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2021-03-31 14:17张睿丰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2期
关键词:建筑物文化遗产数字化

张睿丰

(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0 引言

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可将现代信息技术、三维数字技术、仿真技术等进行科学融合与应用。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文化特征、历史信息等,可选择适合的方式对其描述、记录与管理。应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可实现建筑文化遗产信息的可视化与数字化呈现。在具体开展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从多维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与分析,既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类个体意识带来的影响,还需了解建筑文化遗产与建筑物本身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由此,需要制定科学的措施与方案,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

1 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

1.1 对数字技术重要性的再认识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发生变化。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既要确保其获得安全与完整的存储,还要使其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如此才能使建筑文化遗产获得推广、传承与发展。实现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要相关人员对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建立新的认识。人与人之间文化与知识的交流形式发生转变,势必给信息的存储、传播形式带来影响。当数字技术与建筑文化遗产建立密切关系时,应对人类个体的决策、规划、行为等建立新的认知。在对具有显著时代特征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既要利用技术手段保留与重现其本身的魅力与样貌,还需完整记载其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与建筑文化。应切实利用好数字技术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精确、完整的记录,确保其得到完好的传承与发展。

1.2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形式的丰富与创新

数字技术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融合,提高了该项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可丰富和创新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与手段。如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对建筑、遗址等进行复原,利用仿真技术对破损的建筑物进行完整展现。从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来看,利用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对信息进行高度的集成、整合、加工与处理,更利于其大范围、深层次的传播与共享。在基于数字技术对建筑文化的建筑要素、历史文化等进行记录与传输的过程中,不易造成数据的丢失与损坏,还可通过动态或静态形式进行个性化展示。

2 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关键要素

2.1 建筑文化遗产与大众生活的相关性

在实际推进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过程中,需对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背景等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建筑与当地人的关系,并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风格等建立正确的认识。不同的建筑因所处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功能,因此,在对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需对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进行精准的采集、录入、加工与整合。应根据建筑文化遗产与大众的密切关系,制定具有层次性与灵活性的工作方案。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无论是在建设阶段还是在后期保养与修复过程中,都必须借助人的智慧与劳动力。从某种角度来说,建筑文化遗产中蕴含个体意识,并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需精确保留其独特的审美,以及其中蕴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必须充分体现建筑文化遗产的文化特征,并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立体化、多形式的展现与保存。

2.2 处理好建筑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技术问题

建筑要素、历史文化、基本信息等都属于建筑文化,在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需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科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要利用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信息录入与存储的问题,还需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的展现、保护与传承。因此,在对建筑物信息进行存储与管理过程中,需根据其文化要素、历史价值、建筑结构与风格等,选择适合的数据类型进行管理与查询。相关人员需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网页链接等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具体问题与情况有选择性地应用。从不同维度及视角出发,对建筑物要素、文化内涵等进行数据化的记载与管理,尽量做到全面、完整、真实的描述与记录建筑物的历史与文化,且对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与研究,对其进行精确描述、录入与存储。在技术层面,需善于对虚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进行集成与融合,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优势与价值,多手段、多形式地进行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并根据建筑物信息的重要程度,对其进行等级式的分类,有侧重地进行数字化的记录与存储。

3 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措施

3.1 制定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与规定

具有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无论在基础信息还是在新生成的数据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因此,在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应制定统一的技术应用标准与数据格式,以实现高效、规范化的数字化系统管理。具体来说,在开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对基础信息进行细致的追踪、分析、分类与管理,如对建筑物的建成年代、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并根据重要程度设置不同的等级。同时,需依靠互利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新生成的数据进行高度集成、分析与汇总,并与基础信息进行比对与系统化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格式,由此实现对建筑物的所有信息进行精准描述。基于此,可保证不同类型、格式的信息录入具备统一与可靠的标准与依据,否则,在对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生数据乱码、损毁等问题。从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特点进行分析,对数据处理进行统一的规范与管理,更利于形成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数据计量依据。如按照建筑的高度、长度、宽度、历史文化特征、地理位置等信息的差异性特征,制定标准化的描述格式与语言,并对建筑构件设置标准的数字代码,由此简化传统物体的称呼。这不仅利于后期数据的整合与管理,还可避免信息误读等问题。尤其是对外观、功能等具有较大差异性的建筑物进行数据采集时,应设置统一的计量单位,并采用标准化的换算格式,且注意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对语言、民俗习惯、文化差异性进行区分,并分别制定统一的录入与读取的格式与标准,以确保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3.2 数字技术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精准对接

开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对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进行全面了解。从建筑物本身特征与属性来看,其具备显著的民族性、文化性、多风格性,且不同的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并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衍生出不同的信息与价值。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建筑物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布局、功能与结构。因此,在对建筑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过程中,慎用科学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应根据建筑物本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风格等,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应用数字技术,且需全面考虑建筑物本身与当地民众生活的关联性,所制定与实施的数字化保护措施不应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因此,相关人员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集与整理相关信息,并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在对建筑文化遗产相关数据进行压缩、集成与加工过程中,需做好数据维护工作。可科学设定账号登录的权限,避免数据信息出现丢失与损坏等情况。相关人员需明确,建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需处理极其庞杂的信息数据,因此,需对所保护的建筑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数字化处理,即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做好数据的追踪、查询、备份、提取与整合工作,以确保数字化保护手段的安全性与科学性。同时,需将建筑物所有信息录入计算机系统,并根据实测数据、模型数据等,构建具备高度可查询、灵活调取的数据集成中心,既要体现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措施的技术性,还需保证客体本身价值的发挥不受影响。

4 结语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已深度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需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对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历史信息、文化内涵要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高效采集、分析、加工、整合与利用。同时,需处理好建筑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技术问题,对建筑文化遗产相关信息有针对性、有侧重的记录与存储,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与管理。

猜你喜欢
建筑物文化遗产数字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