显,且出现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皮肤颜色苍白或者紫绀,严重者出现(手)足趾发黑、溃破、坏死[2]。治宜通络活血化瘀,方以通络活血汤加味,方中黄芪15 g,山萸肉12 g,茯苓20 g,丹参12 g,赤芍12 g,益母草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红花6 g,酒乌梢蛇9 g,川牛膝10 g;黄芪、山萸肉、茯苓合丹参、赤芍、益母草共奏益气活血之效,再与三棱、莪术、红花活血化瘀,虫类药之酒乌梢蛇通经活络止痛。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中[8],乌梢蛇不同制剂不同剂量对不同程度的热刺激及化学性疼痛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在方中加酒乌梢蛇,对于血瘀型或者瘀热型动脉硬化闭塞症,症见四肢末端发黑,皮肤温度低,疼痛较剧,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3.4 痹证 主诉:反复双肩疼痛、酸楚7年。病史:林某,女,53岁。7年来反复感双肩疼痛伴有酸楚感,以左肩尤甚,不能转侧,经多方医治无效,异常痛苦。

此病多因慢性劳损、退变,创伤或因年老体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正气不足,又因风寒湿邪的侵袭,久之气血凝涩,筋脉失养,不痛则同,或者不荣则痛。结合自身临床体会并集百家之长,郑则敏教授明确指出“调理痹症应加虫类药物”。如症见反复感肩部、腰部疼痛且伴酸楚感,不能转侧,此治宜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予丹参芍八味加减,药用:山萸肉12 g,当归6 g,赤芍10 g,牡丹皮9 g,丹参9 g,姜黄6 g,木瓜10 g,蜂房10 g,忍冬藤15 g,桑枝10 g,蜈蚣2条,广藿香5 g。本方中佐以蜈蚣活络痛经止痛,蜂房,《别录》谓其能治“历节脱出”,乃攻毒疗疮、散肿止痛佳药,对于改善关节部位的疼痛、麻木起着重大作用。

4 小结

郑则敏教授临床中所用到的虫类药物,不仅应用于上述所示疾病,还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蟠蛇疬(皮肤结核)、白庀(银屑病)、血痹(红斑肢痛症)、猫眼疮(多形性红斑)、痒风(瘙痒症)等各种杂病,多在补益脾胃的基础上,运用少许虫药,如蜈蚣、蕲蛇、全蝎、蜂房等,多可发挥独到的治疗作用。

总之,虫类药物的搜风通络、化瘀散结之功非其他药物可比,且药源广泛,取材方便,临床上正确辨证施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郑则敏教授在临床中广泛地应用虫类药物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且配伍灵活,收效显著,善于思考,擅长辨证施治,虫类药物的经验仅为其学术思想的沧海一粟,更多的学术思想还有待继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虫类全蝎蜈蚣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由“蜈蚣”引发的思考
全蝎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蝎药材市场流通现状调查及展望△
虫类、螨类、线虫类发生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蜈蚣穿鞋
虫类、螨类、线虫类形态特征有什么不同
Combien de pattes a donc cette chose ?
蚯蚓与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