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2021-04-02 21:37陈能泳
艺术评鉴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罗马古希腊

陈能泳

摘要:古希腊罗马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对其的分析既有利于梳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艺术创作以新的启示。本文对古希腊罗马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其形成了欧洲最根本的文明认同,奠定了欧洲艺术的发展倾向,孕育了不断被瞻仰回顾的艺术遗产。

关键词:古希腊  古罗马  古典艺术  历史影响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4-0172-03

杜尚说:“艺术作品的伟大程度取决于它被谈论的次数”,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个艺术作品被频繁谈起,恰恰说明了它的伟大,古希腊罗马艺术就是这样一个时常被谈起的艺术。古希腊与罗马有着不同的经济体制、宗教观点和文化信仰,例如希腊起源于海洋文明,有着“人神同性”的神话体系和追求理性的文化观念,而罗马则扎根于农业文明,有着神权与王权相统一的信仰系统,文化上强调实用主义。但是尽管存在着诸多不同,罗马文明对于希腊文明的继承与延续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雕刻技巧、建筑样式、神话系统和哲学观念,二者之间都有紧密的延承关系。

爱伦坡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雄伟属于罗马”很生动地对二者做出了区分,但是又将二者相提并论的联系起来看待。古希腊与罗马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高峰,他们水乳交融的联系在一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形成了欧洲最根本的文明认同,奠定了欧洲艺术的发展倾向,孕育了不断被瞻仰回顾的文化遗产。

一、形成了欧洲最根本的文明认同

欧洲对于古希腊的推崇与认可一直以来都是不争的事实,温克尔曼歌颂古希腊艺术具有“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的美好品质;黑格尔将古典时代的艺术视作“理念”與“物质”的最和谐形态;马克思将希腊文明比作“人类最美好的孩童时代”,大加赞颂希腊艺术的美好单纯。同时,对于罗马文化的推崇和认可同样不可忽视:奥托美术率先展开复兴雄伟罗马的尝试;紧接着是加罗林文艺复兴的小高潮,随后又是盛极一时的罗马式建筑;甚至发展至18世纪以大卫为首的新古典主义作品中仍能看到以罗马式元素的应用为高贵等等。

凡此种种认可与推崇古希腊罗马艺术的现象不胜枚举,他们都体现出欧洲人对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深刻认同。那么是什么使这一认同得以形成呢?回顾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展历程,从爱琴海走出的希腊人,生长于自由、舒适、和风细雨的海陆之间,明媚和谐的阳光、风平浪静的海水奠定了他们乐观的精神,也形成了他们对于人之为人的自信,从而孕育出了“人神同性”的神话系统。这一神话体系反映出的是与其他民主截然不同的宗教倾向:人并不屈服于宗教,人饱含着自信,相信神不过是完满的人。这种人对于人本身的认同,事实上已经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蓬勃发展埋下了种子。其次,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形成了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城邦民主制下希腊人的自信、自觉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们开始思考人的本质问题:朴素唯物主义、智者学派、犬儒学派等等哲学思想林立,最终孕育了古希腊三哲。哲学体现了希腊人对于生命本身的好奇与对于理性的追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孕育出了一系列思想观念,最终深深沉淀为欧洲人对理性的推崇。所以,古希腊一定意义上孕育出了欧洲精神观念中最重要的人本主义和理性精神,正是在此基础上西方才催生出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等等。这两个思想基调形成了欧洲人的第一重集体认同。

第二重认同来自于罗马。在这一强大、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的罗马公民的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油然而生:秩序井然的罗马法、雄伟的斗兽场、宏大的凯旋门、神圣的万神殿无不昭示着这个国家的伟大,因此已经孕育起来的民族认同感逐渐加强,罗马人民为自己作为罗马人民而感到由衷自豪。这也是为什么罗马帝国倾覆之后,在战乱百年之后,加罗林皇帝仍然要建立起神圣罗马帝国的原因:即使是蛮族,但是生长于罗马的故土,这份往昔的荣耀依旧存在。如果说希腊孕育了个体对于个体自身、对于理性、对于人本身的认同的话,罗马无疑建立起了一份“欧洲人之所以成为欧洲人”的集体认同感。

所以无论从个体价值层面,还是从集体认同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开创性的、奠基性的,所以古希腊才被称为“文明的源头”,欧洲民众也认同自己为“希腊罗马人的子孙”。

