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科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思考

2021-03-31 13:33侯小丽王翠娥
关键词:新商科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

侯小丽 王翠娥

摘    要:新商科概念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新商科不仅关注扎实的基础理论,更关注跨界融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金融+信息技术”的融合特征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新商科的理念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文章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新商科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新商科;互联网金融;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50-03

新商科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新技术应用、十九大以及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引发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新商科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学科技术融入式的教育模式被提出,这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之间重组交叉、融合,将新技術融入商科课程,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的综合性跨学科学习支持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协调发展和融合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1]。

一、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特点

智能化社会来临和信息技术应用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新商科并非意味着全面推翻以往商科的教育,而是要调整思路,切实以新商业时代的用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新技术的运用、跨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要求新商科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又要重视广泛的知识面;既需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工作经验与能力,更需要关注综合素质和个人修养的发展。所以新商科培养的应该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融合创新能力较强的复合应用型人[2],其人才培养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1.人才培养理念应体现新思维。新思维是学生应该具有的计算思维、信息思维、伦理思维等的交互应用能力。创新是新商科的根本标志,而思维的交叉融合则是新商业时代创新的源泉。

2.人才培养理念应在新环境中探索新的变革。新技术应用和经济管理实践的变化引发了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新技术的应用改变商科发展的环境,新环境则会产生新变革,“非中心化”的商业模式构建起新的社会生活,人才培养理念也得遵循全新的商业规律而革新。

3.人才培养理念应用新理论、新方法融合新的知识与技能。新环境会带来传统商科理论的创新,在实践中也会慢慢形成新的方法,应用新信息技术工具及技能来解决问题。

4.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传统商科单一的专业育人模式在新环境中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才能满足新的商业规律的需要,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互联网金融专业及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开设现状及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与金融业务紧密结合引发了传统金融业务模式和流程的剧烈变革,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支付、投资、资金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传统金融业务更便捷,模式更新颖,互联网金融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顺势而生。2016年开始国内许多院校陆续备案互联网金融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新商业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国内互联网金融概念提出不久,金融科技的概念已悄然盛行,新型人才缺口巨大,为满足金融业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巨大需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于 2017 年获批国内首个金融科技本科专业,成为金融科技本科教育的国内高校先行者,2018 年中央财经大学、山东工商学院、三亚学院和西华大学四所高校成功获批第二批金融科技本科专业。2019 年 8 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将发展金融科技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顺应这一趋势,包括西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在内的14所国内高校也相继申请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备案,并于2020年上半年成功获批。

金融科技专业可以看作是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升级版,是时代演变中专业要求升级的必然结果。但实质上都是互联网技术应用下交叉性学科的融合,只不过由于技术的进步带来应用工具的变革,进而又能缔造更便捷的商业模式,带来更高效的体验。故本文所指的是培养互联网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与金融双学科为依托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力强的大类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包括上文提及的互联网金融专业和金融科技专业,下文讨论时也是以大类讨论。

(二)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部分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和金融科技专业高校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比对分析。目前此类专业的开办模式有两种:其一,是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金融科技专业为代表的,独立的金融科技二级学院模式,学院下设金融科技专业(方向),同时追踪前沿,采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办学模式。新的育人模式,新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重实践的培养方式非常契合新商科理念。其二是在金融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下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或金融科技专业,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采取这样的专业设置模式,但培养侧重点有所区别。互联网金融专业侧重“金融+互联网”模式,是以金融为主,互联网技术为辅的培养模式,金融科技专业是“金融+科技”模式,更侧重于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模式[3]。

从2012年国内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到2014年金融科技概念的提出,我们可以发现由科技的进步所带来商业规律急速变化,但部分国内高校对互联网金融专业的培养还刚起步,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实现路径还未形成清晰认识,人才培养质量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这些都成为目前制约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1.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与传统的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存在极大的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主要包括传统行业线上转型、新兴互联网领域如第三方支付、众筹、个人征信、P2P 网贷,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科技应用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群体、服务特点、服务产品具有技术性、普惠性、小微化、长尾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市场急需集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能力、互联网运营能力、信息收集及发布能力、新风险管理能力及互联网营销能力、网络技术能力于一体,能应用、善创新的高端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而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大多不太清晰,其结果是互联网金融的人才培养浮于表面形式,学生可能依然不能掌握互联网金融理论创新知识,不熟悉互联网金融业新兴业态的运作模式,互联网金融相应的新知识新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胜任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工作或者只能从事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中较为低端机械性的岗位[4]。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基础课后专业课、先理论课后实践课。由于商业规律和模式变动迅速,企业实践和教学内容往往会有很大差距,在已然滞后的教科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基础上应用于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会非常茫然,工作上手会很慢,更何谈创新了。

3.师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相较于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更具多学科交叉性、实践性,但授课教师大多是原先传统金融类授课教师,长期一线教学工作使得教师们可能无法紧跟行业发展动态,不具备全面的互联网金融知识体系和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经验,故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等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就会有所欠缺。

4.培养模式单一化。新商科培养新人才模式也需要革新。传统高校单一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内交叉学科已大面积开花时,单兵作战明显不足以支撑学科建设,需要更多资源的投入。

