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零代词分析

2021-04-06 17:49李艳萍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孟子

摘  要:“零代词”是古汉语书面体系中一个常见的语法,它与“省略”不相同,是一个具有价值的语法现象。文章主要分析零代词在《孟子》中不同用法。

关键词:《孟子》;零代词;人称代词

作者简介:李艳萍(1993-),女,穿青人,贵州毕节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02

序言:

语法功能是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根据语法功能,我们将汉语词汇分为实词和实词,代词属于后者,在句子中能够充当一定的语法成分,主要由“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类组成,能够起到代替和指示的作用,其语法功能大致等于被替代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孟子》是先秦重要典籍之一,其语法特点也是先秦汉语语法的代表。目前关于《孟子》专书零代词的研究几乎没有,我们希望通过对《孟子》零代词的浅析,可以帮助了解先秦汉语语法。

一、零代词的基本问题

(一)何为零代词

古汉语则以单音节词为主体。较之于双音词而言,单音词更为简洁。古代汉语追求简洁,有时会表现在语法上,例如,零代词的使用就是古汉语简洁的原因之一。零代词是先秦汉语的重要语法之一,多为第三人称代词,常作为主语、宾语或补语等句法成分。何为零代词。零代词就是用“零”的形式来代替相应的词,没有具体形式,但有具体意义。英语中就有零形式,例如,不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在形式上没有区别,借助语境,我们便可知它表示复数。

零代词与普通代词的异同。零代词与普通代词的共性就是都有“前词”。古汉语语法具有较强得“整体性”,各个成分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而代词的存在,就是为了“代替”。语法单位中的各个成分出现具有时间性,因此有了“前词”,代词也就产生了作用,零代词得以形成。

零代词与普通代词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形式上的不同”。零代词就是“无形有义”,普通代词就是“有形有义”。在古汉语中,两者的表达效果基本相同,但零代词更简洁,更符合古汉语精简的特质。

(二)使用零代词的句型

“复句”是使用零代词(下文例子中用“?”来指零代词)的前提。复句一般由两个及以上语义关联、结构互不用作句法成分的分句,结合整句的句调构成。复句前后有隔离性的停顿,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进行分割。如:

[1]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孟子·公孙丑下》)[1]

使用零代词可使句子更简洁。例[1]使用零代词的分句,零代词作为分句主语,也是前一个分句的主语,通过上下文方语境可补全其具体语义。

(三)“零形式”和“省略”的异同

口语交际或书面行文的过程中,有“表达”和“隐去”两种方式。零形式并不等同于省略,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我们认为,“零形式”是基于语法的需要,属于语法的范畴,而“省略”则是“可要可不要”,它和语法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

相同点。零形式与省略的相同之处就是,两者在不使用可见的词语的前提下,都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借助上下文语境,可得知它们的含义。

不同点。两者的不同点可以总结为,零形式受语法限制而隐去,而省略则可自由省用。零形式是语法的需要而不使用詞语的形式。省略更加自由,某些成分在句法位置上,可用可不用,不是受语法限制。

(四)零代词与代词的关系

零代词就是代词的“零形式”。古汉语中的零代词多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都可以换为零代词,如:

[2]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3]故曰:“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孙丑上》)

[4]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孟子·滕文公上》)

例[2]中零代词替代第一人称代词“我”;例[3]零代词替代第二人称;例[4]中的零代词前后都替代是第三人称“孟子”。

古汉语中当零代词替代人称代词时,多为第三人称。通过对《孟子》中的零代词的总结和分析可知,零代词顾名思义就是“代词”,多为是代词中的人称代词,主要是人称代词的第三人称。接下来我们将从零代词的语法作用上来分析《孟子》中零代词分别作为主语、宾语和补语的情况。分别叫做 “零主语”、“零宾语”和“零补语”。

二、《孟子》中主语为零代词的情况

(一)《孟子》零主语的使用情况

零形式的基础是复句,需借助“前词”方可完善分句语义,零主语也需具备这个条件,即需要复句和“前词”。零主语所需要的前词,一般出现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中,零主语随随后才能用于后面的分句。前后分句之间通过不同的关联词来联系,也有不用关联词的情况。如果需要关联词来联系,关联词就放在零主语的后面,《孟子》零主语后的关联词就有“又”,如:

[5]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孟子·滕文公上》)

[6]齐人伐燕,?胜之。(《孟子·梁惠王下》)

例[5]中是零主语后面使用关联词“又”,例[6]就不关联词。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孟子》中,前后分句都是描述同一个人的言行,具备前词,在动词“曰”的前面使用零主语的情况极为常见。如:

[7]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孟子·公孙丑下》)

