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资源创建“边海少”特色园所环境

2021-04-01 14:15陈建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京族本土资源校园环境

陈建华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本土资源创建幼儿特色园所环境的策略:利用本土资源的材料、器械等进行幼儿园墙面装饰、创设游戏区域,使幼儿园环境体现本土化、游戏化、生活化等特征,多种形式呈现本地少数民族边、海、少的地域特色,使幼兒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东兴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幼儿园 校园环境 本土资源 京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5-008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创设和利用适宜的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在创设环境方面,贯彻《纲要》对教学环境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东兴地理环境优势,打造本土化校园环境。2019年,笔者负责的防城港市教育科学C类课题“京族民俗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正式开题,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笔者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融入国门边关和京族海洋特色文化,打造具有浓郁边关京族特色文化的园所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巧用乡土资源,使园所环境本土化

园所的整体环境体现了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直观地展示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和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设备、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以及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东兴是一座具有京族特色的沿海、沿边小城,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的聚居地。京族人民世世代代以海为家、耕海为业,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海,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京族古老而纯朴的特色民俗文化。我园在创设园所环境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本地边、海、少(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不管是投放到活动区域的材料、器械,还是墙面装饰,都体现出东兴特有的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基于此,笔者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美化室外环境,将幼儿园整体划分为“京族风情”“国门边关”“生态教育”三个领域。

园所教学楼一号楼及长廊以“京族风景”作为装饰主题。笔者通过手绘京族人民在海边的劳作场景、哈节的热闹场面作为背景墙,利用海螺、葵帽、捕鱼工具等各种本地常见的物品布置环境,将京族海洋文化完美地融入幼儿园环境当中,幼儿每天经过楼道时都能欣赏家乡的风景,初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及传统民俗文化,拓宽对家乡文化的知识面。在浓浓的京族民俗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氛围中,还能激发幼儿主动了解京族海洋文化的兴趣。

二号楼的装饰主题是“国门边关”。大门两边展示了幼儿“走进军营”的活动照片,门口摆放各种利用废旧轮胎等制作的坦克、瞭望台、望远镜;两旁楼梯分别展现“东兴地标建筑”“东兴特色美食”图片介绍,让幼儿从中了解东兴特殊的地理位置,认识到口岸边关对国防、贸易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情感。

三号楼的装饰主题是“生态教育”。东兴是长寿之乡、白鹭之乡,笔者充分利用两个楼梯的墙面空间,以东兴特有的红树林和“红姑娘”(东兴市江平的特产红薯)为切入口,通过图片展示红树林的生长环境及对本地生态的重要作用、“红姑娘”的生长过程以及对本地经济作用等,使幼儿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爱护环境,讲文明、讲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

可见,创设幼儿园环境应充分利用室内外有效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地面、墙面等,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刺激幼儿的感官,为幼儿提供各种接受知识或信息的机会,以促进幼儿无意识学习的能力,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

二、巧用乡土资源,使幼儿园环境游戏化

在幼儿园的三个主题公共区域里,笔者利用本土资源分别投放角色扮演的游戏材料,创设了“出海捕鱼啦”“海边玩沙去”“美味螺吧”“我是小小兵”“水果蔬菜大作战”“涂鸦墙”等几个角色游戏区域。这些角色扮演区域每天都向全园幼儿开放,各班按照一日活动时间表自行组织幼儿来玩耍。幼儿进入游戏区域,或穿上蓑衣扮作渔民,或换上泳衣去“海边”玩沙,或穿上围裙为“客人”炒螺,现场热闹非凡。

(一)“出海捕鱼啦”

在渔业文化的角色扮演区域中,笔者放置一艘手工制作的“大船”,上面有船桨、虾笼、渔网等真实的渔具,并配上具有京族特色的葵帽、蓑衣。在进行角色游戏时,幼儿可以带上葵帽、穿上蓑衣,扮演“小渔民”出海捕鱼。教师和家长收集各种各样与海洋有关的模型,如渔船、轮船、锚、船桨、泳圈、海星、鱼等,并将这些渔具以渔网为载体有序地摆放在一起。“小渔民”出海时,可以自行选择自己需要的道具。这样的角色扮演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展开想象进行游戏,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美味螺吧”

