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21-03-29 00:53石伟平林玥茹
中国电化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石伟平 林玥茹

摘要: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新技术时代工作世界变化与教育世界改革的共同诉求。为探究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如何变革,该文解析了技术变革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路径,并在构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现实分析与对策研究。研究发现,新技术不仅通过改变工作世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新要求,也作为技术手段提供更多支持;但技术并非万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回归教育本质。未来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兼具、能力水平更高的复合型、智能型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将面临人才培养目标复杂化、人才培养过程人本化、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等多种挑战。为应对挑战,应以能力分析为基础,更新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塑课程结构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以体系建设为关键,促进多方主体合作,提升教师素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技术时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应对工作世界变化的时代诉求。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基于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各类新技术正飞速渗入人类世界的各个角落。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仿真、5G等为代表,新的复杂技术在发展速度、作用范围、影响程度方面都远超过去[1],深刻变革着工作世界。正如《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所说,各经济体正经历着技术转变,而技术转变导致工作性质的变革[2]。作为与工作世界紧密互动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必须尽早预见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培养适应新技术时代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关注“人”的培养极为关键。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3],首次以“从民生到经济”的新逻辑阐释了职业教育功能,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则明确提出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因此,厘清技术变革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机理,分析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挑战,并站在教育立场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对策,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应对时代挑战、服务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

二、技术变革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分析框架

技术始终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职业教育独特的类型属性使得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具备更多路径。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中,技术不仅作为“实现特定目的的标准化手段和方法”[5]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技术环境”[6]而发挥作用;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仅仅是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以工作世界为中介的间接影响。技术变革的两条不同影响路径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过程与主体等(如下页图1所示)。

(一)技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工作世界的逻辑

技术变革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条路径为“技术一工作世界一职业教育”,其内在逻辑是:新技术的发展改变工作世界,新的工作世界需要具备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的职业教育实践来实现。在这一作用机制中,工作世界是技术与职业教育间的中介变量。职业教育作为最终指向就业的教育,与工作世界的紧密联系毋庸置疑。这种联系的建立是以“技术技能人才”为连接点的。在职业教育世界中,“技术技能人才”即是要培养的受教育者;在工作世界中,“技术技能人才”即是被需要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就业进入工作世界,成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人才供给方,工作世界是人才需求方。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与结构、人才规格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影响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后续变革。

而工作世界与技术变革的关系更为复杂,二者的联系主要以生产为连接点。技术对生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技术发展不仅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促进生产组织与管理的深度变化[7],在生产力提高、生产方式转变的基础上又引发产业结构演变等。工作世界以劳动生产为核心,势必受到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生产领域变化的影响。简化来说,技术变革通过影响生产引起工作革命,使得工作种类与数量、工作任务与过程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工作本身的变化又对完成这些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技术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世界的逻辑

技术变革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条路径为“技术一职业教育”,其具体作用路径在于:新技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手段支持,但同时技术本身并非万能,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也具有局限性。这一作用机制主要作用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更多可能,是技术影响职业教育的直接路径。技术作为实现教育目的一种手段,在教育发展史中以不同的技术形态一直存在。教育的“技术”发展主要经历口传、手工抄写、印刷、电子传播、数字传播这五个阶段,技术变革引起的教育变革包括“新瓶装旧酒”与“新瓶酿新酒”这两个阶段[8]。當下,技术对教育的手段支持主要表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9]。然而,随着技术在教育中的推广应用,不少研究也对技术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部分学者认为技术更多改变的是教育的外在形态,不能改变教育的核心领域,甚至提出学校计算机“把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学习简化为最可预见的机械学习”[10]等。探究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直接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技术变革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什么新手段、有什么好处又产生了哪些问题等。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结构维度:目标一过程一主体

技术变革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包括以工作世界为中介的间接影响路径与以技术本身为手段的直接影响路径。这两种路径因作用方式不同,在现实分析中对应了不同的关键问题。在工作世界逻辑下,要探究新时代職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因何变革、如何变革,实际上是要回答新技术对工作世界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工作世界新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什么新需求;而在教育世界逻辑下,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在于新技术作为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有何用处,又有何局限。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维度,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主体,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谁来培养”这三大问题。技术变革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双重路径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三维内容,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页表1所示)。

三、新技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新变化、新要求与技术理性

在理论上,技术通过两种途径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实践上,新的技术革命会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复杂。一方面,新技术引起工作世界深刻变化,愈发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具备更高水平、更复合、与新技术相关的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随之变革;另一方面,新技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供了新的手段支持,但同样存在诸多局限与实践问题,必须坚持技术理性。

