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湖健康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

2021-03-31 04:30孙海岸游祖勇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1年2期
关键词:滨水水系河湖

□□ 孙海岸,游祖勇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地大物博,河流众多且水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度加快,随之带来各种生态问题,河湖水系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面临严峻考验。出于对河湖生态系统保护的目的,我国逐步开展对河湖水系的健康评价工作,福建省作为河湖评价的先行者,旨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来探讨河湖健康评价体系。

1 河湖健康理念

1.1 河湖健康研究的意义

1.1.1 生态视角

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发展以及城市防洪防汛的需求,许多河道采取截弯取直或岸线硬化措施,此做法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多样性,切断物质交换,河流自身恢复能力减弱甚至破坏。河湖健康研究以河湖保护及河湖生态修复理念为依托,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一河一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河湖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全面实现河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1]。

1.1.2 社会视角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四大文明古国创造的文明均临水而居。现代文明的发展依然离不开水资源,城市临水而建,河湖是否健康均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当前我国河湖不健康现象主要为:水体发黑发臭、富营养化、河流断流、水质变差、周围景观破坏等[2]。每一种现象都会对滨水居民的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河湖需要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健康的河湖是人心所向,也是河湖管理的目标。

1.1.3 战略发展视角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江河湖泊的重要性日益突出[3];随后相继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4],强调全国积极推进河湖长制,保护河湖健康,实现河湖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的可持续利用。福建省作为河湖健康评价的先行者,成立了河湖健康研究中心,参照水利部颁发的《河湖健康评价指南(试行)》,计划三年内完成省内河流及水库健康评价评估工作。

1.2 科学的评价体系

1980年前后,欧洲各国及美国开始对河湖健康进行研究,逐步建立适合于西方国家河湖现状的评价体系。美国EPA在1972年率先提出《清洁水法》,对河流水生态系统构建评价体系,针对河流自身健康状况研究,其认为河流水系达到物理、化学及结构完整且不会改变即可达到健康状态[5],颁布之时便成为当时最为标准及科学的河湖评价体系;随后英国环境署认为单一的结构完整性并不能完全呈现河湖健康状态,首次将社会服务功能引入河湖健康评价体系,至此河湖健康体系已初具权威性和科学性,成为日后对河湖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

我国对河湖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本世纪初才意识到河流健康的重要性,逐步开展河湖健康研究,在国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既尊重河湖自身结构完整的同时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我国针对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展开健康评价研究,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展开评估。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河湖自身与功能的健康,河湖同时发挥其自然及社会属性,贯彻人水合一的思想。

科学的河湖健康评价体系需从河湖生态状态及河湖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出发,遵循国际通用评价体系,根据福建省河湖现状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初步确立5个准则层为:水文资源完整性、物理结构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及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14个指标层,目的是对福建省内河湖水系进行科学评估。

1.3 客观的评价方法

目前对于河湖健康的评价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以下3类[6]:

单指标测试法根据河湖水系中对河湖水质变化敏感和寿命长的生物种类及数量来反应河湖水系的健康状况。此方法并不能完全反应河湖水系健康状况,并没有从社会服务层面对河湖健康做出客观评价。

预测模型评估法是通过筛选出无人为干扰或干扰较小的观测点,通过模型的预估值与测量点生物总量进行对比,比值越接近则证明河湖水系健康程度越高,反之越低。此方法最大的弊端是观测点选择出现差错将大大影响评估结果。

多指标综合法是从河湖水系自身结构完整性、物理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水文完整性及社会服务功能完整性出发,对各指标体系进行赋分并设置权重,综合评价河湖水系健康状态。目前多指标综合法已逐步成为河湖健康评价的最为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

2 河湖水系的突出问题

按照科学的评价体系及客观的评价方法对福建省内河湖水系进行健康评价发现,福建省内河湖水系存在不健康现象,以此为例来分析当前河湖水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河湖水域岸线遭到破坏

早期政府部门为了满足河流的防汛防洪工作要求,以及对于河流修复经验的欠缺,对部分河道采取截弯取直、堤岸硬化,破坏河流原有的水域岸线,影响水域和陆域的物质交换,破坏了生态系统完整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增大,在扩建开发过程中破坏水域岸线,对河湖水系健康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7]。甚至有些城市为了满足用地需求,严重压缩河床面积,河湖水域岸线被吞并,洪水来临时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给城市的发展埋下隐患。

2.2 河流连通性遭到破坏

健康的河流体系是建立在水系连通的前提下,水系连通性是河流水系生物多样性的保障,也是河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由于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没有进行合理规划导致水量减少,严重时出现河流断流现象;其次,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拦河筑坝、兴修发电站,将河流生态系统阻断,切断水生动物繁衍生息路径,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再次,为了满足防洪排涝功能,在河流左右岸大力修建防洪堤或水渠,破坏河流与陆域系统的连通性,从而影响水域与陆域物质交流。当前河流所面临的连通性阻隔现象对河流健康影响较大。

