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治理体系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21-03-31 13:43吴家虎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制度性矛盾,亟待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共建的科学治理体系来解决。高校党政领导要承担起供给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制度的职责,尤其要突破以考核评价教师“讲课”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突破以“讲好课”为焦点的课堂教学组织与质量评估的路径依赖,构建“精讲、多读、多想、多问、多讨论、多写作”的立体化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及考评机制,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治理体系;立体化教学机制;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6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又是做好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保障和强大推动力。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治理现代化视域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1]。治理现代化的理论视域有助于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建设的重要问题。办好高校思政课,根本上要靠构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科学治理体系,形成党政领导主体和教学主体协调互促的建设体系,承担好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历史使命。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着力

构建科学治理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高校思政课建设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必然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适应新时代的科学治理体系。

“任何一项成功的制度都不是单独运行的,而是依靠制度体系的支撑”。科学治理制度机制要构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制度合力,发挥出较好的整体治理效能[3]。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学校党委要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针对思政课建设明确提出了“科学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科学治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需要构建怎样的科学治理体系?需要理论界深入研究阐发。

总书记在講话中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4]。这实际上强调了办好思政课的几个重要治理主体,需要构建科学治理体系,使多元治理主体在思政课建设的不同层次上发挥好协同互促的治理功能,形成最佳整体治理效能。

首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的重要事情,自然关键在党。中共中央领导下的各级党委尤其是高校党委是领导主体,是办好思政课的第一关键,其决定着高校思政课科学治理体系构建的根本成效。思政课教师队伍能够进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能不能有制度空间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改革成果能不能上升为实际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机制,根本上是由领导主体决定的。在这一功能层次上,领导主体对思政课科学治理体系的构建具有全局性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思政课建设中深刻理解“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要义所在。

其次,教师是承担思政课教学的直接责任主体,是办好思政课的第二关键。科学治理体系的微观运行与落实效果靠教师。教师队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对课程讲授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

再次,学生是思政课的教育对象与学习主体,其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是办好思政课的第三关键,对思政课“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是办好思政课的协同主体,对培育思政课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要着力构建科学治理体系。只有在科学的治理体系中,参与思政课建设的多元主体才能在各自的功能层次上发挥协同互促效应,形成最佳整体治理效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党政领导主体要构建思政课建设的

良好制度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因此,高校党政领导主体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抓好贯彻落实,构建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制度机制,这对办好思政课极为关键。社会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实是有限的,并受宏观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制约。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干预性和约束性越强,社会行动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越弱。高校思政课教学处于强行政管理制度约束之下。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能不能充分激发和施展,并不单单是由教师主体自身所决定,更关键的是要靠高校党政领导主体的推动和创造与供给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制度机制,如此才能更好地激发和释放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时代高度重视办好思政课的形势下,高校党政领导主体要领导学校有关部门协同调查研究,创新管理制度机制,承担好创造与供给思政课建设的良好制度体系的重要职责。

第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平台。高校党委要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重点建设。高校是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在是否能够坚持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将学校真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优秀管理干部优先选拔配备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且通过定期的业绩考核检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力是否在全校位居前列,以强班子保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先发展地位。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班子领导能力强,才能根据变化的实践不断创新基层管理制度机制,才能依靠制度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思政课建设中“关键在党”的关键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好。

第二,建立完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机制。学校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日常重要议程,建立完善的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工作会议制度。根据工作业绩和民主程序,推选思政课教学一线教师代表参加工作会议,使学校能够及时了解把握思政课建设的实际需求。思政课建设工作会议机制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扬民主,真正找准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与制度机制,有效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第三,高校党政领导主体牵头研究制定能够真正科学评价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学生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制度。这是目前思政课建设中亟待突破的制度性瓶颈。思政课建设得好不好,从根本上还要看学生学得好不好、培养得怎么样。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但不能很好地解决,还会衍生出很多形式主义的管理问题,损耗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的新形势下,目前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从教师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各级领导听课到教师赛课等,教学过程各环节都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唯独对最关键、最根本的环节——学生到底学得好不好、培养得怎么样,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这一教育教学监督考核制度缺陷导致的结果就是,政府和高校争相通过各种教师讲课竞赛和媒体宣传打造各自思政课教学的特色和成绩,但事实上究竟哪所学校的学生培养得好,则一直缺乏有效的考评办法,无论教师的积极性还是学生的积极性,都缺乏一个极为关键的导向性制度来调动,这是当前思政课建设偏离以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心的制度性缺陷表征。破解的方向在于,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须从以评价教师讲课为中心转向以评价学生培养成效为中心,从真正立足学生培养成效的角度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去倒逼思政课建设提高质量。

