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鼻疗预防疫病应用评述❋

2021-03-29 05:02曹洪福刘寨华曹洪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鼻腔疫病药物

曹洪福, 刘 莹, 刘寨华, 曹洪欣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700; 2.中华中医药学会, 北京 100029)

疫病又称“瘟疫”,《说文解字》释为“民皆疾也”[1],指具有广泛流行性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历代医家不断总结防治疫病经验,创立了包括伤寒六经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系统的防治理论体系,并且积累了丰富的内服、外治防治疫病的方法。许多外治法因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被收录于《肘后备急方》《理瀹骈文》《串雅内外编》等医籍中,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应用,主要包括佩戴香囊、烧熏、涂抹、药浴、艾灸等,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鼻疗是中医外治法之一,指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如散、丸、锭、糊、膏、吸入剂等)作用于鼻腔,或在鼻腔给以某些刺激(如针刺、点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通过刺激鼻部可以阻止疫疠之气侵入人体,或将邪气祛除体外以起到预防疫病的作用。本文结合古今文献,系统阐述鼻疗预防疫病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以期为中医药多途径预防疫病提供参考。

1 鼻疗预防疫病的理论基础

鼻为肺之窍,是气体出入的通道。肺开窍于鼻,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鼻与肺相通,是气体出入的通道。《瘟疫论·原病》曰:“凡人口鼻之气,通乎天气……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3]”弥漫于天地间的疫疠之气通过鼻腔侵犯人体,伤及于肺,继而引起五脏六腑功能的异常。同时,鼻作为人体内外之气交换的通道,刺激其可鼓舞正气,将邪气祛除体外以发挥预防作用。《素问·刺法论篇》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药物作用于鼻部,一方面可阻断传播途径,阻止疫疠之气通过鼻侵犯人体;另一方面可通过鼻将侵入体内的邪气排出体外,减轻甚至消除疫邪对人体的损害。

鼻位于面部正中,通经脉,连脏腑。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将人体联络成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灵枢·海论》载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根据经络运行的规律,人体阳经经脉皆到达头面部,鼻位于面部正中,与所有经脉相通,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鼻通过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与五脏六腑相连,因此鼻疗能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增强正气以抵御疫疠之气,故《理瀹骈文·略言》曰:“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纳鼻而传十二经。[4]”

鼻主嗅,五气入于鼻:肺开窍于鼻,主嗅觉,感受不同气味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与五脏各有所喜,酸入肝可收敛固涩;苦入心可清热泻火;甘入脾可缓急止痛;辛入肺可发散解表;咸入肾可软坚散结,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不同气味药物通过鼻的感知,可以调节相应的五脏六腑,脏腑功能和调则正气充足以预防疫病。

鼻疗方药内容丰富,主要以芳香气味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为主,如苍术、白芷、细辛、川芎、藿香等药物,既可以协调脏腑功能,增强正气以抵御疫疠之气,又可以刺激鼻的嗅觉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2 鼻疗预防疫病的古代应用

2.1 涂鼻法

涂鼻法是将中药粉末、膏药、药液等直接涂抹于鼻部以发挥辟疫作用的方法,其中以雄黄、麻油涂鼻最为常用。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载:“雄黄末水调,以笔浓蘸,涂鼻窍中,虽与病人同床,亦不相染。初洗面后,及临卧点之。[5]”《串雅内外编·禁方》中使用麻油涂鼻以预防疫病:“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既出,或以纸捻探鼻深入,令嚏之方为佳”[6]。除单独使用雄黄、麻油等药物外,涂鼻法以雄黄为主配伍其他药物亦可预防疫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辟瘟第二》雄黄散方将雄黄、朱砂、菖蒲和鬼臼研细末涂于鼻、额头、耳门等处以预防疫病[7]。

雄黄是涂鼻法的主药,味辛、温,有毒。《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可“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8]。民间有端午节饮雄黄酒以辟邪的风俗。雄黄涂于鼻部,以其浓烈之气防止疫疠之气从鼻侵入而起到预防作用。麻油调和药物可使药物气味持久保持,以防邪气入侵。

