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戏剧结构

2021-03-31 12:21胡天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2期
关键词:周萍公馆周朴园

胡天

戏剧的本质是讲故事,只有故事讲得精彩,才能成就一出好剧。那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戏剧应该“结构第一”。《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那么《雷雨》的戏剧结构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遵循“三一律”结构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用“三一律”结构写成的多幕剧。所谓“三一律”,是一种源自西方的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它要求戏剧所叙述的故事必须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在《雷雨》中,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只有一天,从“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开始到“当天半夜两点钟”结束,周、鲁两家八个人、三十年的恩怨,都在这一天内展现了出来。故事的地点较为单一,主要是周宅的客厅(虽然出现了其他的场景,但不是主要的故事发生地)。故事的核心是乱伦事件,通过讲述母子乱伦、兄妹乱伦的前因后果,展现了新与旧、上与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而这些情节都是服务于“批判封建社会、揭露封建旧家庭的腐朽”这个主题的。“三一律”对戏剧创作而言,算得上是一种束缚,但曹禺却借用它的长处,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舞台画面里,以高度集中的情节谱写了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显示了剧作家组织情节的杰出才能。

二、同时存在多种戏剧冲突

剧作家顾仲彝在《编剧理论与技巧》中指出:“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是分不开的,它们就像孪生的姐妹一样,是孕育和成长在一起的。”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戏剧冲突来自不同人物的不同目的和性格。戏剧中的人物也是有生命的,正因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诉求,才会产生矛盾与冲突。比如,周朴园专制,他逼迫蘩漪吃药,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而蘩漪有果敢的一面,十分厌恶这样“喘不过气来”的控制,所以拒绝吃药。再比如,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之所以存在冲突,是因为前者是资本家,以利益为先,只知道掠夺,完全不顾工人的死活;而后者作为广大劳工的代表,是资本家的对立面,是为争取广大工人的利益而来的。

总的来说,《雷雨》中的矛盾有夫妻矛盾、父子矛盾、母子矛盾、兄弟矛盾、资本家与工人阶级(包括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这几大类。矛盾是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动力,是戏剧情节的基础。在《雷雨》中,贯穿故事始终的主要冲突,是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以及蘩漪与周萍之间的矛盾,其他都是围绕着它们展开的。在周家的客厅里,在一天的时间里,这些矛盾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使得整个故事紧张而有节奏地展开。当所有人被压抑的一面都爆发出来,便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旧家庭里的罪恶与丑陋、对人性的戕害,也展示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三、运用结构技巧“发现”与“突转”

按照亚里士多德在美学著作《诗学》中所说,“发现”主要指的是剧中人物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而“突转”指的是戏剧中的情节、形势急剧发生了变化。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现”与“突转”是相互依存并具有因果关系的。因为剧中的人物有了“发现”,剧情因而“突转”,故事也因此具有峰回路转的戏剧效果。比如在《雷雨》第三幕中,四凤当着母亲的面发誓说“永远不见周家的人”,可她仍然冒着暴风雨去追周萍,想跟周萍一起私奔。鲁家的人对此都难以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对四凤那样做的原因处在“不知”的状态中。直到四凤说自己怀了周萍的孩子,鲁家人对此有所“发现”,才同意他们远走高飞。眼看周萍与四凤便要如愿以偿,“由逆境转向顺境”了,可作家又安排周朴园说出他们是亲兄妹的事实,使剧情发生“突转”,他们又“由顺境转向逆境”。这下他们不仅走不成了,就连不走也不成了,最终只能走向毁灭。

四、设置“悬念”与“巧合”

“悬念”是戏剧等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技法,它的运用可使观众和读者对接下来的剧情产生一种急切而紧张的心理,有兴趣继续观看下去。比如,我国古典小说就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设置悬念。而在《雷雨》第一幕中,鲁贵吞吞吐吐地说周公馆里“闹鬼”,这里就设下了一个总的悬念,他接着又说:“我先提你个醒。老爷比太太岁数大得多,太太跟老爷不好。大少爷不是这位太太生的,他比太太的岁数差得也有限。”这里的悬念照应了故事后面蘩漪与周朴园的矛盾、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再比如蘩漪向周萍两次发出警告:“一个女子,你记着,不能受两代的欺侮。”“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这里也是在设置悬念,表现了蘩漪热烈而阴鸷的性格,以及拼死反抗的决心,并向观众预示“风暴就要来了”。悬念的设置除了增加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外,还能够让戏劇的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使行文前后互相照应,情节上也更加连贯。

“巧合”指的是戏剧中偶然发生的却对全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情节,是故事展开或者故事发生转折的契机。比如侍萍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在周公馆酿成的。她的意愿是离开周朴园、离开周公馆,越远越好。但事有“凑巧”,她的好饮又好赌的丈夫鲁贵偏偏到了周公馆做佣人。不但如此,丈夫还将女儿四凤也带到周公馆做佣人。有了这样的“巧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偶然重逢、四凤与周萍的恋情等情节。大量的巧合未免招人诟病,但《雷雨》却能自洽,即便是作者编造的巧合,也能让人在看戏时不觉得是巧合,而相信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应该是这样的。比如侍萍时隔三十年又到周家来,虽然巧得出奇,但作者在第一幕开场就做了充分的交代:从鲁贵和四凤的谈话可以得知,侍萍一向不同意让女儿到大户人家做女佣。所以,她前往周公馆去带走女儿实则是必然。就这样,通过对偶然性巧合事件的合理化处理,《雷雨》营造出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富有说服力地展现了生活中必然性的社会冲突。

猜你喜欢
周萍公馆周朴园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Vanke’s Empire
《雷雨》(节选)
山洞抗战遗址群掠影
尚·公馆 耀世登场
试析周朴园认出侍萍前的心理过程
旧时公馆风月 无尽牡丹佳期
亲情与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