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惠州红色史迹当代价值

2021-03-30 13:06杨星星
建材与装饰 2021年5期
关键词:史迹惠州革命

杨星星

(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惠州 516007)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岭东雄郡”之誉。惠州也是一座英雄之城、红色之城,是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惠州一直是我党从事革命活动的主战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也是抗战“中流砥柱”东江纵队的主战场,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地……这些革命活动在惠州留存下丰富红色史迹。这些红色史迹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是惠州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惠州人民从事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

1 红色史迹的概念与价值

1.1 红色史迹的概念

史迹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范畴。不可移动文物可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别。史迹又属于文物古迹的范畴,《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明确文物古迹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或遗留的具有价值的不可移动的实物遗存,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其中的附属文物[1]。红色史迹一般是指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至新中国成立(1949年)遗留下来的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物、名人故居、革命旧址、遗迹等[2]。

1.2 红色史迹的价值

“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价值在最开始主要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4]。红色史迹作为文物古迹中的一种类型,其价值在《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 版)中有明确界定,即“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五大价值。历史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艺术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趣味、特定时代的典型风格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科学价值是指文物古迹作为人类的创造性和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或创造过程的实物见证的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文物古迹在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文化精神的传承、社会凝聚力的产生等方面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文化价值则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①文物古迹因其体现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宗教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所具有的价值;②文物古迹的自然、景观、环境等要素因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所具有的价值;③与文物古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价值[5]。

在这五大价值当中,红色史迹所具有的见证红色历史是核心价值。即它承载了一段红色革命的历史,从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亦由其所具有的红色历史价值而引申出相应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很多红色史迹是古建筑或者近代建筑,这一类红色史迹或因建筑本身年代久远,或建筑本身的营造法式、空间构成、装饰艺术具有特色等,使其又具有其他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2 惠州红色史迹的基本特点

2.1 史迹数量多,类型多样

截至2019年12月,惠州共公布有1000 处各类级别的不可移动文物。经统计,其中有102 处为红色史迹,占比约10%。这些红色史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革命旧址。如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冲虚观)等;②纪念碑亭。如廖仲恺纪念碑、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留丹亭、梌山望野亭等;③名人故居。如叶挺故居、邓演达故居等;④革命遗址。如联和阻击战遗址、茹屋反击战遗址等。在以上四种类型中遗址类数量较少,仅有9 处,其他三种类型均为古建筑或近代建筑形式,属于文物建筑类型。这些红色史迹涵盖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2.2 分布范围广,呈聚集性

惠州的红色史迹散布在全市三县(惠东、龙门、博罗)和两区(惠城、惠阳)。同时,又呈明显聚集特征,即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集中了一批红色史迹。主要有惠东高潭镇中洞红军革命旧址片区(18 处)和安墩镇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革命旧址片区(5 处)、惠阳区周田村叶挺故居片区(7 处)、惠城区桥西街道东征史迹片区(7 处)、博罗县罗浮山东江纵队史迹片区(4 处)。

2.3 文物价值高,影响力大

惠州红色史迹文物价值高,表现在文物级别高。经统计,有2处红色史迹(叶挺故居、冲虚古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0 处红色史迹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级别高一方面是因为惠州在中国近革命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近代发生在惠州的辛亥革命、东征、东江苏维埃和东纵、边纵等的重要活动,在整个东江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大历史影响,一批历史名人如孙中山、周恩来、叶挺、廖仲恺、邓演达、叶剑英、徐向前等都曾在惠州留下过足迹[6]。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红色史迹建筑本体就是传统建筑精品,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如惠州罗浮山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冲虚古观。据《罗浮山志》载,晋成帝咸康三年(337),此观名葛洪南庵,唐代改称葛仙祠,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诏赐额改为冲虚观,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历史。冲虚古观现存中轴主体部分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筑风格与惠州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差异较大,表现出浓郁的广州地区传统建筑风格。其前殿屋顶正脊装饰精美,艺术价值颇高,正脊分两层,下层为灰塑装饰,上层为清代佛山石湾著名“吴奇玉造”陶脊。1985年8月,冲虚古观是以“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属近现代史迹类别。2019年10月,国务院以“冲虚古观”之名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属古建筑类别。这表明,冲虚古观作为古代建筑代表所承载的文物价值更突出。

3 惠州红色史迹的当代价值

当代价值中的“当代”不仅是时间维度的界定,也是社会背景的喻示。所谓红色史迹的当代价值所反映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红色史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亦即红色文物史迹的价值内涵在透过历史的转换之后,对新时代“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具的价值。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印证中,充分挖掘并发挥红色文物史迹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内涵,使其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契合,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红色史迹,更凸显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物价值。