2.3 河湖鱼类保有值减少

河湖水系中鱼类种类及数量的保有程度间接反映了河湖水系的健康程度[8]。鱼类生存对水环境有较高要求,由于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水资源匮乏,同时一些工厂企业将污水偷排进河湖中,导致水环境污染,鱼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修建大坝、水电站等,使河湖间连通性降低,导致鱼类无法洄游产卵,因此,数量大幅减少,河湖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3 滨水景观设计应避免的问题及遵循的原则

河湖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然而滨水景观是河湖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应该避免以下3类问题,才不会对河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同时应当尊循以下4个设计原则,从根源上对河湖水系进行保护。

3.1 应避免的问题

3.1.1 避免破坏水域岸线

在滨水景观设计时,不能随意改变河湖水系的水域岸线,应该充分尊循其地形地貌,合理利用水域岸线,否则将对河湖水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3.1.2 避免阻隔河湖水系

在河湖水系规划设计时,不能阻隔河湖水系,不能使河湖水系处于孤立状态,独立的河湖水系并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恢复效果及社会服务功能,健康的河湖水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

3.1.3 避免污染水环境

水环境健康是河湖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如果水环境遭到破坏,首先将影响水域内所有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物种种类及数量减少;其次水环境遭到破坏会出现水体发黑发臭、富营养化、水华等现象,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存环境,不断压缩人类的活动空间。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应避免破坏水环境,避免水体污染。

3.2 应遵循的原则

3.2.1 因地制宜原则

我国河流众多,每条河流具有其独特风貌,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化学结构及污染物均不相同,流域范围内存在不同的文化底蕴、人文条件以及环境背景。在对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时,应对河湖水文、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进行归纳分析,做到因地制宜、人水合一,保护河湖生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才能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特色与历史脉络,使得滨水景观具有足够的吸引力,焕发新的活力。

3.2.2 生态优先原则

河湖健康理念的本质是通过生态恢复使河湖达到健康状态,持续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在河湖健康理念指导下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应当充分尊循原场地地形地貌特征,结合现有植物,保护河流自然水域岸线,减少人工干预,自然生态恢复为主,在滨水景观周边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达到改善河流水质的目的,利用植物隔绝外界污染物质汇入河流,从而使河湖自身达到净化效果。

3.2.3 整体规划原则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河湖健康理念要求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河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河湖空间的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河湖滨水景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城市线性规划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在对滨水景观设计时,应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使城市所有绿地系统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景观连廊。从分区设计、交通组织、节点布局等实现统一,避免造成景观割裂。滨水景观设计层面来分析,以保护水域岸线为基础,结合河湖水文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原有植物等进行景观设计,与整体城市规划相一致。

3.2.4 功能多样性原则

河湖健康理念旨在保护河流水系的生态多样性以及其完整性,同时在滨水景观设计时满足各类人群的活动需求。健康的河湖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空间、陆域空间及水陆交接空间,而不是简单的对水保护,应该对河湖水系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单一的滨水木栈道、亲水平台、休憩广场等并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及不同性格人群的需求。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应从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场地内各功能区的活动需求,提高滨水绿地的利用率。

4 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4.1 保护并合理开发河湖滨水空间

严格遵循《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依法对河湖水系及滨水空间进行保护,保障河湖滨水空间的合理化开发。保护河湖岸线,避免人为因素对水体及水域岸线破坏,减少滨水建筑对滨水空间的侵蚀,对河湖滨水空间进行保护。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会对滨水环境造成影响,应采取保护水资源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尽量减少对自然界能量及物质交换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循环,保证河湖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

在滨水空间开发过程中,应加强与城市其他绿地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河湖生态系统调节作用,遵循城市绿地整体发展方向,将各个景观节点所在的功能区与水体关联,为水域及陆域生物提供生存场所,保护河湖水系生物多样性及完整性。同时以水体为引导,创造富有特色的滨水生态廊道,提升景观效果。

4.2 增加人性化设计

亲水性是人类的特质,人类向往在水边散步,或是在水边静坐休息。河湖健康包括河湖社会服务健康,但是千篇一律的滨水节点对人类的吸引力不足,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人性化及个性化的设计来提升滨水景观的吸引力。游客到滨水景观是为了达到放松身心、愉悦心情的目的,体验不同于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趣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增加人性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标识、儿童娱乐中心、老人休憩广场等,修建游憩、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亲水平台,打造人行化慢行系统,使游客更加亲近自然,充分感受滨水景观的魅力所在。

4.3 发掘地域性文化

景观是文化的物化和载体,文化是景观进化和演变的内涵[9]。地域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当地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使得滨水景观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底蕴的一张名片。在设计过程中要收集当地文化、习俗、发展史等要素,寻找重要文化并将其作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为创造地域性文化的滨水景观打下基础,提升滨水景观吸引力。在设计中,应适当保留河流水系治理节点以及变迁痕迹,一方面体现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另一方面使游客产生共鸣。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5 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河湖健康被逐步重视。当前我国对河湖健康研究的重点在于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客观性。从河湖健康评价结果中分析出福建省河湖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且分析了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应避免的问题、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和可行性的设计策略。河湖滨水景观不能单一设计,不能局限于防洪排涝功能,在保护河湖生态系统前提下,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出发,遵循因地制宜、生态优先、整体规划、功能多样及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河湖社会服务功能,对日后河湖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支撑及参考。

猜你喜欢
滨水水系河湖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