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自贸港

2021-03-30 08:36张静
瞭望东方周刊 2021年6期

张静

2020年9月23日,一艘中远海运集装箱货轮在两艘拖轮的辅助下,靠泊进海南洋浦小铲滩码头(蒲晓旭/摄)

2021年3月的海南,日暖风轻。从机场驱车前往市区路上,本刊记者看到沿途建筑工地均是一片繁忙景象,“逐梦自贸港”“我为自贸港建设做贡献”等标语彩旗随处可见。

2020年6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擘画了首个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到本世纪中叶的建设蓝图。

海南迎来“高光时刻”。

近一年来,海南自贸港11个重点园区同步挂牌、先后发布十一批111项自贸港制度创新案例、洋浦保税港区率先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离岛免税日均销售额超过1.2亿元、2020年集中开工项目534个、市场主体突破120万户……政策密集出台,项目密集落地,自贸港“乘风破浪”开新局。

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再到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的是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在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港工委办)副主任张华伟看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4.0版本。

海南开发曾留给人们“喜忧参半”的印象,曾经的汽车走私、房地产泡沫、片面发展旅游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让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贸港,还需蹚过深水区。

开放历程

“海南岛在哪里”“海南岛怎么走”“去海南岛的船票你买到了吗”……1983年4月初,著名的“中央11號文件”——《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正式印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海南岛一夜之间成为改革弄潮儿的热门目的地。

“可以说,‘中央11号文件掀起了第一波‘海南热。通往海南的汽车、轮船、飞机一再增加班次,操着各地口音的投资者纷至沓来,把手抄的、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中央11号文件翻得起了毛边儿。”今年76岁的陈克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彼时他的职务是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南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将“加强防卫,巩固海南”作为建岛方针,在经济发展上作为不多,投入较少。等到迎来改革开放,还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的开放属性似乎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 通往海南的汽车、轮船、飞机一再增加班次, 操着各地口音的投资者纷至沓来,把手抄的、从报纸上剪下来的‘中央11 号文件 翻得起了毛边儿。”

《广安日报》刊发的《邓小平到海南岛视察工作》一文有这样的记载:1960年春节,邓小平就到过海南,沿着三亚、万宁、琼海、海口,把海南看了一遍。这次的海南之行,邓小平对海南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热带自然资源印象十分深刻,强调要把海南岛好好地开发起来。

1980年6月,国务院和广东省在北京召开了海南岛问题座谈会。专题研究如何加快海南岛经济建设发展问题,并形成《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这次会议和文件意义之重大,不在于中央给了海南什么政策,而在于中央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就把海南放到了战略全局中去考虑。”陈克勤说。

海南开启全岛建设,农民积极种植冬季瓜果蔬菜,利用滩涂浅海养殖鱼虾,各种公司、专业户、协作户、联合体应运而生。

很快,曾经作为某高炮连驻地的山头被改建成鹿回头公园;曾经作为军事前沿的三亚湾被改建成“椰梦长廊”海滨风景大道……海南岛处处呈现出新气象。

“过去人们把海南视作‘流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视作‘开放岛。”陈克勤回忆说。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海南行政区建置的决定》,决定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对全岛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对外;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年轻的海南省,自此步入开发建设快车道。

据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道玉沙社区党支部书记张玉花回忆,1989年,海口市解放路亮起了全省第一个红绿灯。在许多人心目中,这个灯光“开启了海口从边陲小城走向具有现代化气息中心城市的历史进程”。

改革试验田

从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改革,从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承包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到“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从“一脚油门踩到底”到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开创了一系列领先。

国内权威经济研究机构在撰文提及股份制改革时都称,在相关领域,海南“最早破题”。

比较政策优势包括:零关税、简税制、低税率、放权审批、自由准入等;比较制度优势包括:投资贸易自由化、社会治理法制化,以及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等。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回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股份制改革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改革,当时也是争论最大的一项改革。”

建省之初,海南企业规模比较小,发展水平不高。如何尽快培育出一批与特区开放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成为当时海南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1988年,担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省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的迟福林提出建立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结构,随即得到中央支持。当年国务院24号文件明确提出,海南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包括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也可以向本企业职工和社会上发行股票”。

进入21世纪,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又在这片试验田先行先试。

“为什么政策这么好,但海南还未出现预期中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特区30多年来,这样的疑问一直伴随着海南,回答这些疑问的关键词之一可以概括为“房地产过热”——甚至在海南发展最快、服务业占比最高的旅游业,也是由房地产衍生出来。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南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远景和发展口号,但做来做去还是主要依靠资源发展。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容易赚快钱,突出的表现就是发展房地产,慢慢形成了路径依赖。” 中国社科院投融资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经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上世纪90年代,海南经历了历史上第一次房地产泡沫,根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统计,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从1991年的1400元/平方米猛涨到1993年的7500元/平方米,一些楼盘破万元/平方米。1993年,全国年平均工资仅3371元。当时海口经济增长率高达83%,海南一省的财政收入有40%来自房地产。

财政过分依赖房地产, “房地产企业指到哪儿,政府规划跟到哪儿,鼓了钱袋、毁了生态。”这是2017年第四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海南问题的一个归纳。