2.2 塞鼻法

塞鼻法是将中药粉末塞于鼻腔以预防疫病的方法。因疫疠之气易从鼻而入,故将药物放置于鼻腔,防止外邪通过鼻侵犯人体。

吴崑《医方考·瘟疫门第六》辟瘟法中以雄黄塞鼻配合饮黄酒预防疫病:“凡觉天行时气,恐其相染,须日饮雄黄酒一卮,仍以雄黄豆许用绵裹之,塞鼻一窍,男左女右用之。或用大蒜塞鼻,或用阿魏塞鼻皆良。[9]”《备急千金要方》以复方赤散塞鼻预防疫病:“赤散:辟温疫气伤寒热病方:藜芦、踯躅花(各一两),丹皮、皂荚(各一两六铢),附子、桂心、真珠(各两铢),细辛、上九味末之,纳真珠合治之……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着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7]281。《肘后备急方·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第十五》中赤散方药物组成与上方相似,也要求饮酒后覆盖衣物取汗以增强药力:“初觉头强邑邑,便以少许纳鼻中,吸之取吐,温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瘥,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10]。

医家运用塞鼻法多以《备急千金要方》赤散方为基础加减,尤其强调使用塞鼻法后饮酒、覆盖衣物以取汗。这与《伤寒论》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饮热稀粥有异曲同工之处,皆有发汗解表之意。中医内服、外治法虽作用途径不一样,然皆有解表祛邪、调和营卫之功。

2.3 鼻嗅法

鼻嗅法是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作成粗末装入布袋内佩戴于身,并不时拿出闻其气味的治疗方法,又称香佩法、药佩法。

《肘后备急方》记载老君神明散预防疫病:“术一两,附子三两,乌头四两,桔梗二两半,细辛一两……一家合药,则一里无病,此带行所遇,病气皆消”[10]40。此书还载有太乙流金方预防疫病:“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鬼箭各一两半,羚羊角二两。捣为散,三角绛囊,贮一两带心前并门户上”[10]。清代《外治寿世方》收录的许真君七宝如意丹[11]、同仁堂辟瘟方[11]196等鼻嗅经验方,将吴茱萸、肉桂、朱砂等药物研细末佩戴于胸前以辟邪解毒。

除直接鼻嗅药物外,还有借助药物燃烧产生的烟气以预防疫病的方法。《外治寿世方》记载:“苍术、桃枝各十二斤,香芷、山柰各八斤,甘松、大茴、桂皮、檀香、降香各二斤,乌头二斤,白蒺藜、贯众、鬼箭羽各一斤,雄黄、雌黄各八两,榆面量用。原云:闭户焚之,令烟气随鼻息出入,可以起沉疴,绝传染。远商孤客,乞丐狱囚,皆可施济。凡蛇虫毒气、瘴气、六畜瘟疫皆可熏治”[11]196-197。《急救广生集·时症》收录了辟瘟仙丹:“红枣八枚、降香五钱、苍术二钱、芸香一钱。共为末,以粥饮作丸,约重钱许,中空一小孔,藏朱砂少许,瓷罐收贮,遇疫病时行,焚炉中,能避瘟气。[12]”

鼻嗅法主要依靠鼻吸入药物的气味或燃烧产生的烟气预防疫病,五气入鼻,五脏各有所喜,可增强相应脏腑功能以培补正气,故鼻嗅方药物配伍常以不同性味的药物联合应用,综合调理以养正气。重用檀香、降香、木香、苍术、白芷等芳香类药物,一方面香味入脾可振奋中焦,培土生金,增强肺气;另一方面芳香类药物可以驱邪辟秽,能预防外邪侵袭。

2.4 取嚏法

取嚏法是通过气味俱厚之品刺激鼻腔产生喷嚏,将侵入体内的病邪排出体外的方法。

《外治寿世方》记载:“大头瘟,此症头面肿大,咽喉闭塞,急用延胡索钱半,皂角、川芎各一钱,藜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共为末,用纸捻蘸药,堆入鼻孔中取嚏,日三五次,甚效。嚏出脓血者,更妙。无嚏者,难治。左右看病之人用此取嚏,亦不传染。[11]33”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载:“元胡索钱半,皂角、川芎各一钱,藜芦五分,踯躅花二分半,用纸燃蘸药,搐于鼻中取嚏,日三五次。[5]”

鼻疗防疫诸法十分注重取嚏,可以说取嚏是鼻疗防治疫病的关键。吴尚先《理瀹骈文·续增略言》认为,取嚏是治疗上焦疾病的大法并指出:“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连嚏数十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也”“嚏法,泄肺者也,可以散上焦之雾,通天气,而开布宗气以行呼吸……嚏法治上者,即可以治表”[4]9。取嚏可以疏散外邪以解表,阻断疫病传变,实现祛邪防疫的目的。首先取嚏可以调节气机升降,平衡脏腑功能,祛邪扶正。《理瀹骈文·续增略言》曰:“嚏法可以升清,清升而阳乃不壅于上、陷于下也,不至有降而无升也,亦可以降浊气从上而下也,又上窍开而下窍亦利也。[4]44-45”可见,取嚏可以升举清阳以祛邪,从而恢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脏腑功能和调则不易感染邪气。其次取嚏可振奋阳气,祛邪自出。《灵枢·口问》:“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嚏是阳气来复、阴阳自和的表现,也是鼻疗预防疫病取效的表现。因此,取嚏可以鼓舞阳气使其正常输布,以抵御外邪,驱邪外出。