二、奠定了西方的艺术发展倾向

东西方的艺术发展有着许多不同,但公认最根本的差异在东方艺术倾向于写意,西方艺术倾向于写实,这样的概括虽然有简单化的倾向,但是却是确实存在的事实。在东方,画祖顾恺之“以形写神”一说便已经定义了“神”在“形”之上的基调,尽管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仍然孕育出兵马俑、易县罗汉这样的写实艺术,但是苏轼:“画若以形论,如与儿童邻”的论断无疑响彻其后的艺术家之耳,文人画在宋代兴起之后,中国艺术逐渐在写意之路上渐行渐远,直到近代徐悲鸿等救亡图存的爱国志士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之后,才开始重新思考写意与写实之间的平衡。

西方艺术的发展倾向大致与中国相反。柏拉图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高峰,他将万物的本源归之于“理念”,一切外在“形式”都是飘渺的,唯有“理念”不变,理念永恒。在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柏拉图的“床论”深入人心,木匠依据床的“理念”造床,画家再依据木匠创造的“形式”作画,尽管这一论断很容易将艺术推到“模仿之模仿”“飘渺之飘渺”的境地,但是他无疑奠定了艺术模仿现实的写实基调。

在艺术写实的共同认识形成之后,罗马人将写实发展得更进一步。罗马雕刻最重写实,甚至为了雕刻的真实性不惜“人脸作模”。因此,罗马雕刻形成了以鲜明的个性著称的艺术特色。在重写实的氛围影响下的罗马殖民地——法尤姆,孕育出了极富写实色彩的法尤姆肖像,难以想象写实的罗马人竟然影响了崇尚贡布里希所谓的“表现其所知”的埃及人,陈丹青对此感慨道:“其目光灼灼酷似真人,堪称古代艺术的写实高峰”。

在希腊罗马奠定了写实这一艺术倾向之后,达芬奇的“模仿自然”说、卡拉瓦乔的自然主义、康斯坦布尔对“纯真之言”的渴望、巴比松对户外真实观感的真诚追求、库尔贝的现实主义、印象派以科学法则对瞬间光影对严苛记录等等,都无疑是对写实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希腊时期的哲学,例如斯多葛学派对于“数”的推崇,柏拉图对于理念的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都为艺术埋下了另一颗种子,即理想化的艺术表现。

这一倾向在古希腊雕刻的理想化表现和浪漫主义精神中已经能窥见一角,但奈何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太强,理想化、美化的表现倾向一直受制于写实之下,例如17世纪法国巴洛克与荷兰画派的现实主义、18世纪洛可可艺术与新古典主义艺术、19世纪学院派与浪漫主义的斗争等等,尽管艺术发展一直存在着再现性与表现性孰重孰轻的争论,但是其本质上都是再现的。直到后印象派兴起之后,艺术的表现性才“向死而生”般的逐渐被重视,得到有意识地发展,分色主义的色点分割、后印象主义的夸张变形与侧重形式感、马蒂斯野兽主义对色彩的夸张、立体主义对空间形体的破碎、青骑士康定斯基的绝对抽象、抽象表现主义的泼洒与大色块等等,艺术在印象派之后逐渐走向对纯粹观念的探索。

所以,艺术发展的这一表现性、观念性的倾向,本质上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丹托和黑格尔都认为艺术的发展会不断走向纯粹观念而走向哲学,艺术也伴随着自身的哲学化而走向灭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现代艺术的观念性日益增强,但艺术本身并未哲学化,艺术不过是完成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之后的往复,艺术在以艺术的方式思考世界和人的关系,思考人作为人的生命意义,这种思考与古希腊罗马的先哲是一脉相承的,是艺术经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后换来的回归。

三、孕育了后世不断瞻仰回顾的艺术遗产

正如前文所说,古希腊与罗马对于后世艺术的发展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它奠定了后世艺术发展的基础,影响了后世艺术发展的倾向。但是古希腊罗马艺术所取得的成就绝不仅在于此。“源”之所以为“源”,便在于其犹如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存在着许多遗产可以被重新挖掘,并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中世纪加罗林王朝的文艺复兴不仅说明蛮族人被古罗马文明所同化,达到了对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自觉认同,同时也说明了古罗马的国家架构、意识形态在中世纪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加罗林视自己为罗马帝国的复兴者,并受教皇的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正是在承认了其神圣罗马帝国合法性的基础之上,阿琛王宫得以修建、古典文献得以修整、写实手抄本绘画开始重新绘制。诸如此类的加罗林文艺复兴的种种举动都在其合法性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推行,很大程度上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民对于罗马认同的基础才决定了其合法性,罗马时代的富强统一为加罗林在乱世中保障一方和平提供了力量和支持。