(_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对工作世界带来的新变化

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会引发一轮工作革命。当前,人类社会历经机械化、电气化与自动化后正逐步开始智能化,工作世界迎来全新变革。一是工作种类与数量的变化。新技术发展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无疑使得部分工作面临消失风险, “机器换人”的担忧在多个领域引发激烈讨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报告提出,未来可能有5%的职业将被机器完全取代,49%的工作内容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11]。然而,技术变革对于劳动力需求除了具有替代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外,同样具备恢复效应(Reinstatement Effect)与生产力效应(Productivity Effect)[12],新技术发展可创造新任务、提高生产力,从而提供更广泛、更具比较优势的工作,或使部分劳动力被解放到其他工作(如非自动化任务)之中。据估计,1999年至2016年期间,取代重复性劳动的技术变革同时在欧洲创造了2300多万工作岗位[13],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工作基本超过了其淘汰的旧工作。虽然当前对未来哪些具体工作将会兴亡并不能准确预测,但大体来说,标准化、重复性、可编码的工作更易受到新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自动化的冲击,而需要社交技能、创造力、要求在不确定状态下进行决策的工作被机器取代的风险更低。与此同时,与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相关的全新工作则可能日益涌现,如工业机器人调试、智能汽车维修、智能车间管理等。

二是工作任务与过程的变化。通过模糊工作的传统界限、扩大价值链、改变就业地理边界、兴起零工经济等,新技术正在变革多种工作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部分工作虽然名称未变,但其主要工作任务已然不同。例如,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是服装销售,网店销售、直播带货等正在赶超传统销售成为新的工作内容;同样是旅游管理,网络旅游已逐渐代替传统旅行社业务形成新的工作内涵。同时,新技术变革也使得工作过程发生变化,包括工作过程去分工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14]等,工作过程总体趋向于更为综合复杂,只负责单一岗位操作、只按标准埋头生产的工作将逐渐衰落。

㈢工作世界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新技术引发的工作世界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数量与结构的变化。对这一变化的现实分析,可以根据工作种类与数量变化进行推断。从工作岗位来看,从事标准化、重复性、可编码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减少,如从事数据录入等中等技能工作的工人;而伴随新技术产生的新工作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大幅增加,如工业机器人的调试与维修工人、智能车间的班组长等。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可能最大,一线操作工人尤其容易面临新技术冲击,因为在制造业中机器在生产过程里具有战略地位,更易实现“机器换人”;而服务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可能相对较小,因为“人”及其服务是服务业中的关键生产要素,人的情感联结也很难被机器所取代。

二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重塑工作世界,技术技能人才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能力正发生改变。有研究者提出,职业教育应当培养适应工作机器智能化的人机协作技能、适应工作活动智慧化的软技能、适应工作关系协作化的在线协作技能[15]。也有研究者认为,新技术时代下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硬技能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技能、基础ICT(信息通讯技术)技能、应用/管理ICT技能、ICT专业技术能力[16]。虽然不同工作对技术技能人才规格的要求必然不同,但新技术时代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因为技术变革引起工作任务变化所需要的能力,包括有关新技术的、不同水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如熟练应用远程办公软件、智能化设备等能力[17]。另一类是适应新时代的通用能力,包括人机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这类能力主要指向人与机器的共同合作,以及人相对机器而言更具优势的能力。在丹麦、德国、法国等7国的调查发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工资水平将会提高10%—20%[18];而部分新兴经济体中具备问题解决和学习新技能能力的工人获得的收入溢价将近20%[19]。此外,除了需要不同种类的能力外,技术技能人才还面临技术升级导致的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边界模糊带来的能力组合多元化等要求。

(三)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局限

如今,立体化教材、翻转课堂、微课、在线教学、移动学习以及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等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已有所应用;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虚拟和远程实验室、信息可视化等将可能在未来几年中得以推广[20]。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诸多积极作用:一是有利于降低人才培養成本,提高安全性,如虚拟仿真技术等能使学生无限制地练习而不耗费实物成本,并提前熟悉技能以避免危险。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如数字媒体技术等能实现可视化、动画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并使艰深理论与复杂实操更易理解。三是有利于打破时空壁垒,共享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如多终端在线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等使师生可以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使用权[21],并根据个体需求与特点随时随地、终身地进行教与学。事实上,新技术这些积极作用已得到部分实证支持。在一项对12所职业院校进行为期3学年的教育实验研究中,使用ICT方法的班级比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在知识与技能掌握方面都表现更好[22]。

