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八髎在妇产科中的应用进展

2021-04-02 02:24王嫄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妇科天津30010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年14期
关键词:胞宫宫腔电针

王嫄 天津市南开区中医医院妇科 (天津 300102)

内容提要:电针是基于传统中医发展而来的新型治疗技术,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上感应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近年来,随着电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妇产科领域也得到了开展。电针采用振荡发生器,输出与人体生物电接近的低频脉冲电流,不仅可以做电针,还能够通过板状或点状电极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穴位,继而发挥出强效且持久的刺激作用,具有疗效佳、可重复、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八髎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与督、肾关系密切,位于腰骶部。督脉与冲脉、任脉同属于胞中,一源三歧,肾主藏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电针八髎穴是中医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穴位。本文通过分析电针八髎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旨在完善妇产科治疗方案,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电针是一种通过在针灸的针上连接断续或连续的微量电流波,用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疗效佳、可重复、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近年来,随着电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在妇产科领域也得到了开展[1]。八髎穴属于太阳膀胱经腧穴,与督、肾关系密切,位于腰骶部。督脉与冲脉、任脉同属于胞中,一源三歧,肾主藏精,肾与膀胱互为表里,是治疗妇产科疾病要穴[2]。目前,电针八髎穴已成为中医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常用穴位。本文通过分析电针八髎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旨在完善妇产科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分析电针八髎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旨在完善妇产科治疗方案,现综述如下。

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1)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是产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大笑、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情况下无法约束小便而出现的尿液渗漏现象,若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进一步诱发持续性膀胱功能失调,给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3]。传统中医认为,产后尿失禁主要与产后气血耗损,又加肾、脾、肺三脏亏损,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脾虚则固摄失职,肺虚不能通水道,致使遗尿无时[4]。中医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在于温壮肾气、补肺健脾、益气养血,而电针对于本病主要以“前后配穴法”为基本原则,代表穴为后部八髎穴,以及前部关元、中极与气海。电针八髎穴可以清利下焦,通调水道,疏通气机,调节气血,同时调节膀胱司开合与肾功能。此外,电针通过电流刺激骶神经支配区的组织器官与皮肤,传入神经传至骶2~4脊髓节段,经转换后,信号冲动经传出神经至骶2~4神经支配横纹肌形成反应,可以有效调节尿道外括约肌功能,控制排尿反射。学者赵冬娣等[5]对25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了电针八髎穴与关元、中极与气海治疗,结果显示该组盆底肌力较治疗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病情严重度较常规盆底康复训练组更为理想,进一步保障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围绝经期女性雌孕激素明显降低,膀胱三角区与尿道黏膜的静脉丛变细,导致阴道与膀胱上皮组织血供减少,张力减退,继而影响了下尿路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盆底肌肉萎缩、尿道闭合障碍、尿道上皮萎缩、膀胱肌松弛等问题,最终造成尿失禁。八髎位于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此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盆底肌与括约肌受髓骶段骶神经支配。电针脉冲电场电刺激与阴极直流电可以有效减少缩血管物质促进损伤后的修复,改善血液循环,刺激骶神经,继而调节骶神经丛,改善盆底肌与括约肌功能,与骶神经电刺激手术方式相近,更利于患者接受。同时,电针阴极直流负电位能够促使细胞分化与再分化,强化神经末梢释放生物活性因子,加快康复速度。王芹等[6]对于35例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应用了电针八髎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总有效率94.29%高于口服中成药组的77.14%。

2.原发性痛经

痛经表现为行经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伴有腰酸,甚至恶心呕吐、手足阙冷、冷汁淋漓等问题。中医认为痛经属于“经行腹痛”的范畴,病位在于胞宫,行经前后血海满溢,胞宫气血由盛到虚,受致病因素的影响易使胞宫经血受阻,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电针可按传统针灸理论,循经选穴,辨证施治,也可用阿是穴进行电刺激,并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有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及肌肉神经运动点。电针的电刺激作用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发挥出强效的解痉镇痛作用,且适当的电刺激通过体表神经感受器,对于脑皮层具有保护性的抑制功效,继而达到镇静安神目的,利于缓解患者的痛经症状。八髎穴与脾、肝、肾与督脉关系密切,具有理气调经、强腰壮肾、调补冲任的功效。电针治疗痛经具有独到的优势,而使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可以刺激骶后神经,促使内源性阿片肽受体分泌,改善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对于疼痛的阈值。李著艳等[7]对3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应用了电针八髎穴联合腹部按摩治疗,结果显示本组总有效率高达90.63%,显著高于常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其认为此方案不仅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方便、易于掌握等优势。

