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2021-04-01 05:01赵苏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浒传传播日本

赵苏慧

内容摘要:谈到中日文化间的交流,人们总会把目光集中于隋唐这一文化交往盛世,而忽视了明清时期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一个高潮。作为最先被翻译的明清四大小说,《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课题。本文对《水浒传》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进行多视角探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考证考据、文本研究、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以多元视角把握《水浒传》在日传播过程,以及在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水浒传》 日本 传播

中、日所处的东亚地区以中华文明为中心,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由中国经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自西向东不断扩展辐射,其文学、哲学、宗教、绘画、音乐等领域对东亚地区特别是近邻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日本民族在文化吸收与融合中产生了一种长久的汉文化崇拜,对中国产生无限向往。在这种文化崇拜的影响之下,日本在江户时期再次掀起了中日文化交往的高潮。此时中国正值明清,小说这一文学形式发展成熟,随着民间贸易的往来,《水浒传》也飘洋过海来到了日本,随着时代的更迭,通过印刷品、舞台、影视等传播媒介对日本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水浒传》初传日本

1.《水浒传》传入时间

虽然《水浒传》传入日本的具体时间至今已无法认定,但就目前所有的各类藏书古籍及其他材料考据来看,17世纪之初,《水浒传》就已东传日本。

日本战国到江户时代年间的一位僧人天海僧正,他所藏的《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一书,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至日本的水浒书籍。[1]该书现藏于日本日光山轮王寺中,又作《志传评林》,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的刊刻本。不过,这本书的实物1941年才被发现,得以重见天日。根据目录记载,此部书共八卷,其每页1/4的部分画有插绘,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铃木虎雄珍藏了一本110回《水浒传》[2],书的页脚注有日期标文及随笔,其后写了这样一段话:乙未夏六月十九日,日本人山行八右卫门乞望予,《水滸传》及《三国志》二部中文理不审之处,以明详之由。虽萍水之交,芝兰一般意也。故不辞。从中可见,这部书在延宝七年(1679)被一位中国商人携至长崎并赠予了一位叫山行八右卫门的日本人,遂传至日本。

17世纪初期,《水浒传》只能进入将军和大名这类贵族的书库,而乙未年的山行八右卫门即使地位较低却也读得上水浒读物,这也可以看作是随着传播的不断深入,17世纪末期普通日本民众也渐渐能够接触到《水浒传》的佐证之一了。

2.《水浒传》初传途径

在日本的最后一个封建时代,江户时代(1603-1867)初期,德川幕府为获得贸易顺差、充盈国库以及加强专制统治,发布了积极的外贸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此时中国正值明朝,国内政局不稳,社会矛盾严重,加之倭寇及丰臣的侵扰,统治者对日本十分警惕,厉行海禁。然而,两国的民间贸易却始终维系着,每年都有几十艘中国商船驶入长崎、平户等九州诸港。

虽然由于天主教问题和贸易统制问题,德川幕府对外政策逐渐转为闭关锁国,从1633年起不断发布锁国令,但同中国和荷兰仍保持通商。中日贸易在当时居日本外贸首位,汉籍传入日本的数量之多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水浒传》也随此来到日本,不但在幕府被收藏翻刻,也在诸藩得到翻印。[3]

此时的长崎港几乎汇聚了所有从事对日贸易的中国商人,一些从中国内陆迁徙日本的侨民也由长崎上岸,常常滞留于此。值此之际,中日间的语言交流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唐通事”这类专门进行汉语白话翻译的职业人才便顺势而生。最初的“唐通事”们多为身居日本的中国侨民,他们在日本传授“唐话”,为中日间的语言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通事”们的培养方案中,中国明清通俗文学作品阅读便是训练会话的重要手段之一。江户时代著名学者柳泽淇园在其《独寝》一书讲述“唐话”学习之时便提到《水浒传》,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水浒传》某种程度上被当作培养“唐通事”的教科书与知识分子汉语学习教材,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广为传播。

二.和刻本、初译本和注解书的出现

1.和刻本

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在《和刻本汉籍分类目录》中指出,中国典籍传至日本后,有和刻本与翻刻本两种刊刻方式。原样照搬再刻属翻刻本,而再刻时添加训点、假名则为和刻本。[4]在日本,书籍一般被原样刊刻,但白话小说为了更符合广大读者阅读需求,它们的“和刻本”则多了一些附加成分,常在汉字一旁标有读音顺序符号、注音片假名等。《水浒传》传入日本之后,其“和刻本”也应运而生。