(二)《孟子》零主语与前分句的成分关系

复句使用零主语,通常不出现在第一个分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不同成分都可能作为后面零主语的前词。后面分句的零主语与前分句之间有不同的关系。《孟子》中复句零主语的前词通常为前一分句的主语,如:

[8]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孟子·公孙丑下》)

例[8]的零主语替代前面分句主语的情况。例子中,零主语的前词是“寡人”,也就是前分句的主语,零主语的前词“孟子”就是前后分句间的联系,用零主语替代前分句的主语,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可完整表达语义,同时结构更简洁。

《孟子》零主语的前词还指代前分句中的宾语、补语、定语等,如:

[9]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孟子·公孙丑下》)

例[9]中,零主语是的前词是“子”,是前分句的宾语。

[10]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孟子·万章上》)

例[10]中,前词指的是“孟子”,是前分句中“义”和“道”的定语。以上是零主语的前词在前分句中作不同成分的情况。

三、《孟子》中宾语为零代词的情况

零宾语指零代词作为分句宾语,《孟子》的零宾语有两种的情况,分别是动词的宾语和介词的宾语。

(一)零代词做动词宾语

及物动词可带宾语,述语应为及物动词才能带宾语。零代词做宾语时也需此条件。作为述语的及物动词具有行为指向,且指向应该是“受事”。动作行为是否实现,肯定句和否定句的不同情况,受事的第三人称有不同的形式。肯定句的宾语为“之”,否定句的宾语则为零代词。如

[11]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视其长上之而不救。(《孟子·梁惠王下》)

[12]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孟子·梁惠王下》)

以上是否定句中及物动词使用零宾语的情况。例[11]中零代词是动词“诛”的宾语,前面表肯定时动词“诛”带宾语“之”,否定句“不诛”就用了零宾语。例[12]用“不”否定,动词“尤”因此用了零宾语。

(二)零代词做介词宾语

《孟子》中零代词还可做介词的宾语,但有相应的条件限制。先秦汉语中常用介词有“与”“为”“以”“于”等,其中有些词具有“兼词”的性质。动词兼有介词的性质,且都可以带宾语。《孟子》中介词“以”带零宾语的情况居多在。如,

[13]高子以?告?。(《孟子·滕文公上》)

[14]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告子上》)

以上是《孟子》中介词“以”带零宾语的情况,零宾语指代主语告知宾语的内容,介词“以”加零宾语构成介宾结构,通常修饰动词“告”。

(三)零宾语与肯定句、否定句

《孟子》用零宾语的多为否定句,但还根据否定副词进行分类,这些否定副词分别有“不”“莫”“无”“勿”等,如:

[15]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孟子·梁惠王上》)

[16]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也肯定句用零宾语的情况,可分为两类情况,首先是个别动词带有补语时,此时的零代词代替补语的内容;其次是借助于“焉”,才能构成肯定句的零宾语。如:

[17]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孟子·梁惠王下》)

[18]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上》)

例[17]中零代词代替补语的内容。例 [18]中学的零宾语的前词是“许行的学说”,此时都借助“焉”。

四、《孟子》其他零代词的情况

零代词还可做句子的补语,也有条件限制,即借助“焉”来完成,“焉”作为此时的语法标记,谓语零补语之后。述语的通常是谓词性的词,即动词和形容词。构成的述宾短语 ,其述语通为常及物动词。如:

[1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零补语可指代时间、地点、原因等。例[19]的零补语指代“地点”;應该注意零强调,此时的零补语搭配“焉”而形成。

《孟子》中零代词还可作定语,我们称为零定语。如;

[20]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孟子·梁惠王下》)

[21]“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孟子·公孙丑上》)

例[20]中的零定语的前词是“楚国的”。

结语:

上文对《孟子》中零代词的认识,其中的零形式主要是指代词,其中人称代词为零代词时主要是指代第三人称,其中零代词的所充当的语法成分上来看,零代词可作主语、宾语,补语、定语等。零代词一般用于复句中的第二个以后的分句,前词通常出现在第一个分句中。零代词与前词分句之间有着不同的关系,即零代词的前词在前面的分句中可作不同的成分,最常见的是主语。

注释:

[1]本文所的例子均出自于《孟子》.

参考文献:

[1]方勇(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9.4.

[2]张先坦.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概要[M].成都:巴蜀书社,2007.10.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8.6.

[4]李佐丰.先秦汉语的零代词[J].中国语文,2019(3).

猜你喜欢
孟子
孟子不朝王
孟子“善战者服上刑”之说辨微
杯水车薪
《孟子·万章上》“攸然而逝”解
磨刀不误砍柴工
漫画《孟子》(一)
漫画《孟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