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学设计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实例分析

2021-03-29 00:52刘志彪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例分析课堂应用教学设计

刘志彪

【摘要】名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堂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名师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借鉴是一种新的研修方式和样态,须要我们抓住本质,合理取舍,注重策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使名师教学设计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助推器.

【关键词】教学名师;教学设计;课堂应用;实例分析

名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先进,目标精准,策略独特,设计精巧,彰显出深厚的教学功力和独特的专业魅力,成为学科教学的标杆和经典,为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样本和典型的经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感慨名师课堂的精彩,也会去模仿名师教学,或者直接使用名师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能在名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有教师纳闷,名师的教学设计怎么到了我的课堂上就没有应有的效果呢?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还是自己的课堂教学出了问题?

一、“依葫芦画瓢”与“水土不服”

对名师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要取其精,学其神,不能依葫芦画瓢,东施效颦,要依据自身实际善于取舍,智慧生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学以致用,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笔者听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教者参阅了大量的名师教学设计,努力体现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创设了游乐场这一生活场景,色彩斑斓,花样众多,并反复追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更是五花八门,答非所问,始终不能切题.教师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事与愿违.看似热闹、花样迭出的教学背后折射出的是教师对班情学情的忽视,对自身学科素养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资源在浪费,教学主旨在冲淡,情境变成了花絮,信息变成了干扰,启发变成了多余,这种对名师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借鉴无疑是低效、失败的.

苏教版三年级“可能性”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在本课的探究环节中,我校某年轻老师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教学设计,设计了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三个环节,但他忽视了此教学设计整合度强、课堂容量大、教学开放度高的特点,该特级老师是依据自身的课堂调控驾驭能力和扎实的语言素养来进行文本构思和实践的.受自身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经验所限,该教师依葫芦画瓢带来的后果只能是邯郸学步,徒有其表,过程稚嫩,操作吃力,语言拖沓,教学时间不够,教学目标不能实现也在所难免.

同样的教学环节采用了同样的教学设计,取得的效果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就在于,名师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的课堂精彩需要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教学土壤,我们学习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自身的专业特点、生成的教学现场、特有的课堂文化等因素,要因人、因事、因势,学会扬弃,注重契合,一味照搬和盲目使用只能是好高骛远、纸上谈兵,不能将名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有效的课堂生产力.

此外,对名师教学设计的使用要善于审视和辨析设计背后透视出的名师能力和教学哲理.张齐华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语言华丽铺陈,数学文化渗透得酣畅淋漓;俞正强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条理清晰,环環相扣,抽丝剥茧般层层递进;徐斌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大开大合,逻辑推理有条不紊……对这些基于名师个人风格和能力特点的教学案例进行使用和借鉴时,要多一些问题意识,要问问自身的语言素养够不够?驾驭能力行不行?教学经验足不足?在教学追问中形成反思,产生内化,实现迁移,脱离个人实际、不假思索地直接使用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水土不服”.

二、“断章取义”与“水到渠成”

一份完整的名师教学设计往往亮点纷呈,其精髓就在于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解决往往设计精准、策略独到、一针见血,令人叹为观止,这些独到的策略构成整节课的亮点,对这些精彩的亮点一线教师不妨“直截了当”地采取“拿来主义”.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单位“1”概念的体验和建立.多数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均会对单位“1”的教学重施笔墨,或言语铺陈,或合作探究,花样迭出,名目众多,可谓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乍一看热热闹闹,似无不妥,细细品味却感觉重难点的突破高耗低效,不得其法.而吴正宪老师关于该环节的设计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精妙,不妨直接采用.

师:在罐中先放入2颗巧克力,再放入3颗,

同学们,能把你们看到的现象用一个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2+3等于5.

师:除了这样表达,还能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生:2+3等于1.

师:2+3怎么能得到1?这个1和你们刚才得到的那个5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的2和你们所得到的1又有什么联系呢?3和1又有什么关系呢?

此设计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让学生寻找2和1的关系、3和1的关系,认识到此时的巧克力罐成了一个神奇的可大可小的魔盒,进而迁移到单位“1”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学生在寻找关系的过程中出现的,是部分和整体共同呈现的,凸显出分数是一种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数,在这里,人造的单位走向了自然的单位.整个设计构思简洁,问题高效,重点凸显,令人拍案叫绝,值得细细品味.

再如“角的度量”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等活动了解和归纳测量角的正确方法.多数一线教师关于该课的教学实践往往忽视学生度量意识的构建,操作流于形式,效率低下,开放度和思维含量不足.而吴正宪老师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操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做法,为该课的教学提供了典型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模型.

