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宇舟论壮医气血理论及其临床经验❋

2021-03-29 01:53李仁锋庞宇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天地人壮医脏腑

李仁锋, 庞宇舟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针灸科, 南宁 530023;2.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001)

庞宇舟教授从医近40载,治学严谨,勤于思考,临床中善于运用中医、壮医两套理论辨治内科各种疑难杂症,其审机立法、选方遣药独具匠心,且思路清晰准确,效验颇丰。气血理论是壮医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庞宇舟常用其来指导临床用药,提出了“祛毒补虚、平衡气血”的治疗原则。笔者为庞宇舟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侍诊并聆听教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现将其对气血理论的认识及其独到经验介绍如下。

1 壮医气血的概念

壮医学将气称为“嘘”,主要指人体之气言。壮医对气极为重视,认为气的概念包括2种含义,一是指充斥人体、不断运动且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自然清气等;二是指内脏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如内脏组织之气、龙路火路之气等。血称为“勒”,是循行脉中含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壮医认为,血的生成除了取决于谷道的运化功能外,还与气道功能有关。先有气后有血,气生血,气对于血具有主导作用,血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行。

2 壮医对气血生理功能的认识

2.1 气(嘘)的功能

壮医认为,气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多种生理动能,主要有中介、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作用7个方面,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它们之间必须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才能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

2.1.1 中介作用 壮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气同步,将自然界与人体密切联系起来,使之变成一个整体。气发挥中介作用,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得以协调平衡,阴阳交贯,脏腑相通,三气同步。

2.1.2 推动作用 气是活力很强、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能激发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断地推动和激发内脏三道两路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1.3 温煦作用 壮医认为,若欲三道两路通畅,天地人三气同步,人体内脏组织器官正常运行输布,人体体温必须通过气的温煦作用调节和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得温而行,得寒则凝”,血、水等液态物质只有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在龙路、水道内正常运行周流。

2.1.4 防御作用 气能防护肌表,抗御外毒入侵。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一切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壮医均将其称为毒邪。气具有保护肌表、抗御毒邪的作用。气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毒入侵,另一方面又可以驱毒外出。

2.1.5 固摄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对精、血、水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的作用。气的固摄和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汗液的排泄和血液的运行,一方面受气的推动,另一方面受气的固摄,才不致妄泄或外溢。

2.1.6 气化作用 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转化叫作气化。气化作用是在气的运动基础上进行的,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即包括精、气、血、水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都是气化作用的体现,亦是体内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

2.1.7 营养作用 主要是指水谷精气,即营气的作用。脾胃运化饮食物产生水谷精气,进而化生营气,分布于全身,为各内脏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

2.2 血(勒)的功能

血的功能较气来说相对简单,但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极为重要的物质,又是巧坞(脑)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上注巧坞发挥濡脑养神的作用。血运行于脉中,外达皮毛、四肢、百骸,内至脏腑组织官窍,循龙路(血液运行的通道)运行不息,对人体各部分起营养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3 壮医对气血失常的认识

壮医病机学说强调“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气血不和则出现病理状态,认为疾病的产生在于人体气血的失衡。

3.1 气的失常

3.1.1 气虚 气虚(壮医称为“嘘内”)是指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等病理状态。而产生气虚的主要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脾肺肾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或久病不复使元气受损而致。壮医毒虚治病学说认为,气虚即是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毒邪内侵,影响人体气机升降,破坏天地人三气平衡,阻碍三道两路变生诸病。

3.1.2 气滞 气滞是指气机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主要由情志内郁或痰、湿、食、瘀等阻滞影响气机流通,阻滞三道两路,破坏天地人三气平衡协调,导致某些脏腑、三道两路功能障碍。

3.1.3 气乱 气乱是指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逆乱、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的病理变化,多属于危重症。气乱或由情志内伤,或因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壅阻等导致气机痹阻不通,久则凝聚成毒,毒邪内攻致痰瘀毒互结,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产生因虚致病、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使得疾病症状多样,病情复杂危重,缠绵难愈。