然而,新技术应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也有诸多局限。技术工具论、技术实体论、技术批判论等在理论层面反映着人们对技术的担忧与反思, “技术并非万能”在职业教育实践中也被多次证实。例如,疫情期间我国职业院校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长时间在线教育,暴露出诸多实践问题,包括教学主体信息化能力不足、在线教学方案适用性不够、远程教学对象管理难度变大、在线教学平台质量参差不齐等[23]。虽然我国已步入教育信息化2.0阶段,但职业教育中“为了技术而技术”的现象不在少数,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不乏“炫技而无内容”的作品,教学资源库建设也不乏“作秀而不实用”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技术本身的局限是因素之一,如现有技术条件下,在线教学无法替代传统课堂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也无法独立完成机电、汽修、服装等技能操作要求较强的专业的人才培养。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对技术理性思考的欠缺。当前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中,可能不是“技术太多”而是有关“人”以及“人与技术”的思考太少,缺乏教育技术视域的人性观和生命观[24]。 “教育技术本质是引领学习者进人世界、理性参与世界并合法共享世界的学习路标”[25],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利用技术的同时,应当回归教育本质,落回到个体的发展之上,使新技术手段以更深入融合的方式作用于人才培养之中。

四、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挑战

新技术发展与应用通过不同路径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了多元挑战。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与培养主体方面都存在诸多困境,难以应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亟需变革完善。

(一)人才培养目标复杂化,数量规格变化难测

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将愈发复杂。这一方面是由于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得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本身更加复杂,不仅在人才数量与结构方面引起了诸如“机器换人是否会引起大量失业”“智能制造时代还需不需要中职”等问题争论,还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多内容、更高水平的要求,如需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具备更好的通用能力与综合素养,能够胜任更综合、更复杂的工作任务等。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影响深度远超过去,工作世界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也更加迅速、全面,这使得关于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与规格需求的准确判断更加困难,无法通过预测具体数值来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新技术时代快速变化的工作世界,“从知识和技能角度预测未来的就业趋势和需求”[26]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而言都愈发重要。遗憾的是,我国当前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尤其是缺乏一个科学完整的人才需求预测体系,没有将人才需求调研这项技术性强、耗时耗资大的工作纳入国家层面的行动框架之中。这使得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只能基于自身开展的市场调研与部分公开资料,往往受困于少数校企合作的企业、校长的私人关系与不知真假的数据。同时,我国学界对此的相关研究也不够成熟,难以满足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修订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过程人本化,技术应用有待成熟

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注重“人”的发展,这不仅是工作世界与技术理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立德树人价值理念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基础性、中心性、引领性定位[27]决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容需更注重培养不能被机器所替代的人的能力,突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程式化、重复性的技能已经开始由机器完成。与机器相比,人的精准度、工作强度等往往难以匹敌,但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创造性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沟通互动等能力更具优势与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应再是单一技能的熟练操作者,更应具备“社会文化及职业通用专长”,包括对非典型情境的务实性的思考力与评估自己专业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后果的能力[28]。其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应从受教育者独特多元的生涯发展需求出发,设计并实施更具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技术时代个体的自我实现需求将更加强烈,虽然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但其也需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因材施教帮助个体发展。其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应具备一定衔接性,促进终身职业教育的实现。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充满变化,以职前教育为主的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应对这些变化,人们需要终身化、不断更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此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还应注重技术应用的切实效益,真正做到“为了人才培养而用技术”,关注从教育内部生发的而非从外部强加的技术[29],提高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难以实现人本化的培养过程,在技术应用于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技术应用流于表面”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师资队伍水平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多元化的要求开始增多,可操作性也愈发提高。这其中以在线教育促进社会职业培训为典型代表。得益于互联网渗透率提升与疫情政策驱动,在线教育于5G时代迎来快速发展。根据艾瑞和CNNIC数据,2019年在线教育市场中,职业教育预计占总用户数的26%,在线人数超6000万人,市场规模预计约815亿元,未来3年可达1500亿元。而在千亿级别的在线职业教育市场中,与学校职业教育相比,社会职业培训需求更为突出。对于企业而言,大企业虽然一般具备相对完整的企业内培训体系,但线下培训往往费时费力,搭建企业统一的在线培训平台以及课程外包采购已开始成为趋势。小企业面对相对更高的培训成本与普遍存在的跳槽现象,进行线下企业培训的意愿更低,甚至可能将职业培训责任转嫁给个人。而对于个人而言,在线职业教育针对性强、资源丰富、时空无限、形式多样等特点,更适合已经步人工作世界、难以进行或适应全日制学历教育而又需要提升职业能力的群体。在线社会职业培训可能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未来新风口。当然,随着技术发展,学校职业教育也会发生变化,如在线教育很可能与传统线下教育相结合形成混合教育模式,成为学校职业教育新常态。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要求上。无论是由于技术变革带来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高培养要求,还是由于新技术手段本身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更高应用要求,都需要职业教育教师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当前,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体方面,无论是培养机构还是职教教师,都难以完全承担起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亟待进一步完善机构分工合作,提升教师素养。

五、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措施

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变革措施应面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谁来培养”这三个主要维度,根据新技术影响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分析,结合现有实践问题,提出优化对策设想。

