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技术及应用研究

2021-04-04 20:42沙龙苏靖
电子测试 2021年6期
关键词:开发人员计算机性能

沙龙,苏靖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2.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河南商丘,476000)

1 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及其必要性

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功能不断健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其系统规模不断增加,又细分出应用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但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发展。对于复杂的应用软件运行,如果其硬件和系统性能无法满足软件的要求,十分容易导致系统的性能不断降低,进而系统无法满足人们的工作需求,这种性能降低会引发一系列的安全问题。诸如在金融领域,系统性能降低意味着有可能发生客户的信息泄露、数据库运载出问题、信息丢失等问题,对金融系统维持秩序而言是较大的挑战;而在工业生产领域,系统性能降低容易引发操作事故,特别是在目前许多大型工厂采用全自动化设备或半自动化设备生产的背景下,十分容易发生财产及人身损失。

因此,为了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能够准确地发挥其作用,保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可靠运行,包含智能其性能的稳定,系统的开发人员应当在该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准备工作,具体包括:

(1)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功能性测试。功能性测试是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的基础,系统的发挥依赖于功能的完整性和应用性,如果该系统的功能受损或失效导致其无法正常应用,无法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用户体验测试。用户体验测试是基于系统应用的对象而言,用户是系统应用的主要对象,因此体验测试就成为了系统性能测试的重要内容。在用户体验测试中,研发人员需要对系统的操作按钮舒适度、便捷度、用户界面整洁度、对话框等内容进行测试,保证用户能够以较好的体验应用系统。

(3)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稳定性测试。目前在人们的生产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生产领域又意味着系统需要长时间的工作,其运行时间和负载量都较大,因此在进行系统性能测试时也需要对系统的稳定性相关测试。诸如工厂自动化生产领域,部分产量大的工厂需要计算机应用系统24小时运行,即使生产操作系统不运行,其监督系统也要保证正常运转,发挥监督功能,如果此时系统出现卡顿、硬件死机或通信讯号短路等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安全隐患。

2 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模型

基于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的必要性,研发人员应当从性能测试技术出发,深入分析如何更好、更精准的进行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测试。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1)系统性能测试技术的集成测试方向、结果。集成测试方向是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的基础,目前我国集成测试方向主要有从下至上和从上至下等,对于前者,测试人员应当从子系统出发对系统进行测试;对于后者,测试人员应当以整体为基础把我测试方向。集成测试结果主要有图像和数据分析,而集成数据技术能够令测试的结果准确、清晰地展现在测试结果中,便于测试人员分析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建构计算机系统性能结构模型需要考虑的指标因素。首先,该模型需要明确系统性能的指标,为了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产,系统性能指标主要从生产业务以及系统本身这两个角度,考虑到系统的并发接入能力、系统处理能力以及并发用户数量这三个方面。系统的并发接入能力是该计算机系统能够统时接入的最大用户数量,在这个数量线一下,系统能够顺利运行,性能不会出现降低等情况,在进行模型构建时,研发人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数据库承载能力、服务器的能力等内容。系统的处理能力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的处理业务的数量,是一个质的评价指标。系统的并发用户数量是系统在运行时的可响应用户数量,即系统最多能够同时服务几个客户。这三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能够从直观、全面的角度反映出系统运行时的性能。

(3)精准分析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干扰因素。干扰因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计算机硬件本身因素,但在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中,主要考虑到用户在使用时的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该系统的使用业务因素,包括系统所应用的领域、交易的类型、应用系统的用户数量等,这些因素均会随着系统应用时间的变化而对系统性能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其次,使用该系统的用户因素也是重要干扰因素之一,用户的不正确使用方法、使用频次过长、习惯操作不好等也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最后,计算机的软件环境及硬件环境也会影响系统的性能。

3 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性能测试模型

目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模型分为四个阶段。

(1)测试模型前的调研阶段。在调研阶段,开发人员需要根据测试需求组建测试团队,包括该软件系统的主力开发人员、系统数据库设计人员、系统环境的运维人员等。由于系统性能测试的重要性,其测试模型的构建也需要多人合力,以集体的力量进行测试前的调研,并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在调研中,测试团队需要根据系统的应用领域、主要使用用户、功能信息、安全信息等内容进行分析和调查,并在业务背景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以此确定系统测试的范围和具体方案。

(2)测试模型前的准备阶段。测试模型前的准备阶段需要从系统性能测试的范围、目的、设计测试模型以及准备测试环境和相关数据三方面出发。测试的范围和目的直接决定着性能测试的指标和条件,包括上文所说的网络吞吐量、响应时间等,一般性能测试要求系统的响应时间不得大于2s。除此之外,测试人员还需要明确指标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对测试必要性予以说明。测试模型的设计以系统的业务量和应用领域为基础,在设计时应遵循相应的工程原理。测试环境和测试数据是实际测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在准备时应当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环境和操作,该环境应当具备真实性,必要时要考虑在极端环境情况下的系统性能,要做到考虑全面,记录详尽,为后续系统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3)测试模型过程的执行阶段。执行阶段是整个测试模型运转的核心和关键,通过执行阶段的测试,测试团队能够详尽记录系统的性能指标和相关缺陷,并根据其反馈数据进行改进。在性能测试阶段中,测试团队首先应以测试的目的为基础,严格遵循准备阶段制定好的测试方案,对测试全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其次,测试团队应当确认不同环境下的系统运行状况,并注意记录在案,在测试后对数据进行收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执行阶段是整个测试模型的核心,因此测试团队应当着重关注执行阶段该系统的性能表现情况,对系统在不同测试环境下的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其是否达到系统要求的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系统及时进行改进研发。

(4)测试模型结束后的总结阶段。总结既是为了保证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能够有效地反馈到开发人员手中,帮助开发人员进行改进研发,又是总结经验,在面对类似系统时能够以本次测试模型的准备和执行为蓝本,便于后续研发人员的测试。对于开发人员而言,测试的总结阶段需要对反馈来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并根据上文所述的指标结果、干扰因素以及其他性能影响因素确认系统各个性能是否合标,并撰写相应的测试总结报告,对测试的结论和改进进行总结。

4 结束语

在计算机应用系统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其对我国社会生产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顺利运行,在其正式投入运行前对系统的性能进行测试是十分必要的检验方式。目前,系统的性能测试技术已经逐渐体系化、完整化并受到各方关注,测试人员对于系统性能想要达到的指标以及需要模拟的环境都有较为准确、体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计算机应用系统的性能测试模型。在测试过程中,以明确的测试方向和目的为基础,制定适合、多样化的测试方案并严格依据测试方案进行测试活动,并从测试的反馈结果中寻找问题和性能缺陷进行改正,只有在进行了上述性能测试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才能够保证在今后的生产中不会发生性能降低等故障问题。

猜你喜欢
开发人员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提供将近80 Gbps的带宽性能 DisplayPort 2.0正式发布
Semtech发布LoRa Basics 以加速物联网应用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Al-Se双元置换的基于LGPS的thio-LISICON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强韧化PBT/PC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
后悔了?教你隐藏开发人员选项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RDX/POLY(BAMO-AMMO)基发射药的热分解与燃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