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诊断脑膜炎的研究进展

2021-04-04 04:25高满雷静
医疗装备 2021年13期
关键词:真菌性脑膜脑膜炎

高满,雷静

天津市环湖医院 1 CT 室,2 MR 室 (天津 300060)

依据病原体不同,临床上将脑膜炎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4种常见类型,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为病毒性脑膜炎,其次为细菌性脑膜炎,且随着结核病的高发,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所升高,而真菌性脑膜炎较少见,常在免疫力低下、条件致病菌的情况下获得性发病。脑膜炎患者不同的病灶分型有着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利用CT 进行诊断不仅能够明确病灶分型,而且能够为定性诊断病灶所处位置及病灶受累范围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是当前诊断脑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1-2]。基于此,本文就CT 诊断脑膜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同行业学者提供借鉴。

1 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脑膜炎患者会出现软脑膜、蛛网膜及脑脊液的炎性细胞浸润,通常与远处病灶的血行播散有关。尽管引起病毒性脑膜炎的特异性病毒种类多样,但其有着相似的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头晕头痛、癫、偏瘫等症状,严重时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且语言、动作、行为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多无异常或稍微偏高,其中腰穿脑脊液可正常呈无色透明或压力轻微升高,糖、氯化物指标无异常。细菌性脑膜炎可发生于任意年龄段,患者除了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外,还存在感染灶,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很高,中性粒细胞占绝大部分,往往伴随其他脏器炎症反应,脑脊液变化为外观混浊,压力增高,蛋白升高,糖低或脑脊液与外周血糖比值下降,必须多次实施腰穿脑脊液。结核性脑膜炎病情进展慢,复发率高,且中、青年发病率高,患者早期表现为结核中毒病症,严重时会出现头痛、呕吐或癫发作,也可伴有精神症状及意识改变,该病早期确诊难度较大,误诊、漏诊率高,易延误治疗,实验室检查患者周围血象基本正常或轻微升高,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稍呈混浊或有毛玻璃样变化,久置后表面产生薄膜,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指标水平降低[3]。真菌性脑膜炎以头痛、呕吐、发热为首发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可有失语、偏瘫、抽搐等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因为其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类似,所以疾病早期易出现误诊,实验室检查患者周围血象正常或轻微升高,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明显,但细胞数和蛋白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差别不大。总之,临床仅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不同病灶分型诊断的漏诊、误诊率较高,在上述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来提升脑膜炎诊断的准确性十分必要。

2 CT 诊断脑膜炎的影像学表现

头颅CT 扫描可以显示皮质脑膜、基底池、颅底脑膜的强化情况,帮助医师鉴别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2.1 病毒性脑膜炎

王常雨等[4]的研究指出,CT 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的辅助方法,不仅可直接观察病灶部位,还可显示病灶数量、大小及病变严重程度,同时可判定病变是否累及周围组织,为病毒性脑膜炎诊治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赵云开等[5]将CT 用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中,平扫发现脑室旁脑白质内、脑皮层内有密度灶,呈多灶性,常不对称,边界不清晰,进行强化扫描后多数病灶无强化,仅有少数病灶可出现脑回样强化及脑膜样强化。沈国炜等[6]采用头颅能谱CT 诊断病毒性脑膜炎,发现病灶的影像学特征主要为脑池改变、侧脑室轻度扩大,脑实质有片状低密度影及点片状低密度影,少数病灶区域出现高密度特征,且大部分患者的病灶与正常脑实质有模糊的界限。多层螺旋CT 检查常规的病毒性脑膜炎除上述表现外,基本上未发现特殊的影像学特征,而在进行单疱性脑炎、脑膜炎的诊断中,可发现脑额叶、颞叶、放射冠、胼胝体内散在点状、片状低密度灶,甚至有点片状出血信号等影像学表现[7-8]。在诊断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 具备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无创伤等优点,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颅脑各横断面的组织结构,便于呈现病变形态与解剖结构,应用价值较高。

2.2 细菌性脑膜炎

张志明等[9]的研究对细菌性脑膜炎行颅脑CT 增强扫描,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软脑膜、蛛网膜下腔强化,伴随或不伴随室管膜强化、硬脑膜蛛网膜强化、脑脓肿强化,且颅脑CT 平扫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存在扩大或移位,脑室周围存在低密度灶,也可出现硬膜下积液。张惠琴等[10]的研究利用CT 扫描细菌性脑膜炎病侧颞枕叶和(或)小脑半球发现脑水肿,且占位效应明显。综合以上研究认为,在诊断细菌性脑膜炎时,利用CT 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更加清楚地呈现增厚的脑膜异常强化范围,诊断价值较高。

2.3 结核性脑膜炎

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浆液性渗出的病理改变,故实施头颅CT 平扫时症状表现不明显,基本呈阴性,而随着病情的进展,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出现以基底核为主的渗出性表现。有研究报道,结核性脑膜炎行CT 扫描可见基底池、侧裂池、环池片状或结节状异常信号;脑实质型患者额叶、颈叶、脑干内存在单发、多发结核瘤;粟粒型患者脑实质存在散在性、斑点状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出现脑凸面、沟裂、脑实质内弥漫性粟粒状且均匀的强化灶[11-12]。总之,利用CT 进行检查能够较好地呈现结核性脑膜炎的异常改变,且相较于CT 平扫,增强CT 表现更有特征性,可更早地诊断出病变。对于临床上怀疑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特别是粟粒性肺结核伴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及早实施头颅CT 增强扫描,以便发现病灶;此外,对于CT 平扫检查无明显病变或处于病变轻微或病变早期但无法完全排除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应及时实施增强CT 扫描[13]。

2.4 真菌性脑膜炎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真菌性脑膜炎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基底核、丘脑、中脑、脑干或小脑等位置会产生多个肥皂泡样的胶状假囊,通过CT 进行检查可发现深穿支分布区域的两侧大脑半球深部壳核、白质、内囊或中脑被盖等处对称分布,有斑点状边缘模糊的非强化略低密度影,并伴有脑室扩大脑积水现象,也可呈现多发性低密度灶、脑萎缩等改变。在采用CT 检查真菌性脑膜炎时,将平扫与增强扫描进行结合可有效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并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区分。

3 CT 诊断技术的发展

随着CT 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已不仅仅关注CT 诊断的有效性,还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CT扫描过程中放射剂及碘对比剂的使用对人体的影响[14]。根据尽可能的低剂量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发展而来的低管电压技术、Flash 技术、Care kV技术、ATCM 技术等均可在保证CT 较高质量水平图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辐射及对比剂给人体带来的伤害[15]。但当前针对不同病灶分型的脑膜炎行低剂量CT 扫描的研究报道较少,需要在后期进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在保证CT 图像质量的同时提升诊断的安全性。

4 小结

CT 可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大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来获得大量信息,并经计算机后处理,完成多种技术成像,从而发现更加细小的病变组织。临床可在患者症状、体征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行CT 扫描来诊断脑膜炎,且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密度接近而难以辨别性质时,可以实施增强扫描,作出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的病灶分型诊断。

总之,CT 诊断的费用较廉价,且用时较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能够很好地显示不同病灶类型脑膜炎的各种病理变化,为临床诊疗及效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真菌性脑膜脑膜炎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人感染猪链球菌脑膜炎误诊结核性脑膜炎一例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脑膜炎
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