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2021-04-01 07:26孟杰崔镇王淑娟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开放性手术室智能化

孟杰 崔镇 王淑娟

手术室是开放性创伤患者治疗的重要场所,其感染控制管理水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1]。开放性创伤患者通常需行手术治疗挽救生命,控制病情发展,提升患者存活率,但该类患者机体部分组织器官处于不同程度的开放暴露状态,易受手术室空气中细菌侵入引发感染,影响手术治疗效果[2-3]。有研究显示[4],感染是开放性创伤患者常见并发症,严重创伤感染可诱发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因素,不利于患者预后。临床护理人员需实施有效护理措施净化手术室空气环境,降低患者感染风险[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在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 年6 月—2020 年10 月在医院手术室收治的开放性创伤患者138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开放性创伤患者;均在医院行手术治疗;意识清楚,具备正常交流及理解能力;临床病历资料齐全。排除条件:术前伴有急性感染;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凝血障碍;既往有精神病史;临终者;不配合研究者。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9 例。对照组:男45 例,女24 例;年龄18~70 岁,平均41.93±3.54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7 例,高中及以上32 例。观察组:男44 例,女25 例;年龄19~70 岁,平均42.02±3.55 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6 例,高中及以上33 例。两组患者以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管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①加强护士培训,定期开展手术感染预防控制专题讲座,讲解手术室进出要点、手卫生、无菌操作、感染预防处理等知识,提升护士感染预防意识及技能。②环境管理,手术前后均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推床、手术床。清洁完毕,采用净化空调系统持续净化空气,确保手术室洁净区域空气细菌培养为无菌状态。③手术用品消毒管理,严格遵守手术室物品及器械消毒管理制度,设专人对手术所需物品及器械实施准备→整理→清洁→消毒等措施,详细记录每次手术物品及器械保养状态,确保达到无菌标准。④卫生管理,手术室医护人员严格穿戴衣裤、口罩、手术帽,禁止头发外露;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每日监测手部细菌数应<5 cfu/cm2。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具体如下:

1.2.2.1 组建智能化管理小组 由手术室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 名、护师2 名组成智能化管理小组,邀请护理管理专家对小组成员统一培训空气菌落数测定、智能化管理知识、手术室环境管理标准、手术室洁净度标准等内容,各组员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既往手术室洁净度管理问题,构建洁净度智能化管理方案,该方案包括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及洁净度智能化行为管理两部分。

1.2.2.2 洁净度智能化管理方案应用

(1)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该系统包括智能识别准入控制模块、智能衣鞋发放管控模块、智能衣柜及回收管控模块[6],具体框架见图1,应用方法:①智能识别准入控制,采集所有用户指纹特征,建立指纹特征模板录入至系统平台数据库中,同时注册各指纹对应的用户信息,用户进入手术室前需在指纹识别终端通过录入指纹识别身份,采集分析当前人员指纹信息,检索数据库中已存储的用户,判断该用户是否在系统平台上注册,若“是”则自动与手术排班系统接口查询当前用户是否为手术当班人员,若“是”则自动为用户开门,若“否”则显示拒绝;对个别临时进入手术室人员,如领导、贵宾、参观者、其他科室人员等,由联系科室相关人员开门。②智能发放衣鞋管控,在发放衣鞋控制系统中录入所有手术室用户信息,并为用户发放IC 卡,用户领取衣裤需持IC 卡刷智能手术发衣机进行身份认证,发衣机自动与手术排班系统的接口确认当前用户是否具有取得手术衣裤权限,如“是”则自动发放合适手术衣裤,若“否”则显示拒绝;用户领取手术鞋需持IC 卡刷智能手术发鞋机进行身份认证,发鞋机自动与手术排班系统的接口确认当前用户是否具有取得手术鞋权限,如“是”则自动发放合适手术鞋,若“否”则显示拒绝。③智能更衣柜及回收管控,用户更衣前需持IC 卡刷智能更衣柜进行身份认证,更衣柜自动与手术排班系统的接口确认当前用户是否具有使用更衣柜权限,如“是”则自动打开供用户使用,若“否”则显示拒绝;手术结束后用户将使用过的手术衣裤、鞋置于智能回收机回收口,可自动检测并回收物品,用户刷IC 卡后可确认回收,后台则自动记录物品回收信息,且具有回收拍照功能,供后期统计查询。

