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校园管理

2021-04-06 03:22徐畅
中国信息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生员工进校防控

徐畅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已演变成全球性危机,对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国作为最早采取联防联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国家,树立了世界防疫的典范。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高校校园作为人员密集场所,师生员工都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这就给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校园管理提出了新命题。从已有实践来看,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如何用好信息技术助力高校校园管理,是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给高校校园管理带来新命题

(一) 防控因素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教育部等部门对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统一部署,高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校园管理:

一是人员健康管理。高校应建立师生员工疫情动态“一人一档”工作台账,每日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师生员工行程信息及健康情况。对来自或途经国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从境外返校的师生员工,需严格执行属地分类管控要求。根据病例情况及病例相关接触者,执行按特殊人员分类管控要求。

二是场所管控。高校应做好校园特别是校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宿舍等重点区域的通风、消毒工作,加强实验室、食堂等重点场所的规范管理,严格落实人员身份识别、体温测量、健康码行程码查验等措施。

三是卫生防疫与物资储备。高校应严格落实防控物资储备要求,保质保量储备口罩、消杀剂、一次性手套、防护隔离服等物资,重点对学校食堂低温储存食品及冷冻冷藏设备进行传染源检测排查,并面向师生有序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做好通风和定时消杀工作。

四是应急闭环处置。高校应与属地建立安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围绕发热病例、疑似或确诊病例,按程序及时分类上报处置,围绕病例发现、信息报送、送医就诊、动态跟踪、结果反馈等环节,建立“全闭环”应急管理机制。

(二) 流动特征

在日益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各类要素与中小学校相比,高校师生员工的活动轨迹相对比较分散,从事教学、科研、实践等活动相对自由。疫情初期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逐步过渡到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和校园严格管理,特别是对进出校、跨校区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高校校园场景是泛在的、广泛联系的,而不是静止的、孤立的。

(三) 人员要素

高校校园管理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服务保障人员等,其中教师有专职、兼职、返聘、访学等多种类型,学生有全日制、非全日制、国际学生等。师生员工在教室、餐厅、宿舍等主要场所的时间不是某个时间片段,而是从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从工作日到节假日、从工作时间到休息时间,是全天候、全覆蓋的。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场景

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很快控制住疫情,并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信息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高校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大,需要大量、深入、繁杂、细致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要做到点、线、面结合,信息技术赋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高校校园管理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 流动性管理

严控进校关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校园管理的第一道关卡。师生员工行程信息和健康情况的采集和上报,经由党组织体系、部门单位体系展开,匹配相应的人员权限、流程分工、节点管控、技术支持等管理办法。高校对校门、食堂等重点区域出入实行智能身份查验、体温检测和健康核验,并考虑科技园区、校办企业等校园物理通道管理薄弱环节。随着疫情变化,填报口径随时更新,中高风险地区瞬时变化,这些都是进校管理工作环节中的难点。

进校环节抓好白名单管理。学校人员复杂,既有在编在岗教职工、正式注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临时聘用人员、退休返聘人员、第三方服务人员、周末培训班学员等,还有大量的临时进校人员。在校师生员工有固定的工号和学号,可以采用“白名单”方式进行管理。由组织人事和学生管理部门对所有在校师生员工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后,一次性导入白名单系统,师生员工进校时,可通过刷校园卡、虚拟校园卡、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校。如高校具备人脸识别的设备,可以直接“刷脸”进校。

师生员工因故离开所在地,需在白名单系统中做好标记,并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对其返回所在地后进行分类管理。如从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校的师生员工,须实施严格的集中(居家)健康管理,并实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者方可进校。在集中(居家)健康管理期间,将纳入“黑名单”管理,管控进校。

对于临时进校人员,采用访客申请审批制进行管理,需提前填写进校申请,经学校相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将进校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进校日期等信息录入“临时进校人员白名单”,进校人员凭手机短信或身份证件进校。校外访客进校时,须查验身份信息、人像信息、体温、行程轨迹的绿码,生成即时二维码或虚拟卡,作为校园轨迹跟踪信息。

(二) 大数据溯源

除严格的进校管理外,每日,需要师生员工每日填报行程信息和健康情况,以便高校对在校人员进出校园与流动轨迹进行实时管理。省市健康云、市民云、社区云及国务院公众号小程序,提供健康码、行程码、疫情风险查询、防疫行程卡、行程证明、同乘查询、出入境信息查询、发热门诊查询等服务,可以帮助高校进行人员大数据溯源。

由于无线网络登录日志、校园卡刷卡日志、摄像头刷脸记录、二维码扫描记录等数据中已包含师生身份信息,因此,可依据这些历史数据回溯任何一个人在任意时段的行动路径,查询相关位置等信息,可追踪相关人员,确保在发现可疑人员后快速查找其密切接触者,为阻断疫情传播争取宝贵的时间。

