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南关正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2021-03-30 13:13张红梅
建材与装饰 2021年23期
关键词:正街文脉民居

张红梅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内容

汉中市是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并列入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存数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历史街区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本文对汉中市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现状进行梳理,就其更新与保护问题提出建议。

1.2 南关正街街区概况

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老城南门外,北接老城区,南临滨江东路。街区环境相对安静,目前南关正街少量沿街建筑已经被拆除改建,保留下来的多为一些传统民居建筑,占比80%以上。

2 发展现状

汉中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构架、屋顶为坡屋顶,盖有小青瓦、院内有小天井。汉中市民居兼有南北特色,该街区内部建筑多为20世纪80、90年代建成。现存的土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墙体多有严重损坏痕迹,砖木结构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一些土木结构建筑出现了立面损坏、材质被破坏、墙体不完整的问题。街区内部建筑密度较高,内部肌理不完整[1]。

2.1 街区功能结构分析

南关正街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格局如下:主要街巷走势为南关正街,较大的支巷为么儿拐巷和七中巷以及东西向穿其而过的南环一路及汉宁路;其次,么儿拐巷存有少量的商业功能建筑,南关正街中居住功能的传统建筑保存较多;另外,除新建的南环一路交界处外,旧街区内部交通主要为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鲜少有机动车通行。南关正街内部没有公共的休闲集会广场,居民大多时间在屋前、街巷交换处停留、交往。

2.2 街巷肌理分析

南关正街历史街区北段内街巷的单层民居建筑居多,里面损坏也最为严重,部分为2~3层建筑,排列整齐。多为前店后宅形式,前排的商业空间模式多为日常用品销售,另外还有小型饭馆和少量旅社。建筑之间有横巷连通,宽度为2~2.5m,主要通往后宅。南关正街中段已经被打造成“汉上第一街”,集商贸、旅游、娱乐为一体,连接着老城区。南关正街南端东侧为传统民居院落组团,西侧是15年建的居民小区竹园华府。

南关正街向南延伸到河坝街,街道东侧是当地居民自主修建的住宅,其街区内部排列无明显秩序,未经过详细规划,且存在建筑质量差、立面被严重破坏的现象。

3 南关正街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查询和多次现场调研,目前简单的汇总了街区现存的一些问题,例如原历史文脉被破坏、街区业态单一、立面破损、缺乏公共空间,居民生活住宅空间质量较低等。此次改造的重点是街道空间,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最基本的公共空间,街道空间不仅是人们生活交流的主要场地,同时也承担指引方向、衔接街区的重要作用[2]。

3.1 公共空间数量缺乏

南关正街现存公共空间主要为现存的线性街道、居民自家院落。主要缺乏绿地空间、需要传承的当地历史文化活动空间以及交往型空间。

(1)历史文化空间:如南关正街汉中市第三印刷厂、房东客栈、古城老店等文化民宿,因为历史的变迁,这些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规划中,可考虑恢复其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文化意识形态。

(2)交往空间:南关正街历史片区的街道宽度多为5m左右,旧街区内部私家车通行较少,非机动车较为普及,在现存空间内部,人们无法舒适地停留交谈。

(3)缺乏城市绿地:现存旧街区的街道立面构成仅为建筑,鲜少有景观绿地系统。

3.2 公共空间质量较低

(1)街区内部建筑业态单一。旧街区内部的建筑业态主要以商业、居住为主;其中居住建筑占比约为70%,供其现代化发展的条件较少,商业形式多为零售业和住宿服务,缺少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商业发展模式。

(2)建筑空间格局损坏。南关正街两侧的建筑的院落空间保存完好,院前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空间格局保存完整。两侧建筑多为坡屋顶。建筑层数较低。部分街道段为新建建筑,其院落空间已被损坏,建筑多为平屋顶,多为2000年后修建起来的。

3.3 历史文脉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南关正街现存的历史建筑并没有得到及时保护,历史建筑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历史发展的印记。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讲,由于场地空间限制,原住民喜欢的门前喝茶聊天,而且公共社交空间也很缺乏。

3.4 街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1)街区内违章停放的车辆较多,没有公共的停车区域。街区没有划分人车流线,交通混乱,旧街区街道尺度划分不明确。街区内部经常出现机动车堵塞;非机动车随意停放的情况。

(2)缺乏绿色空间和活动空间在南关正街历史街区中,只有街区南段少量的行道树,集中的绿色活动场地较少。传统院落的绿化种类不丰富,少数居民院内摆放盆栽。中段是新建的商业居住建筑,其街道鲜有绿化设施。