享保十三年(1728)与宝历九年(1759),冈岛冠山依据李卓吾评点的百回译本所训译的合刻本《忠义水浒传》初集、二集分别出版发行,通俗易懂、简单易读的《忠义水浒传》,促使《水浒传》迈开了在日广泛普及传播的一大步。

2.初译本

《水浒传》在日本最早的初译本是《通俗忠义水浒传》,其汉文训读体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使日本的平民百姓无论是否掌握汉语,都能体会《水浒传》里中国的风土人情,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但其中刪減不译现象损坏了原文的风格和内涵。

3.注解书

日本最早的《水浒传》注解书来自一位江户时期的私塾教师冈白驹,他的弟子将冈白驹对于《水浒传》白话词汇的解说所作的笔记进行整理,留下了多个版本的《水浒全传译解》。

陶山南涛注解的《忠义水浒传解》在江户时期掀起了较大影响,这本注解辞书的出生与《水浒全传译解》颇为类似,也是由陶山先生的弟子整理听课笔记而成,但它词句的注解更为详细,且经过了陶山南涛本人的校正,有着以片假名标注词语读音这一大特色。

三.《水浒传》与江户文坛

1.江户时期的“水浒热”

18世纪中期,中国明清白话小说走向成熟,在情节构思、主题表现、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形态,一批寻求新的表现现实世界的文学形式,企图从低迷的浮世草子挣脱出来的日本江户作家从中得到了启示。他们将中国明清小说创作的经验与经近100年发展的江户小说艺术相融会,形成了日本古代文学史上最完备的小说样式——“读本”。

江户时期的著名学者柳泽淇园、荻生徂徕、伊藤仁斋[5]等都非常爱读《水浒传》。如柳泽淇园说:“如想学象胥,应将《水浒传》、《西游记》、《通俗三国志》、《列国志》等作为教课书来读。”荻生徂徕曾在其书信中提到:“如研习汉语,《水浒传》应作教材之一。”伊藤仁斋则在其私塾“古义堂”中将《水浒传》作为学习白话的教材进行普及推广。[6]

在传入日本初期,《水浒传》就成为了研习中国白话的必备书籍之一,《水浒传》也由上而下传入民间,普及开来。与此同时,《水浒传》的各类译本及翻案小说如同雨后春笋,不断在民众生活间涌现,进而产生了江户时期的“水浒热”。

2.“水浒热”的产生原因

①《水浒传》本身所具备高超成熟的文学写作艺术以及《水浒传》故事内容中所展现的传奇性、侠义性、可读性是激发日本民众的阅读与了解兴趣,并促使“水浒热”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在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之下,统治阶层的荒淫腐败、严格的身份制度以及接受自儒教的息事宁人的思想,顽固地束缚、压迫着普通庶民。在这种阶级压迫之下,町人之下的普通民众自然地生发出一种愤慨与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水浒传》本身以及在其影响下创作的许多作品的主题都包含了抗拒封建专制强权和统治者压迫的内涵,民众们在高压下产生的叛逆情绪也许可以从《水浒传》中得到一些安慰。

③在江户时代,文化市场的扩大和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也极大促进了“水浒热”的产生与传播。在此期间,基督教传教士向日本传播了印刷机械,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后,他们还洗劫了一些铜版印刷品和印刷工具,这些条件促进了日本的印刷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并且,书肆与出版商面向大众普及性、趣味性读物的阅读偏好,极力投合市场而进行了该类书籍的大量出版与印刷,这一因素也促进了“水浒热”的产生。

3.《水浒传》在日翻案作品

《水浒传》在日本江户时期的传播大体上经过了原书传入、和刻本出现、日译本出现、翻案作品产生这四个阶段。在江户时代之前,中国文学在诗歌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在中国逐渐发展和成熟的小说风格开始逐渐对日本产生更大的影响。《水浒传》传入日本之后,不仅产生了数量诸多的译本,而且也涌现出丰富精彩的各色翻案作品,并对江户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学者中村幸彦提出,北壶游的《湘中八雄传》(明和五年1768)是《水浒传》在翻案创作的开端,其中存在明显借鉴《水浒传》的描写。[7]

建部绫足在《本朝水浒传》(安永二年1773)中,將奈良时期的史实套用在《水浒传》的大致框架之上,描述了各国义士聚集在伊吹山讨伐奸佞、保卫国家的故事。关于这本小说,曲亭马琴评论说:“绫足在宝历与明和之间写下了这么长的草纸故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先驱。”[8]虽然曲亭马琴也指出其一味仿古、人物角色模糊、惩恶扬善观点不明等缺点,但总体上《本朝水浒传》是“翻案”《水浒传》的一次值得肯定的尝试。

