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模式下的文化创意空间设计研究

2021-03-30 08:38王紫迪罗曼
设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创意空间设计

王紫迪 罗曼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大众愈发多元的文化精神需求,本文基于集市热潮下营造一个新型文化创意空间。从商业艺术和传播等角度挖掘现有集市型文化空间的设计点更新,并融入集市模式带所具有的开放性、移动性、体验性和多维性等特点,选取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出一处聚焦于交流和体验文化产品、利用移动模块搭建摊位、举办丰富活动的集市型开放式文化创意空间,使得集市模式下的文化创意空间的概念可以获得现实。集市模式可试用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重现活力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文化创意 集市模式 文化空间 空间设计 城市集市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3-0130-03

引言

由于城市快速更新发展,历史街区和工业厂房面临拆迁、升级、改造等局面,出现了创意市集这种创意文化产业利用城市街区空间的新模式。日常的文化交流也需要空间充当媒介,文化空间是生产、创造和获得价值的空间场所,是人的理想产生、情感寄予和思想表达的场所。集市模式的概念引入,文化空间的性质就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艺术品展示概念,而成为一个充盈着各种社会关系的空间,优秀的城市文化空间不仅能让街区面貌焕然一线,还能促进社会交往,满足人们在人际交往上的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研究设计集市模式的文化创意空间其目的是打造人与人之间更真实交流的重要场所和媒介,同时研究新模式让文化价值之间的碰撞方式变得多样化。

一、集市概念的相关研究

(一)集市在传统与现代中的演变。自古以来有人群生息的地方,自发的就有满足基本生活的集市。集市是经乡镇人民生活需求发展融入城市演变成功能性的场所,通常都会设在开阔的广场、街道和空地等。研究发现集市大部分分为定期集市和常设集市,集市为市民的生活和社交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场所。当下,集市的存在被商场,超市,公园被替代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它的传统经济功能已经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它的社交功能逐渐增强,人们喜欢参与这种聚集性行为来慰藉日常的生活,现在的集市的价值往往体现在社会交往和文化娱乐的场景之中。

(二)创意艺术走进集市。在当代带着交流创意性质的集市的出现是艺术与生活相交融的现象,“与现代城市中冷漠的街道、乏味的场所相比,集市空间更能满足人们在户外活动的选择性、多样性和高校性的需求,更能融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多种行为活动,在空间氛围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城市的设计师,手工艺人,创意者在互联网技术介入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线上展示方式,但是这不足以讓他们全方位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时候创意集市给他们了更好的选择。艺术家们会参与集市活动将自己设计的商品进行曝光和售卖,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感受互换,所以集市是心理需要得以实现的物质寄托场所。创意集市从单一形式慢慢向多种形式演变,将地摊经济的良好模式与城市空间相互结合,相互激发,将城市公共空间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居民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三)集市构成要素。从参与主体构成、场地分布构成和集市独特的开市时间来研究。

1.集市的参与主体构成。集市的参与者即集市的摊主是年轻创意人,是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的创造主体,他们带来的是文化的创新,取代了快速生产的、乏味的、同质化的产品,他们代表了文化产业的匠心精神。集市贩卖的产品的独特性在于其年轻化、小型化、个性化,是巨大文化创造力的体现。这些摊主希望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可以在这个摊位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吸引到有共同追求的人群进行学习交流。集市的策划组织者也是重要的主体,他们需要考虑摊位的设计和摆放,合理的设计能让商店属性被模糊掉了,以及对摊位的尺度把握可以使空间更加丰满,对展架的设计让人对商品本身的观感更直观,更为强烈,可以引起更多关注集市,从而认同集市模式的文化空间的特殊性。

2.集市的场地分布构成。总结集市空间最基本的形态点状、线状和面状。小空间通常采用点状分布,通常在大型建筑前庭,广场空间,街道的节点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规模小但是有生活氛围,界限模糊与生活空间没有明显分割,但是容易对空间进行扩充和收缩。线状的分布适合有机增长的街巷空间,结合交通,贸易,人群交往活动,经过街道多年的生长积累成的体系,具有当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性。面状规模较大用道路分割,需要经过特定规划形成。满足市场建设的文化氛围浓郁的集市场所,是大城市完善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市模式结合文化创意入驻公厂房仓库,使的原本荒废的城市空间形成了文化生产力的载体,空间资源再次被利用,一边保留了具有历史的建筑,一方面避免了城市文脉的中断。