3.1 经济建设价值

经济建设价值主要表现在红色史迹的保护开发利用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惠州的红色史迹很多位于比较偏僻的乡村,利用红色史迹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正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是1927年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旧址所在地,被誉为“东江红都”“广东井冈山”,红色史迹资源丰富,有18 处红色史迹类不可移动文物点。由于高潭地处惠东东北部山区,交通不便,历史上经济十分落后,当地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出外打工赚取。2016年以来,随着惠州市《高潭革命老区“建成三个基地,办好十件实事”实施方案》的推进,该村将革命史迹与红色旅游相结合,融入休闲度假、果园采摘等业态,带动村民吃上“旅游饭”,现该村已成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未来,高潭红色旅游还将与惠东生态旅游、滨海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红绿”“红蓝”结合的特色旅游品牌,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红色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联动发展。

惠州可借鉴在高潭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惠州红色史迹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惠州全域红色旅游,把政治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革命老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

3.2 政治建设价值

红色史迹的政治价值体现在红色史迹所承载的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将高度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可感的具象化事物是政治理念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中国革命历史就存在于这些形象可感的具象化的红色史迹中。惠州红色史迹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惠州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历史的见证和革命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学习惠州党史和革命史的优质教材,广大干部群众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斗争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从而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

近年,惠州市充分利用区域内红色史迹丰富的优势,采用“一院多点”联动运作模式建设东江干部学院,即主校区设在惠东高潭镇革命老区,教学点涵盖市内已有的邓演达纪念园(惠城区)、叶挺将军纪念园(惠阳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博罗县),实现全域利用全市红色史迹的政治价值。

3.3 文化建设价值

红色史迹的文化建设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承载的红色革命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继承红色文化的基本要求,并多次强调红色革命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近代以来,以“民国惠州三杰”邓演达、廖仲恺、叶挺为代表的一大批惠州英才活跃在中国近代革命舞台,为中国革命成功做出重要贡献;孙中山、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等革命者也都在惠州留下足迹。他们的事迹、精神不仅存留在各类文献上,还无声地存在于他们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址、故居当中,这些红色史迹正是生动地体现和诠释了红色革命文化的最好素材。

惠州很多红色史迹不仅因其红色历史文化而具有价值,其建筑本身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因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背景惠州成为广东省唯一广、客、潮三大民系文化交融区域[7]。正是由于其独特的人文历史背景,其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景观表现出多元与共融特征。如中洞百庆楼等红色史迹是客家建筑,但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潮汕,其建筑本身又带有很多潮汕传统建筑特色;再如罗浮山冲虚古观不仅是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也是一座精美的广府风格传统建筑,建筑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红色史迹在承载着红色革命文化的同时,还承载着惠州丰富多元的地域优秀历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3.4 社会建设价值

红色史迹在社会建设当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史迹的保护利用有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改善城市基础建设。由于惠州红色史迹很多分布于在一些经济落后、位置偏僻的地区,这些地方的红色史迹就是当地实现乡村振兴很好的可利用资源。前述惠东高潭镇红色史迹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后面可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全市范围,推动惠州地域内如龙门、博罗等县区的城乡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

同样,惠州市区的红色史迹则多分布于桥东、桥西街道旧城范围内。如桥西街道以中山公园范围内就集中了廖仲恺纪念碑、黄埔军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中心纪念堂、梌山望野亭等大革命时期的东征红色史迹。这些旧城区往往城市基础设施陈旧、城市景观风貌较差,保护利用好这些红色史迹对于城市旧城区市政更新、重新焕发城市生机和更好地建设公共服务资源有着重要的作用。

3.5 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红色史迹对于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惠州地处东江客家文化亚区[8],其红色史迹很多为客家传统建筑形式,这些客家传统建筑所用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如墙体材料采用黄土、沙、石灰、稻草、进行混合,然后加少量水拌合而成,所用黄土是当地所产红壤土、耕地犁耕层之下的田甲泥和老墙泥(瓦砾土)的混合物,集粘性紧固与防裂耐久性,铺地材料则多采用自然土夯实或卵石地面,屋面材料为瓦面、木檩条,采用蝴蝶瓦铺设。这些材料均是取于自然,正如泥土与木材源自土地,在土墙倒塌、木材腐烂之后又回归土地,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分当中,其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意义显著,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造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与前述四点价值相比,我们对于红色史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认识存在明显不足,表现在开展红色史迹活化利用时,没有突出对其建筑的生态特点的宣传介绍。

4 结语

2019年1月,惠州市区桥东街道东湖旅店因其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中国文化名人抢救行动的中转旧址,而改造为“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陈列馆的运营开放,不仅展现了惠州红色印记,弘扬了惠州红色文化,还促进了周边老城区市政建设的明显提升。2020年12月,该项目获评2020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之首,标志着惠州在探索红色史迹的保护利用中又取得了一项重要的成绩。在后续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当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每一处红色史迹的当代价值内涵,这将有助于全面地、充分地利用好这一优质教育资源,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猜你喜欢
史迹惠州革命
奔跑惠州
惠州一绝
从陈璘史迹看其功绩与影响
战国中山“图存”与“争雄”之史迹考述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杭高台籍校友名人史迹考——林木顺与李苍降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上海市测绘院编制的《上海抗战史迹导览图》正式推出
“健康惠州”助力幸福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