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管理视角下大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1-03-29 03:07钟敏敏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精力意志个体

钟敏敏 涂 捷 陈 丽

(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一、精力与精力管理

近年来,以美国心理学家和精力管理训练专家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全新的“精力管理”理论。他们认为,“精力”是由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四个彼此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精力源组成的“做事情的能力”。精力是一种复合能力,只有四种精力源都达到最佳效能时,才能做到“全情投入”,也就是达到最优精力状态。

多年来,他们致力于精力管理的研究与运用。首先是将精力管理运用到运动员训练中。他们与超过80位的世界顶尖运动选手合作,包括网球选手桑普拉斯和考瑞尔、高尔夫选手欧米拉和艾尔斯、曲棍球选手林德罗斯和里克特、拳王曼奇尼、篮球明星安德森和希尔等。通过精力管理训练,这些运动员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杰出成就。随后,他们的合作伙伴扩展到美国联邦调查局、警局、医院、学校、律所等,还包括《财富》世界500强公司,如雅诗兰黛、所罗门美邦、辉瑞制药、美林证券、百时美施贵宝和凯悦酒店集团等[1]。他们对组织和个人推广和实施精力管理,均取得了显著效果,由此引起了广泛关注。每人每天的时间都相同,但能调动和使用的精力却不同;时间不可再生,而精力却可补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精力管理比时间管理更重要。

二、大学生精力及精力管理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内涵发展的关键,而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课堂的二元主体中,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教育回归学生学习,让大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2]。

然而在现实的大学课堂中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虽然备课充分、讲授投入,但学生却不在状态或不能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过往研究除了从教师和课程角度进行阐释外,也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比如研究学生专注度、投入度、注意力、课堂行为、手机影响等。而实质上,课堂上师生的教、学状态是其精力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良好的课堂精力是开展高质量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精力管理的研究还较缺乏。笔者对所在学校的667名学生通过问卷星发放了精力管理调查问卷,55.77%的人认为自己精力“够用”。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70.46%的学生没有听说过“精力管理”。既然学生认为精力够用,又为何出现课堂精力状态不佳的情况呢?究其原因,其一,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在过往认知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年轻精力好,将“精力”简单等同于“体力”,而忽视了其余三种精力源;其二,精力“够用”不等于“充沛”,调查表明,大学生不同精力源的表现及同一精力源内部不同指标的表现存在差异,其精力提升还有较大空间;其三,精力管理还强调组织视角,即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与学生个体精力有关,还与课堂中的学习小组甚至班级的团体精力状态有关。教学相长,师生在课堂上有着无形但有力的精力互动,学生良好的精力状态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产生更充沛的教学精力;反之,学生精力不在线会挫伤教师积极性,消耗教学精力。教师精力对学生精力的影响亦是如此。可见,课堂精力状况的研究及管理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的。

三、大学课堂精力生态系统

课堂存在精力生态系统,该系统是实施课堂精力管理的外部环境。根据精力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该系统由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组成。从横向看,课堂精力生态系统由个体精力单元和团队精力单元构成,两个单元之间通过关键精力主体进行联结;从纵向看,个体和团队的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精力分别构成了精力容量系统、精力质量系统、精力专注度系统和精力强度系统。具体如图1。

图1 大学课堂精力生态系统结构图

(一)横向维度

课堂精力生态系统横向上包括个体精力单元和团队精力单元。

1.个体精力单元

个体精力单元反映课堂上每个个体的精力状态。包括每个人的体能精力、情感精力、思维精力和意志精力。

(1)个体体能精力

体能精力是精力在身体层面的体现,在个体精力单元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其余三种精力提供物质保障。体能精力主要与呼吸、饮食、饮水、睡眠、运动、间歇性休息等多种因素有关。平稳有节奏的呼吸,每天5—6顿升糖指数低、高营养的饮食,每天至少喝1.8升水,保证7—8小时睡眠并且早睡早起,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的运动,90—120分钟工作周期后进行间歇性休息都有助于达到体能精力的最佳状态。

(2)个体情感精力

情感精力是精力在情感层面的体现。所有能获得积极感受的体验都能产生情感精力。日常生活中,自信、享受挑战和冒险、良好的人际沟通、理解他人、有兴趣爱好、参加令人满足和愉悦的活动等都是情感精力的重要来源。

(3)个体思维精力

思维精力是精力在脑力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思维的专注力、创造力、敏锐度等。思维精力以乐观为基础,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和恢复有助于提升思维精力。

(4)个体意志精力

意志精力是精力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为其他三种精力提供深层动力。目标越清晰,意志越坚定,精力的强度就越大,给其他三种精力提供的动力也越足。意志精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不足的体能精力进行弥补。价值观、人生目标、超出个人利益的利他主义取向、诚信、自省等都有利于构建意志精力[1]。