3.集市独特的开市时间。传统集市的开市时间以10天为一个循环,叫作一个集期,传统集期在某一天的一段时间也不是全天,一般是几个小时,常见的是上午开市。现代城市中集市开市时间继承了传统的集期,常见为周末两天开市,但是在略有不同,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当日的开放时间有延长。

二、集市型文化创意空间

(一)创造多元的文化空间创意。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大部分都市人的生活习惯,书店、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创意空间作为由来已久的文化传播的存在形式,在帮助人们扩展视野,获取知识,修身养性的同时,设计师还需要积极发现和创造更多实体空间,通过多样化、更人性化的空间满足城市居民愈发多元多变的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显发生了两种不同的消费方向,一方面追求高产值的高科技时代,另一方面追求低产值独特的手工艺时代。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一部分要着眼于升级文化空间,给创意阶层和工艺人提供更多元的展示空间。

(二)集市型文化空间特点。集市型文化空间具有自由的空间布局特点,还有用集市所特有的焕发活力的文化氛围的特点以及还有场地有丰富活动类型的特点。

1.自由的空间布局。室外的集市型文化空间的体量取决于场地的类型,依附在商场的大厅、博物馆和公园等众多城市公共建筑的一侧,空间布局一定程度上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一向认为在各类公共空间营造中,面积最大越好,设施越大越完善越好,然而在创意市集这个特别的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过程中,却出现了相反的特点,但是主观上,尺度的缩小却收获了更佳的文化氛围,熙熙攘攘的小规模集市型文化空间往往更大程度调动人们的兴趣。建立这样灵活的集市空间,可以演化为传统街区与现代城市之间某种情感纽带,促进城市文化的健康發展。自由的文化空间还承担联系居民、艺术家和商人的作用,在空间里体现城市发展中包容性的人文关怀。

新型集市模式下文化空间的设计在满足空间存在的基本前提下,通过自由的布局空间满足人们根据其自身的需求与意愿进行选择的可能。在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布局,使空间的包容性增强,从而可以容纳多种类型的活动。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一是指空间在同一时段可以容纳不同的功能,也就是空间能够包容或是鼓励多种活动的产生,二是指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可以容纳不同的功能,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性,最大限度地将人的行为活动融合其中。

2.焕发活力的文化氛围。“双塔市集”策划的“夜读苏州”活动,在夜色中人们被暖黄灯光照射下整齐陈列在集市摊上的书本的所吸引,从当代独立书刊到上世纪口袋书都充斥着文化艺术的氛围。十余家新老书店亮相“双塔市集”,传统和现代文化气息在这里碰撞,这种集市型的文化空间让书店和读书爱好者建立了更深厚的联系,同时也让疫情之下渐渐沉寂的文化市场焕发活力。文化空间是生产创造和获得价值和意义的空间场所,是人的情感的产生寄托和表达的场所,看到文化作品的背后可以从中体会到情感的体验和生活的愿景,集市性的文化空间需要呈现一种是不同年龄纬度的人可以入于内而行的客观存在,人在文化创意空间内可闻可见可问可摸地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人们获得不是商品所带来的物质层面的满足,是精神文化上的享受。

当下创意是艺术与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与延伸,加入了集市模式的创意空间必将吸引中坚人事前来参与,虽然是集市的互动空间,但是旨在展示在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思潮和内向的动力,彰显创意人群在社会文化中的先锋位置。创意者们带头举办活动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引导作用,这种新模式还打破了公众观看艺术的常规性思维,提供多种展出方式给年轻人。同时集市不仅开放于年轻的艺术家,也可以承载传统民俗文化,每到传统节日集市也可承办民间的习俗活动,对特定城市文化的感受和记忆总是和活动发生的物质空间密不可分的,集市本身是一个无形的文化发生体,依托在物化的场域里,承担了帮助城市实现习俗的继承和保存功能。

