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空沉陷区路基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方案

2021-03-31 06:15贾鹏云
山西交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粉土采空区碎石

贾鹏云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某公路K1205+740—K1206+300段为司马煤业1102和1103采煤工作面,受采空区影响,地表形成沉陷裂缝和沉陷盆地,造成地面大面积积水,渗水高度1~2 m,最深达4 m,形成湿软地基,土质软弱,对路基的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路基安全和稳定。

1 工程地质概况

该路段地貌上属盆地中部平微区,地形平坦,高差较小。地形由东向西倾斜,地表出露地层主要为Q3黄土,局部为Q2粉土,河谷地带为Q4砂土及粉土,现大部分为耕地。

地基土主要以饱和粉质黏土、粉土为主,呈软塑-流塑状,土黄色-灰黑色为主,片状分布有腐殖质土,灰黑色,腥臭味,大量芦苇根系分布。其中上部7.5~11.0 m左右呈饱和、流塑-软塑状,天然含水率为27%~32%,孔隙比在0.93~0.98,饱和度为94%~100%,具中高压缩性,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70~90 kPa。其下为可塑粉质黏土、中密粉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o]=170~180 kPa。

2 路基稳定性分析

2.1 采空区稳定性评价[1]

采空区变形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采空区地基稳定性受地质条件、开采方式、采深、采厚、开采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采空区稳定性按停采时间和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来综合评价,单一巷道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来进行评价。

2.1.1 巷道稳定性评价

根据《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附录D.0.5-1:

式中:p0为路基基底压力,除路基本身荷载外还包括行车荷载,kPa;γ为巷道上覆岩层加权平均重度,kN/m3;φ为巷道上覆岩层加权平均内摩擦角,(°)。

根据相关资料,巷道与路线前进方向夹角51°~90°,巷道位于地表下埋深264 m,设计标高下275 m,上覆土层厚度160 m,基岩平均厚度104 m。巷道底板标高均为679 m,巷道高度为3.5 m,巷道宽度为5 m。

松散土层的重度取值18.6 kN/m3,岩石重度取27.5 kN/m3,φ取值30°。p0=210 kN/m2,临界采深Hcr,可按式(1)计算。

根据采空区的实际埋深和临界深度的比值,可求得采空区顶板的稳定系数Fs=H/Hcr,进而对小窑采空区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式中H为巷道顶板的实际深度,m;Hcr为巷道顶板的临界深度,m。

代入式(1)计算,可得Hcr=26.57 m,巷道顶板位于路线设计标高下275 m,稳定系数Fs=10.4,根据表1稳定性等级评价标准,巷道对路基的稳定性无影响。

表1 单一巷道式采空区场地稳定性等级评价标准

2.1.2 场地稳定性评价

按煤矿工作面的停采时间,路线范围内煤矿工作面停采时间为2~10年,根据《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表4.2.1-1进行评价(见表2),矿区大部分地表移动变形的活跃期基本结束,处于变形衰退期,采空区场地基本稳定,但残余变形仍继续存在,且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对路基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表2 场地稳定性评价表

2.1.3 地基稳定性评价

地基稳定性评价采用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法评价。

2.1.3.1 最大移动和变形量预计

a)最大下沉量:W=mqcosα,式中α为煤层倾角;下沉系数q取0.78;m为煤层开采累计厚度。

b)最大倾斜值:i=w/r=w/(H/tgβ),式中r为主要影响半径。

c)最大水平移动:U=bw,式中水平移动系数b取值为0.25。

d)最大曲率值:K=±1.52W/r2.

e)最大水平变形值:ε=±1.52bW/r.

依据上述公式,经计算煤矿采空区变形主要参数见表3。

表3 采空区最大变形参数表

2.1.3.2 剩余变形量的计算

根据煤矿工作面的停采时间,估算剩余空隙率,比对稳定性评价标准,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

表4 采空区剩余变形参数表

通过计算,依据《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3—2011),对采空区公路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空区剩余倾斜值、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小于允许路基变形值,采空区已基本稳定。

2.2 采空沉陷区湿软地基稳定性评价

2.2.1 湿软路基稳定性分析[2]

根据《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3.2.2采用有效固结应力法进行稳定验算,根据理正岩土软件计算,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01,不满足规范要求。

表5 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

2.2.2 湿软路基沉降分析

主固结沉降采用分层总和法计算,计算参数采用压缩模量Es,主固结沉降Sc:

2.3 综合评价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该段采空区的变形参数指标,剩余倾斜值、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小于允许路基变形值,采空区已基本稳定,对公路工程无影响。采空沉陷造成的湿软路基稳定与沉降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进行处治。

3 处治方案

湿软地基的处治方案受地形、地质、工程类型以及施工方案等影响,本项目采用挤密碎石桩[3]处治。

3.1 碎石桩设计

3.1.1 软土地层分布

表6 软土地层分布及路基填土高度一览表 m

3.1.2 处治设计

碎石桩桩径采用50 cm,桩间距1.2 m,呈梅花型布置,桩长要求穿透湿软层,进入持力层2 m,并结合沉降计算满足工后沉降要求,坡脚处理宽度不小于2 m。碎石桩要求碎石的粒径2~5 cm,含泥量不大于5%。

桩顶设1 m厚垫层,垫层采用石渣,垫层的技术要求为:含泥量不大于5%,最大粒径小于30 mm,粒径小于20 mm的部分不超过总重的45%。

3.2 碎石桩施工

按照规定,碎石桩的施工前应做成桩试验,试桩时要严格控制水压、电流和振冲器在固定深度位置的留振时间。

3.3 碎石桩检测

表7 碎石桩质量检验标准

3.4 加固前后对比

表8 加固前后对比一览表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采空沉陷区的稳定性分析,采空区剩余倾斜值、曲率值和水平变形值均小于允许路基变形值,采空区已基本稳定,对路基无影响;采空沉陷造成的湿软路基稳定与沉降不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进行处治。通过采取碎石桩加固地基的处治方案,并且提出施工和检测的注意要求,经检测,该采空沉陷区处治后工后沉降满足规范要求。

猜你喜欢
粉土采空区碎石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碎石神掌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采空区防治措施分析
悲壮归乡路
原状和重塑粉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的关系
火车道上为什么铺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