为防止校区内的人员大量聚集,通过区域内的无线接入点登录数据、摄像头视频流数据、图书馆及餐厅等场所校园卡刷卡数据等,统计各个区域内实时人数,提供便捷的各区域实时人数展示、人员查询、人数统计以及人员密度过大提醒等功能,方便对校区内的人员密度进行实时监控,对餐厅、图书馆等重点部位进行人流控制。

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经常面临师生数据不全、数据关联关系缺失、数据质量不可信等问题,在校园内工作的正式人员、外聘人员和居住在校内的教职工家属等分类信息不全而无法全方位精准管控;学生身份类别和状态不匹配而不能完全精准推送。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数据治理,特别是组织、人事、教工、学工、信息办、保卫、后勤等管理部门协同做好各类人员数据工作。

(三) 融合式教学

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在疫情期间均开展网络教学,并配套升级改造网络课堂、智慧教室、在线课程平台、公共资源库等,提高校园无线覆盖的并发量和质量,提高计算、存储和网络分发能力,网络教学取得了新冠疫情爆发前多年努力没有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线上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方式授课为主,以开放共享、建以致用为原则,充分借鉴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上的特点和优势。疫情期间,各高校都采取了学生居家线上教学的形式,即学校提供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居家网络授课,课程内容既可以采用校本的课程中心,也可以采用第三方资源库。

教师在校利用智能视频设备,通过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直播平台进行远程授课。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绝大部分学生返校上课后,仍有部分中高风险地区学生特别是境外留学生无法返校。如果让任课教师给返校学生现场授课后,再给未返校生上网课,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因此,很多学校利用教室摄像,或课堂架设智能终端,为未返校学生、境外学生提供录播、转播教学,也可供在校学生课外辅助学习,产生良好效果。

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及可视化分析,校领导、系院领导、教学督导可以通过网络实时检查教学情况,促进精准评估和智能实时督导。对网络教学、智慧教室、学习内容与师生信息进行关联分析,优化教育数据建模与分析技术,为改进教学组织管理提供参考,创新学生评价方式,服务教育评价改革。

(四) 信息化办公

疫情防控的根本途径在于阻断人人传播链条,因此,最大限度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与人的接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无接触式业务办理,即网上办公和网上办事。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很多高校都实现了网络的全覆盖,建设了数据中心,很多部门也都上线了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随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证、数据交换平台等基础系统的建设,尤其是近两年来,师生信息素养持续提升,“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工作持续推进,很多学校建设了跨部门、跨业务、跨数据库的网上办事大厅、协同工作平台、线上考试及面试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开展远程、无接触式业务办理,既减少人员接触机会,也节约宝贵时间。

高校普遍存在较多的部门级、烟囱式系统,部分具有响应慢、无移动端、数据不齐、数据不准等问题。采用“一网通办”前台受理、业务系统后台办理的方式,推动管理服务“减流程、减证明、减时间”,提高管理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联通模式和融合模式并举,推出在移动端、应用小程序等移动服务,既方便师生,又充分利旧,切实可行,行之有效。

三、后疫情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校园管理的展望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經济运行、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在教育领域,疫情大大加速了信息技术在校园管理的深度应用。展望未来,数字孪生、深度融合和综合治理是后疫情时代信息化赋能高校校园管理的三个趋势。

(一) 数字孪生

高校校园人员信息可管控、可查询、可追溯,为疫情管控和校园管理奠定基础。多种接入和输入设备,如电脑、手机、摄像头、扫描设备、打印设备等,都连入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经过集中计算和边缘计算,实现人、物和信息的随时随地连接。信息、规划、教务、学工、研究生、后勤、保卫等管理部门集成式地开展制度设计、流程优化、硬件安装、软件调试、数据利用等工作,课上课下、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界限不断模糊,孪生校园逐渐成为现实。所有师生员工的信息是动态、实时和完整的,校园各类信息是联通、一致和实时的。

(二) 深度融合

基于慕课、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对课程进行重构与升级,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课程,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及课堂革命。推动高校“放管服”改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的大学管理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规范权责边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加强程序规则建设,加速各类管理平台深度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为师生员工提供规范化、流程化、透明化的便捷办事和良好体验。

(三) 综合治理

校园内师生是流动的,在多种场景下切换,师生员工的位置、校园活动、学校管理等信息应能够关联起来,学校、部门、系院、班级对校园的管理从片段转向整合、从分散转向集中、从单一转向多元,精准与整体并重,开展校园治理。

新冠疫情防控大大推进了高校信息化的进程,促生了信息技术在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行政办公、后勤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从支持业务到赋能业务的角色转变。高校要紧抓“十四五”时期的数字校园建设,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环境,以数据驱动校园管理和教育治理,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学院办公室

猜你喜欢
师生员工进校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不能“一刀切”管理进校食品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浅谈“进校”应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培训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校长管理要学会“望闻问切”
高校领导干部以群众路线为基础践行“三严三实”的长效机制研究
关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全面提高师生员工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