三、思政课教师要构建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机制

在构建科学治理的结构性制度环境下,思政课教学的直接责任主体即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得到充分调动,有效的教学改革成果才可能从制度空间及时上升为教学管理制度机制。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及微观教学机制的构建。

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做学生热爱的好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按照“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4],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金课”,承担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不斷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课程建设中,教师要着力探索完善思政大课中能够使学生全员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课堂教学机制,着力将思政课堂“教”的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学”的成效、收获和思想成长,形成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中心和根本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机制。

在思政大课学生全员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有效课堂教学机制建构上,应探索和完善课程教学团队集体研究构建教学体系,依托信息化课程平台实现“先学后教、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1.课前学习组织。课前,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网路学习资源,如讲义、课件、录播视频等推送给学生,有效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在课堂能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构建坚实的“前理解”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应该教学目标明确、逻辑结构清晰、强化问题意识、教学重点突出、贴近教学实际。

2.课堂教学组织。课上,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框架线索、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必要且适当的“精讲”,科学设定“讲课—听课”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时占比。学生依托网络课程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基于课前所学,结合课上以学习小组互助互学的形式有效深入地学习讨论、消化吸收,找出未能学懂学透的疑点难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围绕“教学体系”内容,以深化思考领悟为核心,以精讲、多读、多想、多问、多讨论、多写作“一精五多”的立体化学习方式深度浸入到课程学习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不要仅局限于教师的讲课内容及线上教学资源,更应该进一步将教师教学内容有效转化为学习收获——自己理解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感悟了什么,核心是能深入思考。为有效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小规模学习讨论小组为学习活动主体,每次课都要写好教师设计的课堂学习思考感悟报告,写作两个核心栏目的获得性学习内容:一是“学习内化”,围绕“教学体系”重要内容,联系自身思想实际、历史发展、社会现实等的主体性思考感悟内容;二是“学习深化”,在学懂的基础上,学生要进一步提出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可供课堂及课后深入学习探究的好问题。课堂教学依托这两项获得性学习内容,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反复思考,“今天课堂学习我是否深度关注和提出了好问题?”深度关注好问题是要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够提出好问题是基于学习主体的思考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课程学习,以此着力强化学生的问题自觉意识,着力强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感悟,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价值性引导和培养,推进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从问题学哲学的理论视角看,问题学哲学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伦理观。人的宝贵财富是拥有思想。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思想的过程就是提出各种问题、回答并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人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思考真善美的过程中,……获得灵魂的净化,逐渐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5]。思政课正是在引导学生对关系党、民族、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根本性时代问题的不断叩问和追寻中,确立自己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思考感悟和提出的重要问题,组织全班范围内的讨论交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信仰价值的引导,完成具有思政课性质和特点的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深度教学。

3.课后学习巩固。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章节测验题、思考讨论题、经典文献阅读篇目等,巩固课上所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课程学习。

总之,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工作做得好不好,根本上来说不能依靠对教师“讲课”的评价来界定,要依靠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评价来界定,并且通过有效的制度机制体系保障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效要体现思政课的性质和特点,贯彻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并且能够用客观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去测评、展现和检验,以适应具有思政课性质和特点的有效考核评价制度机制去激励与引导教师教好课程、学生学好课程。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在教学管理制度上更加充分地尊重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赋予教师较大的教学考核评价自主权,释放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要是同行认可的、学生接受的、能够经受住社会科学实证评估检验的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都要充分运用,尤其是在教学评估中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此才能激励教师教好思政课和学生学好思政课,发挥好考核评价制度机制的正向引导和激励功能。应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由标准化量化考评向深层次质性考评方式转变,这更有利于学习主体的知识、思维和价值观的内在性、过程性和深入性建构[6]。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还需要更加充分地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共建的科学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刚.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    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

[3]杨雪冬.在比较中阐释中国制度优势的一般性[EB/OL].    (2020-02-27)[2020-09-10].http://www.dswxyjy.org.cn/    n1/2020/0227/c427152-31607290.html.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20:330-331.

[5]史忠义.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米歇尔·梅耶问题    学哲学基础上的新修辞学[J].当代修辞学,2013(4).

[6]吴家虎.高校思政课期末成绩考评方式效度比较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