美丽的海螺区域开辟了一个角落作为“美味螺吧”,橱柜上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炒螺”——这一碟碟美味的“炒螺”是空的螺壳,教师从海边或菜市场收集各种常见螺壳,经过挑拣、分类、浸泡、消毒以及十几天暴晒,确保这些螺壳没有细菌和异味,且没有锐利的边角,最后才投放到区域里。“美味螺吧”分为两个区域:厨房和餐厅。笔者在厨房区域里投放一些适合幼儿玩耍的厨具——这些厨具大多是通过家长资源收集的废弃品,在橱柜里摆放围裙、厨巾,还设置有收银台;餐厅区域摆放几张小桌子和小凳子,用漂亮的桌布和花束装饰,桌上放有精心制作的“菜谱”。幼儿在参加这个游戏时,可以穿上围裙扮演店主“卖”炒螺,也可以扮演收银员或服务员,还可以选择扮演“顾客”等。在开展区域游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幼儿善于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融入游戏当中,甚至有些幼儿拓展出了新的角色——“外卖员”,在打包“外卖”时,由于区域里没有适合打包的容器,笔者通过观察及时补充材料,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三)涂鸦墙

喜欢乱涂乱画是幼儿的天性,涂鸦墙是幼儿最喜欢的区域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适当引导,让幼儿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笔者结合幼儿园“边、海、少”的地域特色,在长廊背面设置涂鸦墙,由教师共同完成背景墙的绘制。整个背景以“京族小画家”为主题,融入京族海洋特色,使幼儿在开展涂鸦活动时感受到京族海洋文化的魅力,在现有认知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并用画笔将心中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三、巧用乡土资源,使幼儿园环境生活化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本地的原生态资源,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一是生活中常见的、体现本土特色的材料,如各种螺壳、竹子、芦苇、木头、树枝等,让幼儿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二是幼儿从家中带来的资源,如植物角种植的是幼儿带来的植物,生活区的锅碗瓢盆由家长提供,娃娃家里的玩偶也是幼儿从家里带来。幼儿带来的资源经过教师的巧手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个个好玩的游戏道具,这样通过家园资源共享,解决了幼儿园环创物资紧缺的问题,同时让幼儿在开展区域活动时,产生亲切感、熟悉感;三是从京族人家收集一些京族特色道具,如葵帽、渔网、竹网垫、京族服装等丰富的材料,同样在环境创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幼儿从家中带来的渔网、京服、葵帽等,经过教师和幼儿巧思妙想变成了“京族民俗村”的展示物品,幼儿可以变身为讲解员,为其他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教师以一张手工编织的大网作为“京族民俗村”的背景,并将大网挂在整面墙壁上,上面悬挂着从各班级收集来的有关海洋的幼儿绘画、手工作品和幼儿去海边游玩的照片,幼儿经过这个区域时,更加自然地融入海洋情境当中,积极地了解和热爱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吊饰方面,笔者选择一张细丝编织的渔网,将渔网摊开挂在天花板上,渔网的上方随意投放一些手工制作的鱼、虾、蟹等海洋生物;渔网的下方则悬挂着一些常见的捕鱼工具:拉网、塞网、渔箔、刺网等;在这些捕鱼工具旁边,使用透明的鱼丝挂上一些海洋生物、模拟捕鱼的场景。教师展示各种各样的渔网和捕鱼工具,同时还向幼儿展示各种捕鱼工具的使用方法,将京族哈节的由来和京族三岛的传说,制作成幼儿喜欢的连环画,并使用晒干的稻秆和泡沫白板做成相框,将其按顺序展示墙面上。通过可爱生动的画面展示京族传说,融艺术欣赏与教育功能于一体,让幼儿初步了解和感受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环境创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虽然是一种“隐性课程”,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每天置身其中,对身心发展会产生各种影响。创设具有边关海洋京族特色的幼儿园,一方面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幼儿对自己所生活地区的了解,感受独具特色的“边海少”文化内涵。教师巧妙利用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生活中,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优势,使幼儿园环境生活化,给幼儿以“鲜活”的知识教育,加深幼儿对家乡和祖国的亲切感、自豪感,并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任才茂.试论京族三岛的海洋民俗[J].钦州学院学报,2012(1)

[2]黄安辉.中国京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研究,2010(2)

注:本文系2019年度防城港市C類课题“京族民俗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编号:FJ2019C1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京族本土资源校园环境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依托本土资源 提升科学素养
有效借力本土资源 创设幼儿游戏环境
浅谈利用本土资源,创设幼儿园走廊环境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