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对生产的影响
——兼论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021-04-01 07:30张建刚
教学与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消费生产产品

张建刚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孤立主义甚嚣尘上,我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和进出口贸易都面临挑战。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迫切。在新形势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5页。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着力点就是促进消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各个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很多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主要通过大幅增加投资来实现扩大内需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全面促进消费就成为我们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建议》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7页。促进消费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但如果处理不好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就难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难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难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消费影响生产的内在机理

生产和消费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方式和条件,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消费为生产提供动力。“生产为消费提供外在的对象。”(3)“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4)因此,生产“生产出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动力”。(5)“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6)“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93、692、692、691、691页。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动力。正是由于产品不断被消费,生产才有不断进行的必要和可能。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引导生产按照消费的需要进行生产。二是消费结构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结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的产品种类、品质、数量也会随之而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会引导着生产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三是消费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市场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中,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是分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消费能力同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可以偏离消费能力,但归根到底要受到消费能力的限制。四是消费的实现程度影响着生产循环能否正常运转。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只有到了消费者手中,生产者才能开启下一个生产周期。因此,消费的实现程度越高,生产活动的运转才能越顺畅。

1.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同哲学上“鸡”与“蛋”的关系一样,从根本上讲,生产要素无疑是第一位的,起决定性作用,消费要素是第二位的,受制于生产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要素对生产要素会起到巨大的反作用。正是由于消费在不断进行,所以生产才不断进行,消费在不断创造着生产的需要,因此生产从根本来讲,是围绕着消费展开的。在现代经济中,广义的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服务两大类,产品的购买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个人)等主体。政府购买产品一部分用于投资(生产性消费)提供公共产品,一部分用于政府消费;企业购买产品主要用于投资生产资料和最终消费品;家庭(个人)购买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因此,按用途产品又可以划分为: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资料)和最终消费品(消费资料)。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间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生产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生产工具越来越复杂,生产工艺也越来越复杂,生产资料市场呈现出比消费资料市场增长更快的趋势,最终消费品的总量占社会总产品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社会生产的产品与最终消费品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但不可否认,最终消费品的生产,才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只是为了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生产最终消费品,最终消费品的需要引导和制约生产的发展。

消费从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让生产不断满足消费的需要。生产满足消费需要的方式会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工艺、收入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生产的产品也会越来越先进。比如,为了满足人们通讯即时性的需要,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依次出现了传呼机、大哥大(手提电话)、普通手机、智能手机等产品,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手机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手机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市场的细分度也越来越高。在市场上,不适应消费需要的产品逐渐被淘汰,适应消费需要的产品逐渐扩大市场份额,生产活动也不断适应着消费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消费结构影响和制约生产结构。

消费为生产提供了动力,因此生产活动最终总是围绕着消费活动而展开的。人的消费行为受到收入水平、生理心理、风俗习惯、教育文化、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人群的消费行为还是比较稳定的,都是围绕着吃、穿、住、行、用等基本生存需要,以及健康、教育等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因此,消费产品的种类、数量还是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消费结构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会逐渐下降。正如恩格尔定律所揭示的那样,一个家庭或个人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或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8)人们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是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决定的。恩格尔系数达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一个国家的消费结构是由该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决定的,它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生产结构。

但是,由于有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的存在,生产结构不可能完全与消费结构相一致,社会所生产的产品的种类要比成为消费者最终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多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产力越先进,中间产品的种类就越多,生产资料生产的规模就越大,马克思所讲的第一部类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即使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生产资料生产的规模也会快速扩张;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快速扩张不可能持续下去,必然会受到最终消费品市场的限制。所以,要保持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与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必须按照适当的比例都要实现一定速度的增长。导致消费结构不能与生产结构完全一致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一个国家消费的产品并不都是本国生产的,它可以从别的国家进口,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并不都是在本国出售,它可以把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样,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了。比如,像中东地区的大多数国家,他们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主要是石油,而他们所要消费的产品的种类却要丰富很多。但是,从全球来看,消费结构仍然决定着生产结构,生产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