3.丰富的活动类型。(丹麦)扬·盖尔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社会参与、活动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以人为主体的街区公共生活远比具象的建筑组合更具生命力,可以通过增加娱乐设施,或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来增强街区活力。“安义夜巷”结合上海夜生活节日,成为长期的限时周末集市,“安义夜巷”集市划分了夜巷花园,有机农场,花园舞台等特色板块,本着“连结都市人与人、社群与空间、城市与自然”的意图策划了圣诞打卡项目,微笑公益节、美食嘉年华等丰富活动。

集市承担的最基本的活动利用这片场地将优质的商户集合起来,展出各式各样的设计作品吸引一浪浪的人潮驻足,这种互动方式不是冰冷冷的博物馆方盒子的陈列方式,消费者可以与打造这个创意产品的艺术家交流,有了这个创意文化空间可以非常亲和自然地融入文化氛围里,可以在这里看到更多样的美和艺术。常见的集市活动有节日主题集市,艺术品主题集市,美食类集市,民俗集市。

三、集市型下的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一)空间定位。集市型文化创意空间旨在传播文化,最应考虑的应该是覆盖区域的文化经济水平,且人群能轻易到达的地方。从空间使用功能上选址,优先考虑使用最为频繁的城市中心区域,这种区域最能满足商业化的发展。再其次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其建筑主体可以是城市废弃建筑的再利用和对公共区域再利用的考虑,故考察了工业遗址后决定选用上海黄浦江岸线的杨浦滨江船厂的老厂房进行改造,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承载着上海百年工业文明。本研究将在这里重新设计建筑空间,设置了穿过建筑纵向的中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拥有通透的视线。在这里打造全民的文化交流聚集地根据各个季节、节日、集市主题对建筑空间内部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划分(如图1)。

集市型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交流、展示、娱乐和文化于一体的复合性空间,为公众生活和社交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让市民在这里感受各种文化的汇集。建筑面向使用者展示新的内容和风貌,可以使得空间保持活力。多变的线性布局保证集市的灵活自由,但是也有空间分割,这种动线的集市能使人驻足停步且具有很强的延续性,也保证了空间流线节点以及空间主体陈设的活动的动线(如图2)。不止平面的动态动线还有楼层之间不同的上下动线打破沉闷,为多层次空间注入“漂浮感”,也可视作一种来自空间的邀请,让在游客在空间内自由探索。

(二)动态的陈列与丰富体验。考虑到整个建筑想要营造的丰富轻松的文化氛围,排布呈现开放、半开放的组合,加之以充足的可移动货架,便打破传文化展示的常规布局,让进入空间的客人能感受到更多的展陈购物体验。集市型文化空间是一种动态空间,复合空间的属性也被放大,不同时间可以承载各种文化活动。除承载文化交流会,手工品集市的状态外,未来还可承载各类关于食物,关于生活方式的展览、公共活动。由于集市模式的特性:时间和对象不断更新和改变,所以集市活动内容与文化实体空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室内空间是文化空间和售卖场所的融合,设计中要考虑创意相关的视觉体系与户外集市空间没有割裂感。室内是一个展示性的消费空间,在线上消费盛行的时代,线下消费更多考虑的是空间的体验感。室内整体风格采用用水泥与金属结合而成的固定的体块,大面积落地窗连通室外场景,以平衡轻盈与厚重之间的美感。空间形态与功能的灵活性还体现于:金属穿孔制可插拔的陈列架,给予产品陈列以更多可能。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对人们交流方式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人们的感官变化,空间内部可以提取传统文化的视觉符号作为媒介,并重构丰富的空间文化特质,通过观者感知体验等传统媒介营造空间的氛围。虚拟技术媒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这种虚拟的电子技术和多媒体影像成为了艺术创作观念交流传播的重要媒介。可以通过互动光影与空间渲染主题氛围,从而最大化利用建筑空间语言传递活动主题信息,也可以通過界面的独特架构来隐喻体验主题的精神内涵,从而给体验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力和情感体验。用体块搭建了展示平台,方便可感知可互动各种艺术品的陈列方式,可以通过视觉传达和交互设计等手段达到丰富体验感的场景。在室内空间设置互动装置给来访的游人呈现多感官的新体验,设置集市活动主题的相关的虚拟影像与灯光,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观感的体验模式,重建丰富的文化空间特征创造新体验。空间还可以进一步叠加场景模块与道具,最大程度匹配主题艺术陈列与商品展示。用充满未来感的数字屏幕作为背板的媒介,以不断变化的多媒体艺术内容营造独特的场景体验。