3.2 血的失常

勒的失常,包括血虚、血瘀、血泄等。血虚是指血液的质量失常,血瘀和血泄是指血液的运行失常,而质量和运行失常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3.2.1 血虚(勒内) 血虚(勒内)是指血液量的不足和质的低下,导致脏腑形体、官窍失养的病理状态,产生血虚的原因主要是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如失血过多、新血不能及时补充,或咪隆咪胴虚弱,饮食摄取不足,以及化生血液的功能减退;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使营血暗耗等导致勒内。

3.2.2 血瘀(勒淤) 血瘀(勒淤)是指血液运行迟缓不畅甚或瘀结停滞的病理状态。血瘀的发生多由气机郁滞而血行受阻,或气虚无力行血,或瘀血、痰浊阻于龙路,或寒邪凝滞血脉,或热邪煎灼血液而致。

3.2.3 血泄 血泄(出血)即血液溢于脉外。血泄多由血热灼伤脉络,血液妄行于外,或气虚失于统摄,或气逆而血随气壅,或负重努责等损伤脉络所致。

4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虽各司其职但又密切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互根互用。一方面火路、龙路是壮医理论中三道两路中人体信息传感的重要通道,人体气血在“龙路、火路”的调控下运行输布,外达皮肉肌肤,内至脏腑筋骨,为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共同构成和维持人体的形体与功能。从阴阳来分,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弱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能生血,气虚则血的生化不足,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能行血,气虚则推动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能摄血,气虚而统摄功能减弱,则血必因之而逸于脉外;气机逆乱则血必随之上逆或下陷,甚则上为吐衄、下为便血、尿血或崩漏。同样在血虚或血运失常时也必然影响气。如血能养气,血虚则气也随之而衰少;血有形,血瘀则气的运行也受阻;血能载气,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之脱逸。

总之,气病日久必及于血,气盛则血充,气足则血旺,气滞则血瘀,气衰则血亏,气虚则血泄;气以通为要,气通则血畅,气行则血行。另一方面,血病日久必及于气,血虚则气少,血瘀则气滞,血脱则气脱。

5 气血失调,邪毒内侵

“毒”是我国传统医学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由于特殊的地域、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壮医对“毒”的认识大致分为三类:即无形之毒邪如痧毒、瘴毒、风毒、湿毒等,有形之毒物如毒草、毒虫、毒蛇、毒水等,以及内生之毒浊如痰浊、瘀血[1]。庞宇舟认为毒邪侵袭人体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对毒邪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若诸多因素引起的气血亏虚,则会导致人体气血不调,再受外来之毒入侵,正虚强弱,正不胜邪,最终影响天地人三气同步而致病。此外,气血不调如气机郁滞不畅或血凝不留,气血运行受阻阻滞三道两路,久则产生痰浊、瘀毒等病理产物,痰瘀互结久则凝聚成毒,毒邪内攻又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脏腑机能障碍的病变。

6 典型病案

根据壮医气血理论, 庞宇舟针对气血失衡病机,认为治疗疾病应当重视气血,明确辨别气血与邪毒的强弱关系,以“祛毒补虚、平衡气血”作为治疗原则。

案1:患者女,38岁,2017年10月21日初诊:主诉经期腹痛2年余。经期时少腹隐痛绵绵,经量稀少,面色苍白,语言低微,全身乏力,心跳气短,食欲减退,偶有咳嗽,曾四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痛经反复发作,诊断痛经,证属气血虚弱,治以益气养血、温经止痛。方药给予壮医补嘘固本汤合壮医补勒养身汤:黄花倒水莲30 g,土人参15 g,灵芝15 g,野山药15 g,猴头菇15 g,鸡血藤30 g,五指毛桃30 g,桂圆15 g,何首乌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二诊时患者诉服药后经期腹痛明显减轻,但觉疲乏,原方微调再进20剂。后随访1年病获痊愈,痛经未再复发。