3.消费能力决定生产规模。

在现代经济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分离使生产更多地受到消费的限制而不是相反。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时,在生产和消费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往往是制约因素,难以满足消费的需要,表现为产品的供不应求;而当生产力水平较高时,消费反过来却成了制约因素,使生产的产品的价值难以得到实现,表现为产品的供过于求。这后一种情形,并不是说人们的消费需要都得到了满足,而是由于有消费需要的人没有购买能力,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生产的循环必然会受到影响,再生产的规模必须会缩小。消费能力的大小成为生产规模的决定因素。

消费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分配的结构。对一个家庭(个人)而言,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能力就越强,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其所消费的产品的数量并不是同等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产品的消费量会随收入的提高而降低。比如,一个人的收入越高,对一些低端产品的需求就会越小。对一个国家而言,整体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能力就越强,但国内收入分配结构也会影响到消费能力的大小,如果国内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整体的消费能力就小,如果国内的收入分配比较平均,整体的消费能力就较大。一般而言,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他会把收入中的更多部分用于储蓄;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他会把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用于消费。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需要在收入分配时多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尽量避免过大的收入差距。而一个国家收入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消费能力的根本手段。

4.消费的实现程度影响生产活动的运转。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不能被消费者所消费,那么产品的再生产活动必定受到影响。消费的实现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生产活动运转的顺畅程度。影响消费实现程度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消费能力,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往往会导致消费能力下降,降低消费实现程度;二是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匹配程度,产品的种类、质量如不能适应消费的需要,消费的实现程度也会下降;三是外部市场的冲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原计划的出口受阻,必定会导致消费实现程度下降。

针对导致消费实现程度低的不同原因,可以采用以下途径来提高消费实现程度:一是打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障碍,让有购买意愿且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产品;二是通过信贷等手段使有购买意愿但当时没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买到产品;三是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把过剩的产品转移到国外销售;四是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二、投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1.投资(生产性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投资、消费、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三者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投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展的后期,消费则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出口对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长期来说,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有限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和钱纳里各自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中,投资、消费和出口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9)参见[美]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郭熙保、王松茂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30页。中提出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依次是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和大众消费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有所不同,经济的主导产业也不同,呈现出“人口土地-技术进步-投资扩张-消费升级”的过程。(1)传统社会阶段是围绕生存而展开的经济,通常都是封闭或者孤立的经济,生产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比较原始落后。(2)准备起飞阶段是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通常是第一产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3)起飞阶段是经济由落后阶段向先进阶段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的生产性投资率达到10%以上,经济中出现一个或几个具有很高成长率的领先部门,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制造业,国家出现了若干区域性的增长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明显。(4)走向成熟阶段是指一个社会已把现代化的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了它的大部分产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国家的产业以及出口的产品开始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不断增多,投资的重点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资本密集型产业,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些经济增长极开始转变为技术创新极。(5)大众消费阶段的主要经济部门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国家安全、社会保障项目上的花费增加。后来他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中又增加了第六阶段——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罗斯托对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的社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他认为该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不发达经济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现代化社会。按照钱纳里的理论,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必须调整以促进工业化的转型。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新兴服务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这样一个转型过程。投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大发展时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在此后的阶段,消费将逐渐取代投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参见[美]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王松宝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97页。

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主要作用。投资的产业应主要集中在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禀赋的行业或某些产业链环节,把本国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2.投资(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投资与消费是社会总需求中的两大主要组成部分,投资决定着下一期消费产品的供给,消费决定产品的价值实现,进而决定着生产的规模。因此,如果投资过热,就会导致生产的产品过多,供过于求,产品消费不掉,经济循环受阻;如果投资不足,就会导致生产的产品不足,供不应求,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经济潜力没有得到发挥。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初中期,消费需求增长旺盛,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对投资的限制不强,投资的增长速度较快;而在经济发展的后期,消费需求增长不旺,无论是消费品市场还是生产要素市场都会处于买方市场,投资的回报率下降,投资的增长速度较低。