(三)营造多维空间。集市型文化空间利用复合的街道功能营造了多维的空间,复合的街道广场空间满足不同生活背景和习惯的人们的需求,不同时间段和多维的空间使用可以让各个功能之间互补,可利用广场的主干道与道路相接供行人穿梭(如图4)。广场中要有平地以供移动变形的展示模块搭建。复合型空间是一个面状的集市空间,在平日的白天给活动的老人提供锻炼场地,空暇时间可以是孩童的嬉戏奔跑的广场,还可以满足其他市民各种社会性活动。在周末和节假日,举办集市活动搭建一个关于文化、艺术和生活的平台,为居民提供一个展示、交流,表达个性和创意的舞台。

根据市场调研得出,不少售卖者将小型饰品和手工挂件作为售卖商品,但这些小件物品相对零散,在收纳和展示上存在诸多不便。在建造技术的进步和各种新型材料的发明的背景下,考虑到集市多多于周末和节日搭建这种“临时性”,可以设计出满足集市功能的模块化展示结构,模块基于拆卸性、便携性、重组性去面对不同环境。其材料为高强度高韧性且自重轻的钢结构,模块可以拆解各个构件,且重组时构件可以快速组装。基于集市型文化创意空间设计出一系列适合集市模式的模块,由遮阳伞、展示柜、休闲椅、展示墙和展示推车五个功能模块组成(如图5)。展示墙的模块显著特点是方便售卖者根据自己的文化产品的特性对商品进行收纳展示,水平或垂直进行商品展示销售。五个模块的搭配使用可以根据人流量大小灵活移动摊位,达到更好的文化产品售卖效果。模块可以根据集市主题展示内容与形态的可移动性特征,可以在完成一次展览后,自由地对其整体结构与内容进行拆卸,并在移动运输的条件下,转换展示地点,保证文化内容的多地点、多频次展示效果。

(四)空间的时限特性。户外空间针对不同的文化品展示的功能呈现多样性,为后来复合空间的多功能利用预留了可能性。不同的活动也需要不同的设计策略来营造环境,比如台阶式绿地为中心、设计围合中心的廊架等设计手法。不同于以往看展的人群,集市型文化空间短时间内行为活动丰富,导致在空间中产生则有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条件,这也可以说明集市型文化空间兼具“空间性”与“时间性”两个特性。由于集市模式的特性:具有独特的开市时间决定,集市型文化创意户外空间的使用时间也具有一定局限性,季节、天气都是影响因素,设计中同事要考虑到恶劣天气,要预留为移动摊位的多种场地。公众的活动时间是决定了空间具有时间的特性,时间与空间关系高度黏合,但是通过移动化的设计可以规避新型模式的时间局限特性,移动模块搭建在建筑中庭、公园廊道等也可以开展活动(如图6)。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活动可以吸引来不同类型的市民关注,也吸引了不同的商家入驻,创意集市活动引领着创意人群熙熙攘攘的同时给这片场地刻下专业性的定位,这种良性循环的模式充活力。

结语

借用营造多维的空间层次和聚焦于体验感的场景设计等手段打造出集市型的文化创意空间,用丰富的活动形式带动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机。文化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展成集市型文化空间,促进居民的社会交往与沟通,打破交往的边界。集市型文化空间用体验性和互动性将历史、文化融合在场所的各个角落里,城市公共空间与地域文化兼容的同时激发城市文化创造的自发性,人们置身于当地新型特色集市里能够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文化,更有文化的浸入感。当下在疫情期间确实不鼓励聚集,但从长远来看,城市空间终归需要还给人民,新型集市模式的可移动装置将传统室内展示空间引入室外,结合周围环境和景观铺地进行了重组。城市居民被集市型文化空间的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为手工艺者带来商业需求,经济模式与城市更新出现的文化空间相互结合,相互激发,集市模式是城市文化重现活力的良好载体。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文化创意空间设计
《室内空间设计》
《SOHO模式下的现代办公空间设计—婚庆展示区效果图》
高娜作品——合一园艺空间设计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