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环境下猪场生产管理嬗变

2021-03-28 20:53李步社张和军宋团伟韩雪峻姜红菊朱小平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6期
关键词:养猪业猪瘟猪场

李步社,张和军,宋团伟,韩雪峻,姜红菊,朱小平

(1.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上海 201302;2.上海种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2)

1 非洲猪瘟对养猪业的影响

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养猪业呈现多头并进、多种发展模式并存的局面,由于此前没有经受过毁灭性疫情的洗礼,全行业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生物安全布局、生物防控措施也流于表面,没有有效落地和监督。

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是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期,疫情来势凶猛,养猪业疲于应付层出不穷的非洲猪瘟疫情,大家第一次意识到前期管理模式和防控理念存在问题,并开始复盘、反思各个生产环节的生物安全意识问题。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是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中期,此时养猪业已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和管理模式,如生猪销售中转、拉猪车辆洗消烘干、精准清除、复产等,并逐步扭转之前在非洲猪瘟疫情面前节节败退的形式,与非洲猪瘟的斗争处于相持阶段。2020年下半年后,养猪业在前两年抗击非洲猪瘟疫情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包括非洲猪瘟防控在内的一整套生物安全措施、复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在与非洲猪瘟的战斗中扭转战局,有效地控制了非洲猪瘟疫情,生猪存栏量节节攀升,到2021年6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恢复到43 911万头,已超过疫情前 2017年底的生猪存栏量(43 325万头)。

回首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后的3年时间,可以看到,养猪业经历了彷徨、反思、总结、嬗变,虽然非洲猪瘟疫情给行业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经过这次疫情的考验,养猪业的整体管理理念、技术水平、发展模式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2 非洲猪瘟环境下猪场生产管理嬗变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猪场生产管理的嬗变有以下3个方面:

2.1 生物安全管理升级

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行业内从业者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比如对消毒操作的执行,在非洲猪瘟暴发前,消毒更像是一种例行的心理安慰仪式,很少有企业去研究消毒流程的关键点及评价消毒效果。我们能看到的消毒场面,基本是负责消毒的员工用喷雾枪绕消毒对象转一圈就算完成消毒,没有消毒时间、消毒剂用量、消毒效果评估的概念,是一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主义。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养猪生产者通过血的教训,深刻理解了消毒、隔离等操作的重要性,也学会了真消毒、真隔离、真防疫,行业的生物安全管理得到了全面升级。

生物安全管理升级包括管理理念、操作流程、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升级,是从软件到硬件、从观念到执行力的全面升级。

2.1.1 生物安全理念的升级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国内猪场的生物安全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口头重视,转变为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从空虚的概念,转变为具有量化指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目标。具体体现在:

①生物安全概念得到了固化

以前说到生物安全,大家的印象是消毒、隔离、免疫等比较泛化的概念。猪场都说生物安全重要,但在思想认识上比较麻痹,没有把生物安全放在关系猪场生死的高度上。

这是因为以往的任何一场疫情,包括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腹泻等疫情,都只造成一定数量范围内的猪死亡,疫情带来的损失只是利润的损失,并且基本是可容忍的。但如果暴发非洲猪瘟疫情,短期内猪场的死淘率可能达到100%,此时,任何一家猪场都不能容忍。

正因为非洲猪瘟直接影响到猪场的生死存亡,整个行业才真正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生物安全的概念才得了加强,得到了固化。

② 生物安全概念得到了量化

生物安全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跟养猪生产相关的环节,都涉及到生物安全问题。

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几乎所有的生物安全概念都停留在表象,生物安全缺乏可执行的标准,没有量化概念。在执行层面,也缺乏可量化的监督考核机制,执行的效果因人而异。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血的教训让养猪从业者重新反思生物安全的内容,并全面梳理、复盘生产环节中的生物安全流程,制定标准,量化监督、考核。

如消毒流程中消毒药的选择,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行业内根据消杀对象、环境温度、pH等应用场景,对比筛选出了不同场景下的消毒药种类,以保障消毒效果有效、可度量。

再如,以往猪生病,猪场基本是凭经验,主观判断病情并给予试验性的药物治疗,相对盲目。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几乎所有的规模化猪场都建立了兽医检测室或购置了相应的检测设备,以便对出现异常症状的猪进行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同时也可检测其他烈性传染病,开启了精准诊断、精准处置的猪场疫病诊疗新模式。

2.1.2 生物安全硬件升级

保障猪场的生物安全,除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硬件投入上也要满足防控需求。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一般猪场建设时会从成本角度考虑,降低建设标准,压缩各种设施设备的投入,这其中就包括生物安全相关的硬件投入。