曲亭马琴的《倾城水浒传》是一次颠覆性的翻案,《水浒传》中103位男性角色均被翻设为女性,而3位女性则全被置换成了男性,即使在今人看来也十分新奇。但是,《倾城水浒传》在也保留了原作中人物和地名的个别音或词,并融入了日本的特色,形成了如大箱(宋江)、花达(鲁达)、吴竹(吴用)、志津岳(梁山泊)、祝部家(祝家庄)等人和地名,有着别具一格的特色。

四.《水浒传》在日现当代其他传播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水浒传》在日传播进入现当代之后,20世纪印象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水浒传》有了电子传播、网络传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其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提高,影响力进一步深入。

1.戏剧

戏剧作为一种娱乐性、普及性较强的大众娱乐形式,更易被广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一般民众所接受,即使读不懂文字,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的表演了解《水浒传》,更加直观地感受作品内涵。

日本音乐剧《水浒传》根据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由日本传统戏曲形式与中国京剧《野猪林》的艺术手法相融合改编而成。1960年,该剧在东京新桥剧院上演了36次,观众达五万四千人次,在京都、神户、名古屋、大坂和其他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巡回演出。在听众的热烈赞誉和杂志和报纸的评价下,《水浒传》在普通日本人中的影响大大增加了。[9]

2.影视

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影视市场相继出现了由中国大陆制作传入或是由日本人改编、演绎的一批以《水浒传》为题材的电视剧、音像制品。影视作为一种更为现代的表达方式,吸引了《水浒传》的一批新受众,由中国生产并引入日本的此类产品经常使用日语字幕和中文发音,从而促进了《水浒传》的传播,又增加了汉语在日本的影响力。

3.网络

随着网络普及和传媒技术的高速发展,《水浒传》的当代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在各类小说阅读网站中,随时可以查阅《水浒传》等古典小说,甚至阅览其多个语言版本、衍生类读物等。此外,各个以《水浒传》为主题发表的论坛贴子、博客与长短视频平台,也随处可见留言讨论。在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搜索“水浒传”,即可见各类研究介绍《水浒传》的中、日文链接,从中直接浏览到中国研究《水浒传》的现状。

4.游戏

20世纪末,随着电子游戏工业的诞生与《水浒传》在日本传播与影响逐渐深入,一些游戏制造商以《水浒传》为题材制作了如《水浒传·天命之誓言》、《幻想水浒传系列》、《水浒演武》等版本的游戏,自发行以来一直深受广大青年游戏爱好者特别是70年代后半期至八十年代出生游戏用户的欢迎。凭借当今网络游戏交互性、模拟性、普适性的优势,《水浒传》将更加深入到日本大众的生活之中。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中日文化的相互激荡,为《水浒传》在日本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现代与传统,被动和主动传播方法的融合,使《水浒传》在日本大放异彩。并非每个日本人都读过《水浒传》,但大多数日本人都熟悉并能够谈论《水浒传》中的某些事例。从江户时代的和刻本、日译本、翻案作品到当今的歌剧、网站、游戏、电视、漫画等,《水浒传》在日本的多元化传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对《水浒传》的喜爱,也反映出《水浒传》作为经典著作深远的文学生命力。

注 释

[1]高岛俊男《水滸伝と日本人ー江戸から昭和まで》,大修馆书店,1991年版,第21页。

[2]现藏于京都大学。

[3]如日本学者林春斋将中国失散在日本的16种百余卷汉语书籍汇编成《佚存丛书》出版,使之再现。

[4]王小平《中国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4页。

[5]荻生徂徕: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古义学派(又称堀川学派)的创立者。

[6]刘青梅《试论日本江户时期的“水浒翻案”小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06-01。

[7]二战后,中村幸彦最先提出这一改正说。据高岛俊男考证,山崎麓早在昭和四年(1929)出版的《日本小说目录年表》中对《湘中八雄传》进行“《水浒传》之翻案”的小字注释,不过未引起重视。

[8]曲亭馬琴著,木村三四吾編『近世物の本江戸前作者部類』,東京八木書店,1998年。

[9]《日本前进座在东京演出〈水浒传〉》,《戏剧报》,1960年版。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水浒传传播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黄金时代》日本版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