(2)洁净度智能化行为管理:管理小组成员对手术室护理人员出入行为进行智能化管理,主管护师提前1 周将手术室当班人员名单录入至手术排班系统中,并将名单公布于手术室宣传栏,为每个手术室医护人员发放智能化行为管理流程图,见图2。手术室医护人员依照名单及行为管理流程图进出手术室,小组成员采用手术室智能监控设备对医护人员出入行为进行质控监督,对不良行为予以纠正指导,同时加强智能化管理系统维护措施,保证系统各控制模块处于正常功能状态,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为医护人员智能化进出手术室提供便利。

1.3 观察指标

①洁净度比较,对每台手术不同阶段的手术室空气菌落数量进行测定,选取采样时间点为入室前10min、术前10min、术后10min,具体操作:将营养琼脂培养基置于采样点处,暴露5 min 后送入实验室培养,培养温度为35℃,时间为48h,计算各采样点菌落数量,空气菌落数量越多代表手术室洁净度越低,比较两组手术室洁净程度。②术后感染率比较,主要包括切口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血液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率=(切口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血液感染+泌尿系感染)/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行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1 洁净度智能化管理系统

图2 智能化行为管理流程图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室洁净度比较

两组入室前10min 手术室平均含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后,观察组术前10min、术后10min 的手术室平均含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室洁净度比较(cfu/m2)

2.2 两组感染率比较

实施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后,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感染率比较

3 讨论

手术室属于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场所,约30%医院感染为手术室空气污染所导致[7]。开放性创伤多为意外伤,通常病情危重、发病急,组织器官可能处于暴露状态,加之手术室人员流动性大,存在诸多潜在空气污染因素,易引发伤口感染,增加患者全身性感染及败血症的风险因素,严重时危及生命,增加医疗事件纠纷率[8-9]。有关研究表明[10-11],开放性创伤手术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取决于手术室洁净度,而手术室洁净度与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密切相关。

为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室通常采用空气洁净技术来控制微生物污染,并由专业管理者负责人员管理及落实严格规章制度[12]。洁净手术室的人员数量、流动量、着装是影响手术室洁净度关键因素,若管理不当易导致室外细菌侵入手术室,增加手术室空气菌落数及患者感染风险,从而影响患者手术成功率[13],加强手术室人员管理对提升手术室洁净度,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尤为关键[14]。手术室是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若无法全面管控手术室进出人员,导致手术室洁净度及感染控制效果不理想[15]。基于物联网的手术室信息平台是一个智能、高度集成化系统,其合理应用会降低手术室运行及管理成本,是手术室洁净度管控的必要手段[16]。

洁净度智能化管理是一种充分利用集成化系统对手术室人员进行智能化管理,从而有效管控室外污染物侵入,改善手术室净化度,降低患者感染率,提升患者手术成功率[17]。在对照组控制感染预防中,对手术室医护人员实施培训、环境管理、手术用品消毒管理及卫生管理等措施,可一定程度上提升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但手术室人员流动性大,传统人工管理无法全面管控医护人员进出,易导致外污染物入侵手术室,进而影响手术室洁净度,增加手术感染风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洁净度智能化管理,组建管理小组,由小组成员充分借助洁净度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行为进行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手术室空气洁净度,降低患者手术感染发生率。统计数据显示,实施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后,观察组术前10min、术后10min 的手术室平均含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洁净度智能化管理应用于手术室开放性创伤患者治疗管理中,通过智能化设备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行为进行管控,可明显提升手术室空气洁净度,降低感染发生率,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和防控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开放性手术室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精益管理工具在手术室耗材管理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弱电智能化工程建设实现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手术室优质护理实践分析
揭开面纱,审视三角形开放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