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因此,消费需求决定着生产供给,消费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消费规模决定着生产规模。当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也要随之而进行调整升级。当消费需求为生存型消费时,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的食品、服装等产业就会迅速发展;当消费需求为享受型消费时,住房、家用电器及通讯设备等产业会快速兴起;当消费需求为休闲型发展消费时,文教、旅游、娱乐业、住宿餐饮业等服务业必定快速发展。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和克拉克通过研究美、英、法、德、日等国的产业演进趋势,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他们先后发现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继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他利用现代经济统计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彻底的考察。他依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基准,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他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比重一般呈上升趋势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比重一般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化也呈现出了库兹涅茨所揭示的规律性。

投资要更好地适应消费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相适应,国民经济才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3.生产部门内部的平衡与协调。

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形成了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产业结构。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生产部门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生活资料的第二部类。第二部类中的产业结构要与消费结构相适应,这样该部类产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第二部类的生产规模、种类最终决定了第一部类的生产规模、种类,但第一部类的生产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能够以高于第二部类的速度保持较长时间的增长,这就是列宁所提出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所揭示的客观趋势。列宁在分析技术进步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时,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因素纳入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首次阐明了随着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11)《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6页。

列宁所揭示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在今天仍然适用。当今世界,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快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更明显了。因此,为了使投资发挥更高的效率,我们在道路、机场、港口、桥梁等交通运输设施,以及水利、供排水供气供电等生活设施和网络通讯、基站建设等生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可以适度超前。进入21世纪之后,以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迅速兴起,人类正在进入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时代,因此,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也要加快建设。同时,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也应优先发展。

三、消费品的特性与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1.消费品的特性。

投资活动是一个价值转移和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新的使用价值形成的过程;与此不同,消费过程是一个价值和使用价值都灭失的过程。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生理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文化教育等。一般来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的产品种类、数量、质量都会提高。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消费品,收入影响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最终消费品按生活的必需程度可分为:必需消费品和非必需消费品。维持家庭(个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用方面的用品就是必需消费品,而满足家庭(个人)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用品就是非必需消费品。必需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比较小,也就是说收入或价格的变动对必需消费品消费量的影响幅度不大。比如,粮食消费,一个有钱人和一个穷人一年所消费的粮食量不会差别太大,一个人不会因为有钱就消费很多粮食,也不会因为没有钱就消费很少的粮食。而非必需消费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则都比较大,也就是说收入或价格的变动对非必需消费品消费的影响幅度较大。比如,一块名牌手表,只有收入很高的人才可能购买。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用品是基本都能得到满足的。如果生产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那么市场就是有限的,很容易饱和,经济就难以发展。如果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就必须扩大消费,从必需生活消费扩大到非必需生活消费,以此扩大市场需求。所以,“非必需的生活消费的扩大是现代市场需求的重要特征,非必需的生活消费是作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消费内容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越是发达,越是要促进和保证市场实现更多的非必需生活消费。”(12)钱津:《关于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思考》,《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2.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消费需求的层次、质量不断提升。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消费结构正在经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从物质型向精神型的转变、从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变,人们消费的食品越来越讲究营养和绿色,服装追求个性和时尚,耐用品日趋高档化和多功能化,住宅越来越注重格调和舒适,对旅游、休闲、娱乐、文化等精神生活方面需求越来越多,在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资料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在物流配送体系上的持续完善,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人们的消费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呈现出集体验、娱乐、休闲、餐饮和购物为一体的新特点。个性化定制性消费正在兴起,消费者可以全程参与产品设计、生产、包装、运输等全过程,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还可以对整个生产环节进行追溯。体验式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热点,这种消费模式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产品的安排以及特定体验过程的设计,让客户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并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这种模式更加强调消费者参与活动的程度和情感体验。