(3)街区内部给水系统几乎覆盖每家每户,相对完善。但旧街区内部排放生活用水仍有很大的困难。旧街区电力线路多采用架空设置,设备陈旧,布局杂乱。

(4)街区内部铺装主要以水泥地为主,少有现代铺装。南段街区部分巷道铺装破坏严重,甚至没有铺装,在雨天行走起来较为泥泞,给往来居民带来不便。

4 更新方法与策略

吴良镛先生曾指出,城市是一直处于代谢之中的。城市一直在不断更新建设。街区空间是城市是容纳城市商业,居住的重要构件,也是城市生活丰富多彩的载体[3]。城市更新需要明确大众的需求,应以最小的干扰程度,向片区增添新的活力,以促进片区动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基于微更新理论,以下从功能业态、生活、文化和生态四个方而提出南关正街历史片区的活化更新策略。

4.1 更新业态功能

街区内部缺乏休闲娱乐性质的场所,对于当地居民来说,适当的增加文化活动类、生活类空间是极其必要的。另外,街区内部缺少场所感,部分原因是缺乏与当地历史文脉相关的产业,因此,因地制宜地引入能体现地域文化的新兴产业,适当对当地业态功能做转换,将现代的商业特色与传统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挖掘出适合街区文化发展的人性化产业。

南关正街历史文化片区遗留的传统民居建筑较多,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亦能成为一个提升街区形象的关键点。对于街区内部的房屋损坏的等级进行划分,对于本体已遭破坏的建筑,应及时修补或加建改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不得随意拆除,应加强维修保护。街区的立面设计要有一定的整体性。

4.2 生活策略

东西走向的南环一路穿南关正街而过,大大降低正街北段和南段之间的衔接性。通过定点观察街区内居民们的行为,发现街区内人们的交流活动多是在自家门前台阶上进行,或者房屋错落处的角落。因此在必要节点需要增设新的集中性公共活动空间,在尊重现有街巷空间肌理的前提条件下,将原本割裂的空间连接起来,借用设计手段,提升整个街区的空间品质。南关正街历史街区历史悠久,而公共设施方面仍有欠缺,应在相应的公共空间增加一些休闲座椅,供人们停留休憩。

4.3 文化策略

城市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不断地更新,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多以文化传承为主的模式,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文脉是提升街区内部活力的关键一步。首先,保护街区的历史文脉应该重新拾起居民的集体记忆,将历史记忆融入街区保护中来。其次,在民居建筑、基础设施上合理使用南关正街历史片区的工艺和设计元素,以民居建筑、景观要素为载体,将文化传承下去。另外,增强当地居民对保护历史文脉的自发性,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塑造街区的品牌效应,使文化成为整个城市发展的引领者。

4.4 生态策略

由于街区内部街巷空间狭窄,经常会出现人车混流的情况,街区周边也缺乏相应的停车空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狭窄的街区直接设为步行街,阻隔机动车进入,保持街区内部的人流顺畅。另外,针对垃圾分类问题,社区可引入新式街区管理模式,并且控制街道内居民门前水沟的污水排放,可将其结合到绿化灌溉中。

街区道路两旁的道路绿化形式较为单薄,仅有行道树矗立,街区内部的绿化率较低,应结合铺草、种花的形式分层设置绿化空间。这样的立体绿化,一方面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又可以与古树一起营造历史氛围,增强历史街区的场所感。

5 结语

本文以最小干预城市的力度,从街区业态功能、生活策略、生态策略、文化策略几个方面对南关正街历史文化片区进行活化更新设计。通过更新街区业态功能,为街区增添新的生机,促进街区的多元化发展。在原有传统建筑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加建的方式设立新的公共空间,为街区集体活动提供场所。另外,考虑街区内部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加强街区内部的生活设施建设,使街区更加舒适化。在生态方面,借鉴公园城市的建设,结合街区内部的古树设置多样化的立体绿化,提升街区内部的绿化率。在历史文脉方面,打造南关正街历史片区的文化品牌,提升街区内住民的归属感。南关正街历史街区内的古树、传统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的存留,都能提升历史街区的交往活力。可在旧建筑基础上进行改加建,打造一个集休闲活动和艺术展览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提升街区的活力。

猜你喜欢
正街文脉民居
校园穿新衣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将英烈记心间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