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李唱和集》中的闲适心境

2021-04-06 04:30陈昱晓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神仙

摘  要:李昉和李至的《二李唱和集》被普遍认为是宋初学习白体的代表性诗歌文集。二李人生经历丰富,但是在他们的唱和诗中很少有与现实联系密切的诗歌。其诗歌的基调徜徉在悠然和闲适之间,即便是有关富贵气象的诗歌,读来也让人觉得平和有度。二李学白,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其常见意象的选择上。笔者对二李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整理归纳,探讨蕴含其中的悠然闲适的心境。

关键词:二李;竹;鹤;书;神仙

作者简介:陈昱晓(1995-),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南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宋时三教合一,在济世并行的过程中都要求世人由对外部功绩地渴求转向内心修养地注重。这种布施教统的方式更加容易与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起来。当时的这种思潮使得宋朝的士大夫在政坛积极实现参政理想的同时,仍然能够保持比较宁静的安稳心态,他们从自身出发,自扣内心去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宋人的人生态度更加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与唐朝士大夫相比,宋人的生命范式更加理性、冷静和脚踏实地,从而臻往更加成熟的境地,不再追求高华绚丽,转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相比于唐朝诗人用想象力赋予日月以英灵,渲染山河以雄浑。宋代诗人开始将目光开始像唐人较少涉足过的日常生活的内容倾斜。琐事细物,都会成为了宋人吟咏的对象。宋朝士大夫选材得视角也更加趋于世俗。这些特征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这种平易近人表现在诗歌中就显示为一种悠然现实的生活态度。李昉和李至作为宋初“白体的”拥护者,承袭白居易的闲适风格。王禹偁在《司空相公挽词三首》其二称《二李唱和集》为“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1],二李以其社会地位的号召力在宋初刮起“宗白”的长风,他们学习白居易诗歌中闲适的一面,用平淡语述平常事。简淡之间,精神立现。

一、竹

竹文化在道家和儒家中都有着极大的审美价值,竹在传统文化中往往是正直、虚心的代表,是“德”的象征。其生态美学和生长习性对世人有着良好地教化作用。历代士大夫在咏物时常用竹来赞扬那些清高正直的形象。此外,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是道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典型代表。李昉、李至正是出于对竹地喜爱,才会在文集中多次以竹怡情,缘情起兴。譬如:在《所苦之中无以遣闷更题新竹》在这首诗中通过写竹闻秋声,不惧寒冬的特性来表露李昉卓然不群的气质。朱门中长情于翠竹的人寥寥可数。而李昉却慧眼独具,将竹子栽入群芳之中。李昉仕途上多有繁花点缀,但其在为官为政的背后,逆境之中依然乐活的支柱便是自身内心的坚定以及闲适的生活态度。李至写竹,不单描述竹的客观形状和生长习性,而是将竹子所具备的理想精神和唱和对象融合起来进行描述,以竹的清高虚淡来展现李昉的清新脱俗之气,令人耳目一新。譬如《修竹百竿才欣种植佳篇五首》。在其二中,颔联“寒桧老松堪接影,绿杨红杏莫同群”透露出修竹堪与寒桧、老松比肩,不屑与绿杨红杏合流,以竹比德,赞扬了竹子坚定高尚的情操,诗人以此来勉励自己。诗人于自己的内心归隐避世、与世无争,这种基于“清静无为”道统思想的闲适恬淡心境更显诗人的虚静高洁。其四中,诗人归隐避世、不问世事,忘却庙堂之高,使得小我不断地放大。李昉以竹子为载体来表明自身谦逊高洁、淡泊名利的品性,而这正体现了老庄的“返璞归真”思想。

二、鹤

“鹤”作为文学审美意象中的常见意象,它的种种特点被人格化,形成了形、神、美的统一。其拥有浓厚的道教元素和美学意义,是讴歌不败的文学题材。鹤文化经过漫长地发展,到了唐宋时期,鹤意象开始大量涌入诗文之中,成为一股经久不息的热潮。诗人用“鹤”来表达对于吉祥如意,悠然自在地向往。仙鹤凌然飞去,使人也有飘飘欲仙之感,为追逐黄老思想中的极乐世界,世人以仙鹤为寄托颇多讴歌。《二李唱和集》也时时显现鹤的身影。譬如在《侍郎见贻佳什愈见高怀因次来章辄歌盛美 其一》中,整首诗弥漫着清雅的气息。诗人在诗歌开头总结了下自己前半生的仕途生涯,抒发了宦海沉浮间令人筋疲的无奈感慨,兴之所至,聊以裁诗。颔联“鸾凤羽翰归碧落,神仙行止在丹丘”凤凰翱翔九天之上,落羽仍归于第一层天空,仙人远游千里之外,最终仍是落脚于丹丘,诗人这里用“碧落”、“丹丘”两个道教典故来暗指自己的归隐于乡的思想,疲于半生奔波,以自我想象力为载体,神游家乡,恍惚之间,已归故里。颈联“空庭引鹤闲临水”在空雅院落中,诗人闲来无事,引鹤而来,幻想仙鹤能托起自己神游物外。一切仿佛一张慢慢舒卷的水墨画,悠闲淡然。