3.慢性盆腔炎

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月经病、带下病、腹痛、癥瘕”等范畴,其病机与痰、瘀、虚、寒、热,经络瘀阻,气血亏虚有关,治疗时应用运用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方法。八髎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要穴,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以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电针八髎可以将针刺信号传入,与支配盆腔脏器的传出神经相似,继而对盆底病变产生快速、有效、整体的调整效果。同时,电针在针刺腧穴的基础上联合脉冲电的治疗作用,电与针两种刺激相结合,不仅保障了治疗效果,且电针代替了手法运针,节省了人力资源。徐晓莉[8]对3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了电针深刺八髎治疗,结果显示该组总有效率高达93.8%,其认为电针八髎对于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时应注意调整八髎穴定位与针刺深度,以便发挥出强效的骶神经刺激作用。

4.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

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常见症状,约占所有患者的70%~80%[9]。中医学中将子宫内膜异位规划于“癥瘕”“不孕”“月经失调”的范畴,此类患者经血不循常道,逆流在胞宫之外,蕴结于胞脉促使瘀血形成,瘀血淤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使用电针治疗时,低频脉冲电流通过毫针对腧穴进行刺激,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加强镇痛、止痛,改善肌张力与促进气血循环等作用。同时,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的脉冲作用可以通过经别或足太阳膀胱经络等传递至体内深处,甚至到达骶神经走行区域。此外,电针治疗可以协调盆底肌肉节律性,对于盆腔疾病发挥出快速、整体的调整作用。黄尉等[10]对47例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患者应用了电针八髎穴治疗,并与普通针刺对比,结果显示电针八髎穴组总有效率95.7%高于常规针刺组的83.3%,且患者痛经症状与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5.产后宫腔残留

产后宫腔残留是指产妇分娩后胎膜、胎盘等组织残留在宫腔中,子宫收缩不佳所致的产后盆腔感染与阴道出血等问题[11]。目前,西医清宫术是治疗宫腔残留的主要方法,但其损伤了子宫内膜,特别是妊娠组织粘连于宫壁时,清宫剥离操作十分困难,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贫血、宫腔感染及月经不调等并发症[12]。电针可以输出各种脉冲波形,继而产生多种治疗作用。脉冲电刺激能够调节机体的神经体液系统功能,增加白细胞释放,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毛细血管对于出血与渗出物的吸收,提高组织修复功能,加快产后宫腔残留物的消除。同时,电针八髎穴中髎、次髎、下髎深部的第2~4骶神经分支组成盆丛,可以直接刺激深层与浅部神经纤维,调节子宫功能,且联合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可达化瘀止血,益气固冲的功效。高明远等[13]对1例产后宫腔残留患者应用了深刺八髎穴治疗,结果显示本例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宫内回声明显改善,且无其他不适,随访1个月,病情未复发。目前,关于电针八髎穴在宫腔残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尚未明确定论,仍有待大样本的随机双盲研究。

6.小结

电针是一种新型的中医治疗技术,其种类繁多,只要可以控制输出电流、电压至所需强度的器械,均可用作电针器。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半导体电针机,即使用半导体元件制作而成的电针仪器,直流与交流电两用,不受电源限制,具有安全、省电、携带方便、体积小、无噪音、耐震、性能稳定、易调节、刺激量大等特点[14]。八髎穴属于太阳膀胱经腧穴,主治生殖与泌尿系统疾病。同时,八髎穴邻近胞宫,与胞宫紧密相,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宫,并与盆腔内器官相连,所以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穴位。本文通过分析电针八髎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发现电针八髎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痛经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调补冲任、强腰壮肾、行血散瘀、调经理气等功效,为妇科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

猜你喜欢
胞宫宫腔电针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胞宫胞脉胞络理论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探析
中重度宫腔粘连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临床分析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从肾论治人流术后月经过少的探讨❋
超声结合宫腔造影在诊断宫腔粘连中的应用探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