加罗林的小文艺复兴只是希腊罗马文明被不断挖掘与复兴的一个序曲。在宗教的长期压制下,文艺复兴人开展了一场对于古希腊罗马遗产的大挖掘。在这次伟大的遗产挖掘中,古希腊人推崇的理性精神与人文思想得以重焕生机。就理性精神而言,其在中世纪漫长的一千年里长期受到压制,尽管中世纪的神学家一直在企图运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之后都以失败告终,经院哲学逐渐变成一场逻辑的游戏而失去生命力,人们对这样的逻辑探索感到失望,开始放弃理性推论,尝试以新的方法证明那永恒并且绝对存在的神。文艺复兴早期,经济逐渐复兴,战事逐渐平定,人们又对生活燃起了希望,在考古发掘与拜占庭学者带回的古典文献中,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推论与对数理的推崇引起意大利学者极大的兴趣。相传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室门口甚至贴着:“不懂几何学者禁止入内”,尽管该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对于理性的推崇在这一时期却是不争的事实。另一个历史遗产的挖掘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人不再只属于神,人还属于人本身。无论是但丁在《神曲》中对灵薄狱独立思考否定者的歌颂,还是达芬奇在《蒙娜丽莎》描绘出的人性的微笑,都是这一时期神性与人性对决中人性获胜的产物。

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逐渐兴起,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又一次成为后世挖掘的宝藏,人们以理性武装自己,以科学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作为斗争的目的,在几经波折之后欧洲的民主制度逐渐确立。近代欧洲的民主,究根追底依然可回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古罗马早期共和国式的政治结构都为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蓝图和手段,既指引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同时又提供了实现民主的方法。1566年的尼德兰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等等,都是资产阶级追求民主的先行尝试,虽然二者都与宗教改革有着密切联系,但是其实现所具备的可行性却是由古希腊罗马所给出的。这一点在18世纪的法国表现的更加明显,受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影响产生的新古典主义,其对于古典元素、古典题材、古典手法的强调无以复加,而其之所以采取如此行动,究其原因便是强调以古希腊罗马时期便拥有的民主来反对落后腐朽的封建势力。19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将古典与民主挂钩的倾向更加明显,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代表,其甚至将《美第奇的维纳斯》由意大利带回了法国……

所以,无论是加罗林从古罗马的遗产中对中央集权的正统性的挖掘,又或者文艺复兴从古希腊罗马的遗产中对理性和个体价值的挖掘,还或者17、18、19世纪资产阶级对于民主精神的挖掘等等,古希腊罗马的底蕴之深厚,至今仍有待解读和挖掘,是后世可以不断瞻仰回顾的艺术遗产。

四、结语

总之,古希腊罗马之于西方的价值,恰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于东方的价值,他们同处于世界历史中的轴心时代,都是人类光荣而伟大的起点。

毕加索曾言:“艺术如同鸟儿的歌唱”,艺术进入现代化之后日益关注起对生活本真、对人性本真的思考。尽管现代艺术最初以反叛者的角色出现,极大背离了以古希腊罗马为范本的古典传统,但是现代艺术所透露出的对人个性的关怀、对于理性的思考,却与古希腊罗马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现代艺术反叛、背离传统的最初探索之后,再回归与挖掘古典艺术的内涵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

爱伦坡“光荣属于希腊,雄伟属于罗马”的诗句,是后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赞美,但是希腊和罗马的遗产之丰富,又绝不仅仅是“光荣”和“雄伟”所能概括的,其依然是个宝藏,有待挖掘,其依然是个源泉,有助力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中賢.论尼采的古希腊情结[J].学术交流,2006(05):10-14.

[2]王焕生.古希腊艺术的人本精神[J].美术,2004(09):118-127.

[3]董中锋.西方美学中的希腊艺术精神[J].外国文学研究,1999(03):74-76.

[4]王海燕.古希腊艺术魅力探源[J].东北师大学报,1999(04):75-78.

猜你喜欢
古罗马古希腊
打开历史,探索奥秘
快乐在哪里?
古希腊之旅
快乐在哪里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第九回 古罗马人钟爱写实的浪漫
古罗马艺术从何而来?
竞技场的数学之谜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榨橄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