三、书

宋初整个社会对于儒家思想文化地推崇,導致文人著书立说不断。宋代儒生从书本出发,带着崇高的人文关怀将书中的致世之道积极渗透在自身的用政思想中[3]。在《侍郎吟思愈清逸才无敌唱弥高而和弥寡以地僻尘埃少为首希垂采览 其二》中就体现了这点。李昉在朝廷为官所任皆为文职,对读书有着很大的需求,家中藏书多如烟海,丰富可观,可谓“鸿儒”。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李文正所藏既富,而且辟学馆以延学士大夫。”[2]可见李昉学术涵养极其深厚且有真才实学,李昉对自己平生所读尤为自信,李昉在这首诗中欲扬先抑,前两句显示了自己偏僻的居住环境以及日渐衰退的身体机能,以一个寻常老者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后两句又是以自豪的口吻来表述自藏书的丰富和粮食的丰盈,自身在精神食粮和生存诉求方面都极为满足,骄傲发出“朝中及我者,能有几何人”的感叹。李昉在《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中也描写了同样的情境:“岁收千顷稻,家贮一楼书”而在其二中,首联、颔联与颈联、尾联的语义场形成了对比关系,联系诗人的富贵生平,不由得对前两句诗所描绘的境况产生疑问,笔者认为诗人此处作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在以虚衬实的笔法烘托下更加衬托士大夫对于精神层面上的至高追求。

四、神仙

神仙意象作为诗人的情感载体,具有特定的审美内涵。神仙意象是唐代诗人在道教影响下的思想与学道行为在文学上的综合反映,也是宗教在唐代政权操控下神圣化的反映[3]。神仙意象极盛于唐朝,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手中发扬光大。在《二李唱和集》中,李昉和李至通过对神仙意象的描写,来表达对大我与小我这对辩证关系的生命体悟,从而彰显自身的人文理想,展露悠然闲适的思想心态,呈现较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在《侍郎见贻佳什愈见高怀因次来章辄歌盛美 其一》中,传达出得是作者对于家乡的怀念。丹丘亦作“丹邱”,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4]王逸注:“丹丘 ,昼夜常明也。”。歌中的“神仙”与“丹丘”的关系使得诗人的思乡情结更为明朗清晰。因而,这里的神仙又成为了诗人怀乡的幻象。在李至的《昨晚又捧五章尽含六义意转新而韵皆紧才益赡而调弥高始知元白之前贤虚擅车斜之美誉夜来绕遍林树搜穷肺肝虽巧拙以不侔亦讴吟而自得又依前韵各罄乃怀所贵夫伏老之身心亦冈避不量力之讥诮自兹解甲且议休兵向非起予何以为乐大雅君子无或见咍 其五》中流露出对自己时下闲适悠然生活状态的满意。颈联“已叹病来欢笑减,那堪老去往还疏”描写韶华不在,身衰体弱的身体状况,从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尾联“谢他蓬岛神仙客,时下三清访陋居”来表达对神仙眷顾的感恩。这里的“三清”指的是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胜境。北宋初期,重文轻武政策使得文娱事业得到高度发展,士大夫在逸乐环境之中将关注点转移到小我,不断审视自身的现实生活。李昉的《暑雨初晴炎风称解更逢连假甚适闲情竹轩正恣于高眠蓬阁忽贻于佳句一篇一咏虽许于唱酬载笑载言颇疏于陪接不蒙顾我深所慊怀敢次来章用伸微抱》从诗题可知,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心情是甚是闲适,整首诗都透露着诗人对自身半生为官的总结。在颔联“病质尚惭纡组绶,闲心惟拟泥琴樽”和颈联“行虽策杖身无力,卧亦看书眼渐昏”中,诗人透露出时过境遷,年轻时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身体的状况也每日余下的生活现状。表达出自身倦于官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道教作为宋初文化根基之一,受到了世人的追捧。在尾联“蓬阁神仙转疏我,近来曾不访西园”中,诗人将蓬阁神仙作为自己生活希望的寄托对象,近日不曾造访西园,使得自身更添苦闷。闻一多在《神话研究》中写道:“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5]这是神仙较之凡人肉身的优越所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希望神仙眷顾以此想象能够达到时间永恒的神仙世界以及对自由闲适生命状态地向往。并且,井延景在《论亦隐亦仙现象》中提出了“隐仙一体”[6]之说,认为因具有相似的元素,隐逸之士和神仙是可以相通的。神仙的无为无形与超脱自在的生活令人艳羡,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想要远离尘世间的喧嚣,向往隐居生活,以求得内心的和谐宁静与闲适淡然,从而实现自身企图超越现实,拥有闲适生活的美好理想。但是,作为时下的当权者,李昉不恤国事,娴于声色犬马,其诗作非但不能让人感觉到诗意盎然,反之让人感叹尸位素餐,虽在诗中常常表达难报主恩等自谦之语,但仍将无为思想作为自己的施政理念,可谓矛盾。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二李唱和集》中悠然心境地书写是在时代大背景地映射下,兼以李昉和李至自身性情自然抒发而成。李昉沉静老成,李至刚严简重。二李仕俸多朝,经历丰富,深谙为人为官之道,历经波澜仍能心如止水,实为后人称赞之道。二李在闲适诗里的内容多涉及留连光景、颐养情性。叙事较舒缓淡泊,含蓄节制。语言明白晓畅,平易浅淡,常以平淡语述平常事。在二李社会地位地加持下,这种书写在宋初引领了较早的文学潮流,对后世研究宋初文人精神世界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横断面,从中可窥一二。

参考文献:

[1]曾枣庄,吴洪泽著.宋代编年史[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184.

[2](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98.

[3]胡秀春.从唐诗中的神仙意象看唐代诗人的精神世界[J].临汾:山西师大学报,2013:90-94.

[4](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7.

[5]闻一多.神话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2:136.

[6]井延京.论亦隐亦仙现象[J].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124.

猜你喜欢
神仙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否意味着对Fairies所示的神仙不应小觑?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自主
婴儿水,是哪路神仙?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神仙鱼
神仙汤
神仙小虎
神仙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