按:庞宇舟认为痛经之本在于调理气血。《素问·调经论篇》云:“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壮医病机学说强调“疾患并非无中生,乃系气血不均衡”,指出疾病的产生在于人体气血的失衡。患者气血虚弱,血海空虚不盈,邪毒乘虚内侵,阻碍三道两路,致天地人三气失衡,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小腹隐痛绵绵,患者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语声低微皆气血双虚之故,给予壮医补嘘固本汤合壮医补勒养身汤加减。方中黄花倒水莲味甘、微苦、性平,现代研究发现黄花倒水莲可治疗月经不调[2],其具有补益气血、祛毒补虚、畅通三道两路、活血调经之功,配合土人参、灵芝、野山药、猴头菇增强益气之力,气生血,其行血,气强则血生,故亦达到气血同补之功。患者偶有咳嗽,五指毛桃性味甘平,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之功。庞宇舟认为,药食同源,经常饮用五指毛桃亦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达到增强人体正气、祛毒补虚之功;桂圆补心益脾、养血安神;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经活络;何首乌补益精血、强筋骨、补肝肾;全方合用使气血得补、道路通畅、邪毒得祛,天地人三气同步,疾病豁然得愈。后随访1年病未再发。

案2:患者男,42岁,2018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胃脘部疼痛3年余,加重3周。患者平素时有呕酸,胃脘部刺痛,如针刺刀割样,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望之面色萎暗,平素乏力,纳寐欠佳,小便调,时有黑便,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细。壮医目诊瞳孔上可见瘀斑。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十二指肠溃疡。诊断胃脘痛(胴尹),证属气滞血瘀夹虚,治以活血化瘀、祛毒补虚。方用壮医理嘘疏滞汤合壮医活勒祛瘀汤:丁茄15 g,十大功劳15 g,木姜子12 g,绞股蓝12 g,扶芳藤20 g,田七5 g(冲服),桂莪术10 g,茯神10 g,鸡内金12 g,仙鹤草6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二诊时患者诉服药后胃脘部疼痛较前明显减轻,乏力较前改善,胃纳渐佳,寐尚可。按原方微调1个月余后自觉症状消失,病获痊愈,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多见,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肝胃气痛”等范畴,壮医称为“胴尹”。根据壮医气血平衡理论以及壮医“毒虚致百病”理论,庞宇舟认为“胴尹”多因人体禀赋不足,诸毒侵犯谷道,气滞不行,瘀血停留,人体气血失衡,两路网络阻滞,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3],故而出现胃脘部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等诸证。方药给予壮医理嘘疏滞汤合壮医活勒祛瘀汤加减。方中丁茄性辛温,功擅温通两路、行气散瘀祛毒而止痛;患者伴有纳差,十大功劳既能清热解毒、行气散瘀,又可健运谷道,促进胃纳恢复;田七通气滞、除瘀血、通龙路、祛瘀毒,调咪胴(胃);木姜子功擅健脾燥湿,调气止痛;绞股蓝行气活血,散瘀通络止痛;扶芳藤行气活血,舒筋活络[4];桂莪术性温味辛,可活血化瘀、通调两路[5];患者夜寐不佳,酌加茯神安神定志;气不足、正虚弱则无力抗邪,重用仙鹤草扶助正气,平衡气血,使正复而邪退,毒祛而病愈。全方合用使滞气得通、瘀血得除、正气得复,两路通畅,气血平衡,毒邪尽消,三气同步诸症自消。

7 结语

壮医气血理论是壮医重要的理论指导原则。壮医认为先有气后有血,气生血,气对于血具有主导作用。血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行。气和血互相补充、相依为用,平衡协调,故而气血以均衡为常态,失衡则病生。庞宇舟临床运用气血理论,以气血均衡为原则,通过祛毒补虚以达到三气同步治疗疑难杂症疗效卓著,值得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天地人壮医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德国卫德明《易经中的天地人》论释思想析论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壮医敷贴疗法文献记载及应用概况
壮医对腰肌劳损的认识的评述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禅机天地人
壮医刺血疗法和骨刺散外敷治疗颈椎病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