顾客在海南三亚海棠湾免税店内游览、购物(郭程/摄)

2021年3月2日,“海的理想——生态构成”艺术展在海口市国兴大道全球贸易之窗举行(郭程/摄)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等16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措施。要求针对楼市“控制信贷、控制利率、回收违章拆解”。1994年,海南房屋销售面积下跌35%,房价下跌25%。

泡沫破裂,海南留下遍布全省的“烂尾楼”,此后用了整整8年才逐渐消化掉这些“城市疤痕”。

随后一个时期,“海南到底要发展什么”成为各界一直关心的问题。

2009年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三沙市成立,海南扛起维权管海的担当;2015年,世界首条环岛高铁在海南贯通;2016年,全国首个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在海南文昌建成启用;2017年,建立海南“史上最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

一系列新政策、新定位为海南不断注入新动力。

2020年6月,中央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海南又一次获得力度空前的国家级优惠政策“加持”。

比较优势

《方案》指出,要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

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建鹏表示,相比于自贸区,自贸港将更加强调“中国特色”的理念。

建自贸港,海南优势在哪?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贸易与金融交易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从现状来看,海南要从现有“菜单”中找到合适功能定位并不容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民分析:“当下的海南没有产业优势,但是自海南被正式批准为自贸港以来,海南形成了其他地区所没有的比较政策优势和比较制度优势。”

三亚蜈支洲岛景区(郭程/摄)

比较政策优势包括:零关税、简税制、低税率、放权审批、自由准入等;比较制度优势包括:投资贸易自由化、社会治理法制化,以及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等。

华民分析:“将海南的功能定位于‘国际服务贸易中心,既能推进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又能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航空维修产业就是制度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例子。

2021年1月12日,澜湄航空(柬埔寨)的一架空客A320飞机平稳降落在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接受为期9天的高级别定检维修。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自《方案》发布以来,海南首次承接的境外飞机进境保税维修业务。

《方案》发布后,海南自贸港在进口航材、维修设备进口关税、增值税减免及人员进出自由化、便利化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对海南飞机维修产业来说是重大政策利好。

大新华飞机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吕战武说:“维修企业降低了运营和服务成本,加上航材这部分,大约能为客户节约10%~15%的维修成本。通关便利化,又使飞机在境内维修周期缩短很多,实际上就为客户提高了飞机的利用率。”

目前海南航空维修产业年产值约35亿元,并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借力自贸港建设东风,海南飞机维修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而要实现进一步完善航空服务产业链,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航空维修产业集群,进而带动海南先进制造业及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还有赖于海关监管模式的创新。比如,要设立“境内關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以方便开展全球飞机维修业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赵晋平认为:“中央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方面对海南提出了明确的发展要求,就是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未来海南的发展一定是要靠差异化模式,创新服务贸易。”

都是特区,深圳毗邻香港,厦门毗邻台湾,而海南地理位置的“邻近效应”发挥不明显。但是向南看,印度洋、太平洋为海南描绘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洋浦再生

自贸港建设激活了整个海南,也包括中国最南端的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在海南西北部洋浦半岛,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这也是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当时国内开放度最高的经济开发区。

随着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洋浦也被卷入“泡沫”之中,优惠政策被相继取消,洋浦开发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冬眠”期。

直至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内第四个保税港区——洋浦保税港区,洋浦才被唤醒。当年,洋浦经济开发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出了占全省40%以上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省一半的国税,上缴地税排名海南第三位。

2020年,洋浦再获重大发展机遇。自贸港方案发布,洋浦经济开发区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11个重点园区之一,承担起海南自贸港建设“先行先试”的重任,目标是逐步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贯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宗商品集散交易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创新示范区。

很快,海南自贸港多个“首单”先后在洋浦落地。

2020年9月28日,海南自贸港首条洲际越洋集装箱航线“洋浦-南太-澳洲”集装箱航线在洋浦正式开通。当年10月29日,由洋浦本土航运企业运营的中越国际班轮航线开通,这是自海南建设自贸港以来开通的首条东盟航线。

海南海事局2020年11月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船舶登记程序规定》,在优化审批流程、简化申请材料、压缩办结时限以及便利船舶转籍等方面开展了创新性探索,吸引国际船舶在“中国洋浦港”注册登记。

2020年以“中国洋浦港”为船籍港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达22艘,总载重吨达355.1万吨,超额完成年中预定的20艘国际船舶注册、总载重200万吨的目标任务;新增航运产业相关市场主体90家,新增注册船舶80艘,总载重吨462.7万吨,当年全年完成水路运输周转量2179.8亿吨公里,增加值贡献GDP约32.7亿元。

洋浦被称为自贸港建设的“样板间”。

早在一年多之前的2020年1月,洋浦就发布《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优惠政策十条》《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十条措施》和《鼓励人才引进十条措施》等为自贸港先行区建设所准备的40条政策措施。