以上四种精力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课堂个体精力单元。其中思维精力即专注度是以往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其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但实际上,思维精力只是学生精力在学习这一特定活动的窗口,应该透过它关注学生完整的四个精力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团队精力单元

问卷调查发现,69.57%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组织精力管理”。精力是团队最重要的资源,组织精力决定组织总体工作能力。一方面,个体精力是团队精力产生的基础,个体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精力的汇集产生了团队的体能、情感、思维、意志精力;另一方面,整体体能、团队氛围、互动方式、组织文化、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等又会在无形中影响和改变着个体精力,形成团队精力场,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课堂中,由学生组成的讨论小组、学习小组甚至整个班级的精力状态构成了课堂团队精力单元。

3.关键精力主体

联结个体和团体精力单元的是“关键精力主体”,主要是团队领袖,他们的个体精力有较大的辐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团队精力氛围。在课堂中,关键精力主体有三类:第一类是教师;第二类是学生领袖,如班干部、小组长等;第三类是“精力领袖”,也就是那些不具有正式职位但四种精力源中某一种或某几种精力表现突出能够产生影响力的学生。

(二)纵向维度

精力管理认为,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四种精力从低到高纵向排列,组成了精力系统,分别代表着精力的容量、质量、专注度和强度,相应地,课堂精力生态系统也由这四种精力组成了纵向结构。不同层面的精力相互作用,一种精力的改变会影响其他所有精力[1]。

四、大学课堂精力管理路径

从精力管理的角度看,课堂学习其实是精力产生和使用的过程。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个体和团队产生充沛的四种精力源并进行高效管理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精力管理可分为“准备—使用—再生—再使用—复盘”这五个循环往复的阶段,流程如图2,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积极的仪式习惯贯穿始终。

图2 大学课堂精力管理流程图(以45分钟的课堂为例)

每个流程的精力管理策略如下。

(一)精力准备

课前5分钟—上课5分钟可作为精力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关注课堂四个精力源的现有状况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产生更多的精力。精力准备阶段时间虽短,但在整个流程中最为重要,是后续精力管理环节开展的基础。课前5分钟左右主要进行情感和体能精力的准备,上课5分钟左右着重进行思维和意志精力的准备,尤其是意志精力的准备。

1.体能精力准备——打造强活力的课堂

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与学生寒暄,关注学生当天饮食、饮水、睡眠、运动情况,发现有损精力的问题及时弥补和纠正。比如有的学生不吃早饭或吃蛋糕、面包等甜食,上课不带水或者喜欢带升糖指数高的碳酸饮料、奶茶等,这些都不利于精力的产生和长时间保持;如果学生之前连续上课,教师应提醒其在课间走出教室适当运动;如学生晚上睡眠状况不佳,则可利用课间小憩。总之,精力管理要从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关心和养成入手,提醒其规律作息,加强运动,科学挑选和搭配食物,上课要带水而且尽量带白开水、纯果汁、牛奶等,课间补充一些有助于精力产生的健康小零食如干果、水果等,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储备足够的体能精力。

2.情感精力准备——打造正能量的课堂

愉悦的情绪能够产生情感精力。课前时间除关注学生体能状况外,还可以用一些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3]。在短暂的课前时间内,有两种方式能够较为快速地让学生产生情感精力——沟通和兴趣。首先是沟通。师生之间不应只是建立在教学基础上单向的传授关系,更应是彼此接纳产生共鸣的伙伴关系。教师在体能精力准备阶段与学生的交流有助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此外,还可在课前多与学生寒暄各方面的情况,比如了解学生喜欢被称呼的昵称或小名,后续运用到课堂互动中,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活跃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沟通会给双方带来正向情绪,这就为学习活动储备了情感精力。

此外,兴趣是情感精力的重要来源。在影响大学生课堂注意力因素的调查中,对“课程的兴趣”仅次于“教师的授课方式”成为了第二大影响因素[4]。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取决于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以此出发设计课程。比如当代很多大学生喜欢听音乐或者唱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搜索、准备一些与当天课程内容有关的歌曲在课前播放作为课程导入,或者课前让学生自行选择播放一首其喜欢的歌曲作为“每课一歌”,用音乐制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精力。

3.思维精力准备——打造高专注的课堂

笔者针对大学生的精力管理调查发现,在“平时多数时候是乐观还是悲观”这道题中,87.11%的同学选择了“乐观”,说明大学生思维精力有良好的基础。为此,要利用好大学生思维精力的先天优势,引导其通过正向思考产生更多积极的自我暗示,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维精力基础。比如一些学生认为课程太难产生负面情绪,教师则可利用课堂刚开始的几分钟对知识总体内容进行现实而乐观的“画像”,带领学生正确认知、鼓励其树立学习信心,将专注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4.意志精力准备——打造有目标的课堂