师:怎么样比较∠1和∠2的大小呢?它们到底有多大呢?

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出现了∠1和∠2.

师:请打开装满大大小小纸角的学具袋,看看它们能不能帮上你的忙?

生:老师,∠1里面正好可以摆3个小角,∠2则不能正好摆满.

师:是啊,这可怎么办呢?

生:把小角对折一下,我可以用这个小小角测量.

师:真聪明,你想到了用小一点的角作为单位度量,如果在测量其他的角时还不能摆满,怎么办呢?

生:那就用更小的角度量呗.

师:这个角到底要有多小呢?

这时出示学具,这就是一度的角,也就是角的度量单位.

生:用小角量大角,太麻烦了,用一度角量也很麻烦,有更简单的测量方法吗?

这时很顺利地就引入了量角器,学生感受到了量角器的价值.

诸如此类的神来之笔和课堂亮点广泛存在于名师的教学文本中,需要我们大量积累,学会赏析,善于运用,要从教学理念、学科本质、课堂特质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对名师课堂的独特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拿来主义”并不等于“全盘照搬”,而要在思“辩”与思“变”的基础上透视出名师案例的精髓所在,魅力所在,這样的借用和借力才是有价值、有实效、有意义的.

三、“众里寻她”与“水落石出”

名师教学设计流派诸多,形态丰富,个性分明,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实施效果的因素也是多元、开放的.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语言精美,富有诗意,数学文化气息浓郁;翟裕康老师的课堂注重实效,练习设计精妙,善于运用“上当”教学法,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魏洁老师善于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俞正强老师的素颜课堂注重教学的理性和逻辑,常常是一支粉笔尽显风采;唐彩斌老师的数学课堂理念前瞻,教学开放度高,课堂透出“洋气”和“才气”……面对如此纷繁多样的名师课堂设计,一线教师在学习、借鉴、使用时要有高度的理性思辨精神,要准确把握名师的个人风格、课堂特点、专业擅长,综合考虑课型学情、教学定位以及自身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等因素,体现灵活性和智慧性.

比如执教“亿以内的数的认识”练习一课,需要教师系统审视本知识点的体系架构,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有的放矢,体现习题设计的整合度和有效性.基于翟裕康老师在数学习题设计领域的独到建树,教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学习、借鉴,启发极大.

出示:6027000,210706,5306000,53060000000.

学生读出这些数,教师提问:6027000这个数有四个“0”,为什么只读一个?210706只有两个“0”,为什么都读出来?

引导学生讲出一个数末尾“0”的读法和中间“0”的读法.

教师再问:除了“0”以外,这些数中都含有一个相同的数字,是几?

生:是6.

师:这几个“6”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各表示什么意义?

师:5306000和53060000000这两个数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5306000是有530个()和6000个()组成的;53060000000是由530个()和6000个()组成的.

一组数据,寥寥几问,对数的读法、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的梳理等教学重点、难点逐个击破,设计堪称精妙,体现了足够的教学功力和智慧.而教者对该设计的借鉴使用也体现了科学的审视精神和选择性智慧.

再如执教“因数和倍数”一课,关于该课的名师教学设计众多,而备课者想体现数学文化之美这一教学立意,数学教师张齐华堪称数学文化课堂渗透的高手,为此教者有针对性地以张齐华老师的教学设计为蓝本,设计了两个活动.

一是猜想,体验数学之美.从猜想哪个数的因数多,再到具体数的因数个数,以及具体数据的历史故事,引领学生认知“完美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以及基于数学的探索、研究意识.

二是拓展,升华数学之美.从因数、倍数与人类发展史、建筑发展史的联系进行架构,罗列数据,分析联系,理性思考,从而实现跳出数学看数学的目标达成,使数学上升到美学的范畴.

这一案例中数学发展史、数学的美学要素、数学的实践意义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既有数学思维的培养,更有数学精神的升华以及数学意识的渗透,数学的文化本质一览无遗.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名师教学设计的使用与教者自身的教学立意完全契合,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

登高得以望远,巨人的肩膀是一笔财富,是一种资源.基于名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运用对一线教师的课堂实践指导、教学能力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它需要我们进一步客观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及时总结名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以及与课堂实际操作之间的相互关联因素,从而发现提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的策略、途径及方法.

【参考文献】

[1]雷玲.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华应龙.我就是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吴正宪.听吴正宪老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郑毓信.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实例分析课堂应用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Scratch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依托行业协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引导性设计在公共设施领域的应用研究
浅谈“口号”在课堂应用中的作用
多种地质找矿手段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以实例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