《方案》发布后,对“春江水暖”高度敏感的企业一批批入驻洋浦。

作为跨境电商领域的龙头企业,广东卓志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跨境电商CEO李金玲说:“以洋浦现在这样的政策,我们没有理由不来。2025年之前,自贸港大部分政策都在洋浦落地,先行先试。比如国际分拨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可以让很多致力于‘买全球卖全球的企业灵活选择不同贸易方式进入中国或分销全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双循环配套的创新政策。”

在自贸港政策红利带动下,洋浦经济在2020年“V”字反转态势明显,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20年一季度-6.8%、二季度-4.7%、三季度21.2%、四季度25.2%。

洋浦经济开发区工委书记周军平介绍,2020年洋浦实现自贸港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方案》中5项洋浦独有的政策和3项海南省推动在洋浦先行先试的政策中,已有7项政策落地、1项正在推进。

“十四五”期间,洋浦计划GDP年均增长20%,形成绿色石化新材料、港航物流、商贸服务(国际贸易)三个千亿级业态,健康食品加工、高端旅游消费品制造、制浆造纸三个超百亿产业集群,同时培育若干新兴产业,构建“3+3+N”产业体系。

新洋浦“重装上阵”。

制度集成创新

在海南姑娘王海青(化名)眼里,海南这大半年发生的变化,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重要意义。曾发誓大学考出海南再也不回的王海青,海外硕士毕业后考入海南某机关当上了公务员,成为自贸港建设的一员。

“2018年,海南按照‘中央统筹、部门支持、省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组建深改办,很多优秀干部带着中央深改办的工作方式和管理理念被派到海南,他们很像上世纪80年代来到深圳那批改革先行者,他们愿意把工作热情、把事业前途放在海南,海南也因为他们的到来拥有了新鲜血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上世纪80年代,海南在全国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架构,为国家“大部制”改革提供了参考。

“海南GDP在全国约占0.5%,但行政管理人员却不断膨胀,形成一些人所说的‘地级(甚至县级)经济体量+省级行政管理且‘经政不匹配的现状。这一现状也成为海南之前30年发展最大制约和瓶颈,如地区经济能力一直‘养不活地区公职人员、‘土地财政、体制性内耗和‘三个和尚执行力等问题。”陈经伟分析。

2018年7月11日,时任海南省省长沈晓明(现任海南省委书记)在海南七届省政府第二次会议上,列举了海南各级政府执行力不强的十大现象,并找出“病根”,开出药方。

提升政府执行力,成为海南建设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是否充分的一个重要体现。

陈经伟认为,关键是“赢在中层”。“因为海南已经有国内最优的政策体系支持,有优越的自然资源,有忠诚于党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基础,有相对高的劳动力素质支撑,只要真正找到‘九分落实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堵点,我相信海南经济会腾飞起来。”

如今,通过制度集成创新疏“堵点”、消“痛点”、提速度,一项项办事流程的速度纪录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正不断被刷新。

截至2021年2月7日,海南累計推出了11批111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营商环境、“放管服”、产业发展、园区开发、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这些制度创新成果的落地实施,有效激发了全省市场主体的活力、提高了政府管理能力与效率,并有力地助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顺利开局。

下一步,海南决心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方案》明确,海南自由贸易港要深入推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张华伟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在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上实现全面突破,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和障碍,为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海南样本”和“海南方案”,在国际自由贸易港中提供“中国模式”。

2020年11月17日,自贸港网红孵化示范基地在海口复兴城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

图为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工厂生产线

新时代“下南洋”

海南处于经马六甲海峡到日本的航线之上,是这条国际航线的中转站点和枢纽之一,战略位置重要。海南也是国内离东南亚最近的沿海省份,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

深圳毗邻香港,厦门毗邻台湾,而海南地理位置的“邻近效应”发挥不明显。但是向南看,印度洋、太平洋为海南描绘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副院长吴士存说,海南背靠中国华南地区,面向东南亚6亿人口的大市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海南岛四面低平、环海,为海上运输提供了天然的海港条件,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大海,离不开印度洋、太平洋。海南在中华复兴路上会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张燕生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海南是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海南岛是一个‘神經末梢,而如果从面对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及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2020年11月15日,东盟十国以及中、日、韩、澳、新等15个国家在东盟峰会上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达成。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给海南带来服务贸易“窗口机遇期”。

据统计,约390万琼籍华侨华人分布在59个国家和地区。百年前,他们的先辈闯“南洋”,用勤劳和智慧换来财富。上世纪80- 90年代,许多华侨把资金技术引进海南,踊跃投资于海南的经济建设。

如今,自贸港建设开局,陈经伟认为,海南可以开启“新时代下南洋”计划。

近年来,亚太经济体早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天,海南完全可以到南洋去找市场,把海南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南洋,或是为南洋市场提供服务。”陈经伟分析,海南“新时代下南洋”计划,一方面主要解决海南生产出来的“制造业产品(或服务对象)销往哪里”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避免与国内其他省份竞争而实现“补工业化”之路;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与内地省份共赢模式,“海南先民们留下的巨大华侨人脉资源,为海南企业在南洋迅速打开市场提供了可能。”

“开拓南洋市场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内地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获得支撑,而针对销往东南亚产品需要怎样的配套政策,相信国家层面会大力支持。”陈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