笔者调查发现,50.97%的大学生还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四种精力源中,大学生最为缺失的是意志精力,因此容易产生彷徨和迷茫,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表面看起来精力充沛,实际课堂中却不能保持精力的根本原因。意志精力是精力系统的精神支柱,没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其他三种精力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精力准备阶段最重要的是意志精力的准备。上课后的五分钟内除了准备思维精力,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目标和信念,也就是目前提倡的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结合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爱国主义者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教育,开展目标设定和分享、目标与学习关系的讨论等环节都能为教学储备丰富的意志精力。

当四种精力源都在该阶段为教学做好了充足而高质量的准备后,就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精力使用阶段。

(二)精力使用

课堂5—25分钟左右是核心的教学时间,教学的主要知识点在这一阶段呈现,需要高效调动和使用精力。精力管理认为,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最佳的精力使用在于消耗与恢复的平衡。消耗精力需要突破舒适区,适度超支精力,以超出精力极限的方式锻炼精力。目前的现实是大学的严进宽出以及传统单向的课堂讲授导致学生压力不够、精力使用不足,不利于精力发展。因此,课堂的核心教学时间应该适当给学生制造压力以消耗和锻炼精力。方式有很多,提问讨论、学生答题闯关、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都能突破单线式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需要强调的是,精力压力覆盖面要广,课堂要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而不只是个别活跃和精力充沛的学生参与,而其他学生搭便车。

(三)精力再生

精力管理强调张弛有度,有节奏地消耗和更新精力,即“超量补偿”,也就是在给予精力适当压力和挑战后,要间歇性地放松,让精力有再生的空间[1]。研究也表明,课堂注意力大致呈“V”形曲线,课堂刚开始时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15分钟左右注意力逐渐下滑,直到课前10分钟左右注意力开始回升[5],因此课堂25—30分钟左右可作为精力再生阶段。此阶段可根据学生课堂前半程精力状况,如发现其精力消耗量大的精力源或精力短板,选择以下一些方式进行精力的补充:提醒学生喝水、深呼吸,允许学生离开座位在教室内适当走动,带领学生做一些拉伸、蹲起、幅度不大的健身操等“微运动”[6]以恢复体能精力;开展一些学生自创的令人愉悦的小游戏或播放学生喜欢的一段视频、音乐、请学生表演节目等再生情感精力;开展脑力激荡或提出一些新鲜话题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做课堂“小助教”教同学们一些小才艺等拓宽学生知识面或提升技能以扩充思维精力;用几分钟时间静静地闭目冥想、自省或放空等从而构造意志精力。用这些方法在短时间内让精力得到补偿和再生,为下一阶段教学积蓄能量。

(四)精力再使用

精力恢复后则进入精力再使用阶段,也是第二个主要的教学时间段,即课堂30—40分钟左右的时间。该阶段可以侧重知识的深化和运用,比如进行实操、小组活动、角色模拟、辩论、工作坊等。此外,严格的、与学生课程成绩挂钩的随堂测试或限时训练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7],有助于给学生制造适度压力起到锻炼精力的作用。这个阶段可以更多采用团队学习或小组活动等形式,首先要充分发掘和引导课堂的“关键精力主体”,调动其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精力的辐射和影响作用;另外也要有意识地注意小组人员的精力搭配,不同人的四种精力源互相取长补短,从而形成多产而高效的团队精力单元。

(五)精力复盘

下课前5分钟教师除了总结学习内容外,还应进行精力复盘,对本次课堂的精力状况进行点评,开展精力教育,普及精力管理知识,让学生逐步养成精力管理的良好习惯。该环节也可调动学生参与,由学生来复盘,对课堂精力状况进行自评或互评。

以上就是以精力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和思路。当然,良好的精力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仪式习惯。精力管理认为,自律需要消耗精力,而仪式习惯能够让行为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从而减少精力消耗,以节省精力在其他需要使用的地方。师生要共同围绕精力管理打造有仪式感的课堂,比如赋予课堂不同阶段或环节以专门的名称,给课堂活动制造特别的氛围或仪式,教师进行精力评比并颁奖等都能让精力管理形成仪式习惯,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大学课堂质量与教学主体的精力状况密切相关。知识传递的过程也伴随着精力的管理。以往的课堂侧重关注精力使用环节,而忽视了精力准备、再生和复盘环节,只能被动应对学生已有精力,而精力管理的课堂则要从课前到课后全过程、从使用到再生全周期、从自律到仪式习惯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精力潜能,从而主动掌控课堂精力,这才是有生命力课堂的真正来源。

猜你喜欢
精力意志个体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3步曲之精力恢复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