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

2021-04-03 05:59帅静华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帅静华

眉山中法农业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 四川 眉山 62001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数量不断上升,对资源的消耗日渐增加,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要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共生,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当将生态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1.生态城市规划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和地区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课题,对城市生态所涉及的各项要素进行协调规划,达成节约资源、优化环境、建立良性循环的低碳城市的目标。

2.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应该突出生态规划的综合系统性,能源、资源、空间、环境等多方面集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技术解决方案;二是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刚性与弹性并重,强调本土化、因地制宜,探索面向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思路;三是先进性原则,运用先进技术方法,研究空间分析及环境模拟等方法对绿色生态理念具体落实的生态城市规划技术;四是兼容性原则,分析现行的规划方法、法律法规与生态规划工作环节的相互关系,对在现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如何应用低碳生态技术进行系统探索和研究;五是问题导向原则,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3.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要点

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确保城市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城市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差异,规划工作要能够建立在符合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内部生态循环体系,保障城市干净整洁、居民生活健康舒适。与此同时,在向生态城市转变的过程当中,既能确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充分保护和利用生态本底,最大限度的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有效结合。

二、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思路

1.高效集约的用地布局

土地是不可生的资源,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区的扩张应当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的控制,保证土地的集约化使用,科学高效的布局各项公共基础设施,提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和方针,并在不破坏郊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在规划中,应划定并严控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要求,使土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在规划中推行密度分区划定,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对城市不同片区进行差异化的开发强度管理。同时,应考虑职住平衡、功能混合,并对已建设城区进行有机更新和渐进改造。

2.自然宜人的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是生态景观的重要载体。在规划初期,应开展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生态用地的规划底图,以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作为基础,以绿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为载体,完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应具有全局观,尽可能遵循均质化布局的原则。以尊重自然本底,修复生态环境为前提,保护并利用河道、湿地、林地等生态景观要素,融合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加强城市绿地、绿廊的体系化构建,优化完善城市的生态空间结构。

3.绿色出行的交通方式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长,交通拥堵的问题不断加剧,汽车尾气的空气污染也为城市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依据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道路和交通布局实行差异化规划,是构建绿色交通规划的必要方法。同时,发展多元化的交通方式,鼓励居民以公交出行为主,同时营造安全良好的步行与非机动车出行通道,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达成绿色出行、公交优先的目标,应对城市交通方式结构有科学合理的预测,将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纳入总体考虑。

4.环保低碳的建设生产

在各行业领域,新能源和环保材料的研发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应该提倡城市建设开发、居民生产生活的低碳化发展,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形态。为更好的达到环保低碳的宏观目标,对污染管理达成从总量控制向质量改善转变,应开展环境污染防治专项研究,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提出防治规划。同时,从能源供应层面,应对常规能源进行合理规划控制,对可再生能源进行规划推广,并提出城市减碳计划。

三、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实施策略

生态城市规划的实施策略涵盖规划管理、建设实施和优化发展等多个层次,从评价体系、道路交通系统、环保基础设施、城市绿化景观、绿色建筑新技术、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研究。

1.建立生态城市规划生态评价体系

生态城市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管理、监督生态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的重要路径。生态评价体系的核心要点应包含规划的完整性、一致性、可行性、准确性、地方性、创新型评价。规划成果的完整性是基本要求;规划逻辑的一致性是规划理念的重要体现和成果质量的核心要求;规划成果的可行性是对于规划目的、客观条件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科学合理的编制水平的必要要求,规划中所研究、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应该具备准确性,从而保证规划成果的准确性。地方性评价是对生态城市规划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提倡生态文明、彰显地方特色、避免城市发展千篇一律的评价要点;在满足了规划的普遍要求后,检验规划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和鼓励。

2.加强道路交通系统建设

从生态城市的视角出发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交通系统的运用效率。按照划定的交通分区,根据路网密度、公交承载力,对城市不同片区实现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步行通道的系统建设。应加强对新能源车、公交和地铁的推广和运用,逐步减少城市人群对燃油机动车的依赖,保障出行便利,既减缓城市交通的压力,又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对保护城市大气环境具有良好发展作用。从道路规划方向着手进行,加强主线、支线路的施工设计,严格控制路面宽度,及时缓解交通拥堵。通过完善城市交通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结合交通和道路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

3.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环保基础设施可以广义的包含城市可再生能源系统、城市供排水设施和城市环卫设施系统。在专项规划的指引下,鼓励发展建设水电、风电、太阳能、地源热泵、垃圾发电、低温能等可再生供电供热设施,但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分析,不可夸大冒进;城市供排水系统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策略,将非传统水源、再生水系统纳入建设;环卫设施系统须将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纳入建设,同时严控废弃物处理。

4.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规划最直接的实践手段。在城市景观设计和绿化建设过程中,应考虑覆层结构,提高绿量。不能过分追求统一,只种植单一植被。要大力丰富绿色植被类型,建立草、灌木、乔木等多层次立体绿化带,实现城市绿化的多维综合建设。应建立本土化的植物库,因地制宜的选择景观植物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绿地,结合植物季节性的考虑,提出不同的植物配比,实现全年固碳功能。应加强植物养护和管理,减少人工干扰,增加绿地环境系统的稳定性。此外,鼓励屋顶绿化和墙体绿化,同样可以提高城市整体绿化规模。

5.加强绿色建筑新技术应用

城市建设以建筑为主要载体,绿色建筑技术的开发推广是生态城市不可忽视的一环。绿色建筑技术包含环境、能源、材料等维度,涉及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提升等方面。绿色建筑技术可以包含以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墙体隔热等经济型技术、生态设施、机电设备为主的普适型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新型建材、智能化系统为主的前沿性技术。在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中,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考虑到建设的实际需要,也能保障后期的运营管理。

6.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生态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形成规划相关部门间的良性协作。然后在环境保护法、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建立目标和权责管理制度,形成具有操作性的制度与办法,同时明确生态城市的开发建设分期计划。另外,需要建立规划监督评估系统,除了信息检测中心的建立,更需要公众参与监督,长期对生态城市实践中的各项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更以此潜移默化的提升市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结束语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态将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不仅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且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强大的动力。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思路和实施策略,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优化和完善了生态城市规划体系的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