3 鼻疗法的现代研究

鼻疗通过鼻部给药,药物被快速吸收,可发挥整体治疗作用。从解剖结构看,鼻疗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人体鼻腔深约12~15 cm,容积约15 ml,人体鼻黏膜面积约为150 cm2,可有效增加药物吸收的表面积[13];二是鼻腔嗅区分布着丰富的嗅神经,通过中央轴突与大脑的嗅球相连,药物可经此吸收进入脑脊液,从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呼吸区的黏膜富含毛细血管,药物由此吸收直接进入体循环[14]。因此鼻腔给药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了药物吸收效率[15];三是人体十二对脑神经中,有三叉神经的眼支、嗅神经、面神经三支分布于鼻腔黏膜。药物作用于鼻腔黏膜直接刺激鼻内神经,对脑神经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对全身的感觉、运动感等功能起到治疗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鼻疗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的优势。张立[16]在2018年季节性流感高发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为香囊组和对照组,香囊组给予中药防感香囊(藿香、苍术、菖蒲、丁香,以2∶2∶1∶1的比例打磨成粉装入棉质布袋内备用)不定时嗅吸,至少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1 min,2周或气味消失后更换中药内容物,连续使用2个月;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结果显示,2个月后香囊组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症状人数少于对照组(P≤0.01),表明中药防感香囊对流行性感冒症状及发病有潜在的预防作用。吴敏[17]将191名变应性鼻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辛夷挥发油纳米脂质体滴鼻剂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替利嗪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总有效率、主要症状(喷嚏、鼻塞)、体征(鼻黏膜水肿、苍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林伟[18]将6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搐鼻通顶散(川芎、细辛、白芷、冰片、全蝎各等份,研细末混合备用)0.1 g置于患者鼻前庭处,嘱其深吸气用口呼气,反复3~5次,必要时间隔6~7 h再重复用药1次,治疗24 h;对照组口服佐米曲普坦片。结果发现,观察组24 h疼痛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佐米曲普坦片(P<0.01),且用药后2、4 h止痛效应均高于佐米曲普坦片(P<0.05),表明搐鼻通顶散鼻腔给药可以迅速缓解偏头痛的急性发作,即时效应明显且优于佐米曲普坦片。

实验研究显示,鼻疗可激发相应调节机制,保护靶器官。黏膜免疫系统(MIS)作为一种生物学免疫屏障,可对黏膜表面食入或吸入的病原体做出准确识别并迅速发出反应,有效实现其免疫清除或排斥功能[19-22]。岳冬辉[23]研究发现,外用药物中所用的芳香辟秽之药如麝香、苍术、冰片等药直接作用于黏膜,可以提高黏膜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发挥黏膜免疫作用。向燕等[24]研究证实,冰香散滴鼻剂(野菊花、茴香、冰片等组成)可显著降低小鼠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后的肺指数,提高小鼠脾组织T细胞亚群 CD4+、CD3+水平和CD4+/CD8+比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冰香散滴鼻剂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水平维持免疫平衡,提高免疫力以防治流感。Wang H等[25]研究表明,苗药防感香囊使昆明小鼠抗体TLR2表达水平显著提高,NKp46+细数量增加,增强抗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效果。

经现代解剖、临床、实验研究证实,鼻疗可快速、高效吸收药物,经免疫、神经、体液等发挥防治作用,具有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势。因此,鼻疗预防疫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 结语

鼻疗作为一种预防疫病的外治方法,使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部,集经络、腧穴、药物治疗作用于一体,可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疫疠之气的侵袭,而通过取嚏等方法将侵入体内的邪气排出体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易于接受等优势,尤其适合于儿童、老人等不愿服药或不方便服药之人。本文仅就鼻疗防治疫病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发掘中医疗法精华,多途径预防疫病提供理论支撑。今后尚需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进一步证实疗效,揭示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将传统中医药经络、腧穴、药性理论与现代透皮技术、医用新材料等方法相结合,提高药物透皮吸收效率,增强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控疫情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鼻腔疫病药物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鼻腔需要冲洗吗?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鱼腥草治疗慢性鼻腔炎
清洗鼻腔治感冒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
猪主要疫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