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的范围很广,从消毒器械到猪舍结构布局,所有跟猪流、人流、物流、车流相关的操作流程都会涉及到生物安全硬件问题。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前,大部分猪场的生活区和生产区没有有效隔离,出猪台和生产区也没有彻底分离,这些漏洞都是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场的风险点。从生产实践看,关键生物安全风险点如果不升级改造,仅靠人员管理去堵漏,迟早会出问题。

2.1.3 生物安全执行力升级

生物安全执行力,在非洲猪瘟疫情暴发期间经历了从表面文章到逐步敬畏,再到全面落地、量化监督的升级。

促使生物安全执行力升级的,既有疫情防控因素,也跟行业管理技术进步相关。近年来,随着行业管理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工具。

如痕迹化管理就是跟生物安全相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措施。痕迹化管理通过各种表格记录和人员的签字审核,将操作流程与审核监督机制有机结合,将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管控与结果管控结合起来,有效落实每个风险点的关键操作。

2.2 生产管理模式升级

养猪业过去流行这样的饲养理念:“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非洲猪瘟疫情考验后,行业内开始重新审视这句话,综合看,“防重于治”是对的,但“养重于防”弱化了防疫的地位,在后非洲猪瘟时代的强防疫压力下,显然不妥。鉴于此,以上理念应修订为:“养防并重,防重于治”。

后非洲猪瘟时代,生产管理模式从之前的阶段性流程、碎片化管理升级到涵盖采购、生产、防疫、销售等要素的全产业链条管理模式,通过复盘、优化产销防疫流程,以防疫为中心,全面升级生产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升级,突出生产安全的主线、生命线,保障生产效率底线,达到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目标。

当前养猪业内比较典型的、得到广泛认可的模式有广西某公司模式、河南某公司模式等。其中,以高楼养猪、铁桶式防御为特色的广西模式,在行业内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非洲猪瘟疫情前,该公司的主业为饲料生产销售,养猪在经营中占比不高。但2018年以后,因为其养猪板块快速总结出了具有较高水准的、适应非洲猪瘟疫情的防、产、供、销生产管理模式,即所说的“铁桶式”模式,取得了极好的防控效果和生产效益,在疫情中逆势发展,由年产销不足50万头生猪的企业快速成长为年产销200万头生猪的大型养殖企业。该公司的成功是后非洲猪瘟时代生产管理模式科学、及时升级的体现,近两年,国内有一大批类似的优秀企业在逆势成长,未来,相信这些掌握了安全生产核心技术的企业将会发展成为行业主流。

2.3 行业发展模式改变

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之前,行业内一直有放养模式与自繁自养模式孰优孰劣之争。放养模式暨公司加农户的轻资产、低投资、养殖户放养模式,自繁自养模式暨重资产、高投资、自繁自养模式。

2019年之前,南方省份某大型生猪放养模式公司通过自己高速发展,生猪年出栏在短短20年内从零增长到两千万头,成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的龙头老大。但是,非洲猪瘟疫情暴发后,该公司终端养殖户较为分散、生物安全难以把控的问题逐渐暴露。2019年到2020年,该公司的产量从年出栏2 200余万头下降到829万头,下降幅度超过60%。

作为自繁自养的代表,中部省份龙头公司按照重资产的模式发展,经过非洲猪瘟疫情考验,自控能力较强的自繁自养模式表现出了优势,该公司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扩展。2018年,该公司出栏1 101万头生猪,2020年,生猪出栏达到了1 811万头,逆势增产约40%。

这两家公司分别是放养和自繁自养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内其他几家大型养殖企业,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他们既有自繁自养的猪场,又有一部分放养的猪场,整体来看,非洲猪瘟疫情期间,自繁自养的猪场生物安全更可控,放养模式的猪场生物安全问题较多。

经过非洲猪瘟的洗礼,以上两种模式的猪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能看到,放养龙头公司作为放养猪场的代表,2019年后,逐步扩大自繁自养模式的饲养量,其他几家公司也一样。自繁自养龙头公司除了继续增加自繁自养模式猪场以外,目前已在单场饲养规模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某养殖公司,2020年在中部地区建造了年出栏量210万头,全世界最大的生猪单体养殖场。

3 小结

从当前规模化猪场占比越来越高(2020年超过52.3%)的趋势分析,未来国内养猪业规模化、自繁自养模式的猪场比例将超过60%,甚至会超过70%,越来越接近欧美国家的比例(其中美国规模化猪场占比达到83%)。这是非洲猪瘟防控需求带来的行业模式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养猪业猪瘟猪场
2022年养猪业或将迎来“大变局”
2020年养猪业盘点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中美贸易战”养猪业可能发生的事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