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形成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逆全球化、去全球化趋势显现,中美冲突加剧,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同时,我国经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靠外需拉动已很难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3)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

1.扩大消费需求是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一直是主要动力,如在1994年GDP13%的增长率中,消费、投资、净出口的贡献率分别为35.1%、33.7%、31.3%,而从199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出现负值之后,净出口的拉动力开始弱化,在2000—2019年的20年间,净出口的贡献率平均值为负2.22%。同期,投资的贡献率平均值为46.86%,个别年份(2009年)甚至高达85.3%;消费的贡献率平均值为55.36%,个别年份(2000年)甚至高达78.8%。(14)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平均值为各年数值的加权平均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世界平均水平为60%以上,发达国家一般在70%以上。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直较低,消费低迷的现状一直没有改变。从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常年偏低,最近10年的平均最终消费率只有52.93%,但近10年呈现出了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见表1)。近年来,我国绝大多数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产能的利用率只有70%~80%,因此投资也不可能长期高位运行,我们只有启动消费才可能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表1 2010—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率

影响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较低(见表2),影响最终消费能力的形成;二是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中低收入人口过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三是消费需求结构与产品供给结构不匹配、不协调,一些产品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换代的需要。

表2 2013—2019年我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针对我国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社会消费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把我国超大市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一是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不断完善转移支付、个人所得税等财政税收制度,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降低他们的负担,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三是适应人们消费升级换代的要求,改变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的状况。我们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结构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四是加速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提高农村地区收入水平。我国仍有5.5亿多人常年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承接城市中很多产业的梯度转移。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培育,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

2.完善投资结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

扩大内需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不但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而且也需要扩大投资需求。虽然,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动力,新的增长极没有形成,在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不断推进,产生了很多新的投资机会。我们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投资结构,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一是继续投资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5G基站、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力度,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进行根本性转变,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是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四是加大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加强公园健身器材等居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加大医疗基础设施和幼儿园小学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畅通国外循环是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外部条件。

虽然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孤立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采取了一些去全球化的举措,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势不可当的,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在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美国更多地把中国看作是战略竞争对手,因此,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美国会通过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网络战、金融战等来打击和遏制中国,中美之间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会相对弱化,中国和西方主要大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会遭遇巨大挑战。因此,中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要“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1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6页。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可以在很多方面合作。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有更大的前景,进出口贸易量将会有一个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更大的规模。2017—2019年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分别为73 745亿元、305 050亿元、92 69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7.8%、13.3%、10.8%,明显高于同期的其他贸易伙伴。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发挥我国的产能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成熟的技术、雄厚的财力,并且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钢铁、水泥等产业拥有过剩产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既发挥了我国的产能优势,又解决了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互利互惠。二是加强能源、资源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资源保障。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很多国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炭、矿物质的储量都非常大,而我国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与这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加强合作,我国可以为他们提供稳定的能源消费市场,他们可以提供可靠的能源供给,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三是加强高新技术服务合作,提升双方经济合作质量。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服务。我们可以共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加强航空航天合作,推动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和气象遥感卫星技术服务当地国家建设;可以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药、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合作;还可以推动在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领域取得合作意向和更大成果。

4.创新科技打造全产业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创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换不来的,更不可能讨得来。近来,美国对华为的一系列打击,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在一些重大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防止西方一些国家卡我们的脖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16)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7月22日。中国是一个大国,有能力有条件打造全产业链,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命运。我们要围绕产业链中的短板,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重点解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问题,尽早攻克高端通用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核电站等关键核心技术,尽快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我们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造全价值链优势。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些核心技术、核心工艺受制于人。最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又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必须提高风险意识,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我们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我们要打造全价值链优势,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在价值链的低端、中高端都要实现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超越,全面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消费生产产品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新消费ABC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