三、新商科理念下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策略

根据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一线企业岗位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团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思路的构建、调整与优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就业定位

采取倒置方式制定培养方案,通过“行业+产业”调查市场需求后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不管什么培养方向都应该秉承新商科理念确定人才在新时代下的知识结构与复合能力。新知识体现在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新业态基本特征+新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人文素养(消费者权益保护、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监管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新复合能力体现在新商科下能融合创新的能力,比如大数据金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原理及应用,能理解并引领最新发展趋势。这个应作为宽厚、扎实的基础,所有的学生都应具有以上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体就业的方向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还可根据校企深度融合培养下学生评价机制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方向,灵活培养模式更适合新时代育人要求。

(二)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多学科的融合

课程体系完善需要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灵活的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金融实战能力。课程体系一般分为四个模块:通识通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它们看似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发挥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通识通修模块是统一的,也是最基本的知识和素质养成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设置专业课前修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既然是交叉学科,基础课模块应该尽可能加入比如web设计、Python网络应用以及信息系统安全等课程以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更好地理解。设置专业课程时,应将互联网金融的思维作为核心课之一,融入到各门课的教学当中,专业核心课主要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的关键理论和技术,比如金融科技概论、网络金融、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除此之外,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例如大数据方向、区块链方向等,每个方向根据岗位需要分解相应课程。考虑到交叉融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可以在专业拓展模块里设置项目管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等与企业或行业其他工作接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求职应聘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业务创新能力。技术融合性较强的课程可采取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这样可以实时监测教学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以学生就业为核心,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重视互联网工具运用与数据处理能力,平台实训、项目实训、创新实训和综合实训相结合,递推式地实训模式既能让学生稳打技能基础,又能提升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好对接。

(三)校政企联动培养跨界式师资队伍

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能培养出复合式和创新式的人才,但分解到每门课时还是由单个教师完成授课任务,这就有个问題,单个学科的教师所熟悉的领域毕竟是相对狭隘的,纯粹懂金融的教师不懂技术,懂技术教师的不太熟悉金融市场和产品,这就难以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建议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的院校可以在各院系轮流开设短期跨学科教师培训班,选取骨干教师用最简洁的方式讲授各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教师们可以交流专业知识交叉部分。但只是校园内互相沟通还不够,与其他高校、行业和产业一线技术人员的交流可以让教师了解最新应用和发展趋势,也可聘请行业或产业专家定期给教师培训或让其短期在企业挂职,将“1+X”证书制度也应纳入教师的相关培训规划中。教师的融合能力得到培养,才是提高业务技能的关键之处。

同时可参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之间可联动制订区域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用人单位共同调整教学内容,这样做不但解决了区域内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等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能反向为高校下一步人才培养了解最新动态和趋势打下基础。

(四)弹性教学内容和开放式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与互联网金融岗位深度对接

学校教学制度决定了教学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教科书的工具和技术可能无法跟上最新动态。教师在授课时应及时了解并补充最新内容,以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系统设置各门课的知识体系和应用实践技能。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教学思路,更加缺少系统的教学资料。因而,较好的方式是通过“互联网金融专题”教学方式让学生跟踪互联网金融研发及应用前沿动态,以补充滞后的教学内容[5]。一方面可通过搜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的公开文献,或积极参加国内关于金融科技研究的高端学术会议,编辑最新动态专题稿,包括政府法规与政策、行业报告或金融专家会议发言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与实习基地、行业协会或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专题讲座。

2.教学方法的现代信息技术化,突出开放式特征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新,线上选取优质教学资源,课前要求学生先行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方式布置预习作业,同时要求学生也提出问题,在线下课堂中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讨论,对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2)真实情境案例教学法。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和业态发展中有很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可定期收集、更新并归类真实案例,通过还原案例发生过程,学生分组参与真实案例演练过程中会更加理解业务基本原理、特征、风险,可以让学生思考案例成功在哪里,为什么会失败?怎么做才能使损失最小化、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样做不仅能考核学生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设计体现金融科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了解科研前沿内容及行业动态,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探索,有助于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实效[6]。

四、结语

金融科技正在迅速发展并对社会经济带来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商科理念的提出正好是互联网金融专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在现有的培养方案框架下为学生谋划更广阔的蓝图,如何使培养方案更与时俱进,是目前大多数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院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应以需求定目标、以岗位定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时关注科研和市场前沿,行企研联动,培养融合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可持续性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朝洪.“新商科”理念下的商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高教    学刊,2020(9).

[2]黄春丽.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拔尖双创人才培养研究    [J].现代商贸工业,2019(35).

[3]宋杨.科技金融时代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改革    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2).

[4]荊新瑜,任梦.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探    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6).

[5]黄丽,刘红梅,牛静敏.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    科技教学改革探索——以《金融科技专题》为突破口[J].    教育现代化,2018(48).

[6]周雷,周铃,毛丹玲.新商科背景下金融科技前沿内容研究    性学习任务设计[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猜你喜欢
新商科跨界融合互联网金融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