(一)以能力分析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与专业设置调整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首先需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即根据新技术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利用新技术手段,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应开办的具体专业。虽然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定位于智慧型技术技能人才,但由于新技术发展对各行各业影响程度的不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仍需基于更为详细的市场调研与人才需求预测。具体实践应以能力分析为基础,遵循“数量需求+质量要求”调查相结合、“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主体的研究路径,明确某专业所培养人才未来主要的职业面向与可能的生涯路径,总结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设定人才培养的学制时限等。不过,这套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的方法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专业设置除了考虑市场需求外,还有区域协调分布的问题,应对区域不同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避免专业重置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恶性竞争问题。其二,这种基于对当前产业行业需求的调查不具备超前性,更适合发展较为成熟、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要求明确的行业,在为新兴行业提供人才支持方面较为不足,后续应对其优化策略进行探索。除了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设置的调整也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力量,改变现有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体系欠缺问题,在国家层面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发人才需求规模与能力结构分析模型,通过互联网构建人才需求预测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智能化制定等。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内容重塑与教学方式优化

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如何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关键问题,这也是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改革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即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包括课程结构的重新规划、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式的更新优化等。具体实践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重点突破“实践是理论的简单应用”与“为了技术而技术”的错误观念与实践困境。在课程结构与内容方面,应根据教育规律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转化为相应的课程,课程结构应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顺序与特点,课程内容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求。新的课程不仅需要重视技术知识,使新技术相关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还应关注在新技術时代中尤为重要的通用能力,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信息素养等。在教学方式方面,同样应以学生为中心,探索适应新技术时代的、智慧课堂中的教与学。教学方式的优化不仅应以智慧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一目标为导向,利用新技术优化在线教学、混合教学、虚拟教学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做中学”实践;还应注重未来学生作为新技术时代“原住民”的特点,促进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以更适合学生、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以体系建设为关键的多方培养主体合作与教师素养提升

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离不开对培养者的关注,即回答“谁来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承担人才培养的多方主体,以及具体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在人才培养主体方面,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是承担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二者需要打破原来职业院校负责学历教育、培训机构负责社会培训的传统任务分割,根据不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各自的擅长之处进行共同合作,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30]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企业与政府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作用也应得到重视,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政府指导,形成多方培养主体协同合作的培养体系。在职业教育教师方面,由于一线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主要实践者,其对新技术以及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解与掌握深刻影响着其教学与发展,因此应更新教师教育与培训的相关内容,着重提升教师根据新技术要求进行课程改革、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素养提升的相关改革也应以体系建设为主。可以预见,新技术时代对职教教师的能力要求将会更高,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也会更为迫切,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才能改变教师职前教育难以兼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职后培训非常规化、任务化等问题,打造能够应对新技术时代挑战的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2017:贸易、技术和就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8.

[2][13][19]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R].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2019.

[3]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与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20-9-23(02).

[4]教育部等.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2020-09-16/2020-10-01.

[5]余清臣.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必然与限度——兼论技术在教育基本理论中的逻辑定位[J].教育研究,2020,41(6):14-26.

[6]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肖鹏.技术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

[8]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3):137-157+192.

[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 .htm.209-01-24/2020-03-22.

[10]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1] Manyika J,Francisco S.Chui M, et al.A Future that Works:Automation,Employruent, and Productivity [R].New York:McKinsey Global Institiute,2017.

[12] Acemoglu D,Restrepo P.Automation and New 'rasks: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 [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33(2):3-30.

[14][30]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3):72-78.

[15]许艳丽,李文.AI重塑工作世界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适应[J].中国电化教育,2020.(1):93-98.

[16] Colomboa E.Mercorio F.Mezzanzanica M.AI Meets Lahor Market: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Automation and Skills [J].l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97(47):27-37.

[17]林克松,曹渡帆.风险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29-134.

[18] Ederer P.kredelkoska L.et al.What Do Employers Pay for Employees'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Skills? [J].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2015.34(4):430-447.

[20]黄荣怀,高媛等.2018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8.

[21] Woolf B P.Lane H C.Chaudhri V K.et al.AI (;rand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 [J].AI Magazine,2013,34(4):66-84.

[22]Deaconu A.Dedu E M.et al.The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Premise of Sustainahility[J ].Sustainability,2018.10(5): 1466-1484.

[23]李鵬,石伟平.职业教育在线教学模式转型:问题、经验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8):86-92+99.

[24]李政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2):13-26.

[25]吴刚.作为风险时代学习路标的教育技术:困境与突破[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3):11-25.

[26]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7]张铭凯,靳玉乐.论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与推进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7-13.

[28]B.M.罗津.技术哲学——从埃及金字塔到虚拟现实[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

[29]朱德全,许丽丽.技术与生命之维的耦合:未来教育旨归[J].中国电化教育,2019,(9):1-6.

作者简介:

石伟平:教授,博士生导师,职业教育与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林玥茹: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比较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20年10月19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