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研究

2021-04-06 04:21邓张升王丽红邓立治
中国商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

邓张升 王丽红 邓立治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的特点,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工作主动性、抗压抗挫力、资源整合力和需求感知力。传统的就业教育应该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创新。

关键詞: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2(a)-183-03

①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JB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FRF-BR-18-001B);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

1 引言

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贸易摩擦的加剧,同在地球村的每个人,不管是创业者还是就业者,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还关系国家稳定大局。“六保”和“六稳”中,都把“就业”旗帜鲜明地摆在了第一位。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政府要求高校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传统的就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基本是遵循探索自我、探索外界、职业定位、行动计划和调整反馈的思路进行。当外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时,探索外界和职业定位变得异常困难。比如,业绩很好、技术很先进的企业,却遭遇了国外意想不到的打击,这时候作为个人是否还应该选择这样的企业就业?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以培养大学生在面临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通过整合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为基本思路。经过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即使最后大部分没有在毕业时候选择直接创业,但是其创新意识、创造能力、适应未来挑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高度抗压能力,已经得到较大提升,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

林建和田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具有显著的就业质量效应,但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创业竞赛。徐建军、王明东认为创业教育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转变观念、创新就业方式、提升就业效果三个方面,但是角度都是从就业者一方面来论述,忽略了从雇主角度分析。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率很低,因此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相当有限,做出了不完整的评价。本文将更加全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从就业者和雇主两个角度来做分析,论证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影响。

2 就业能力的定义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及在就业之后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体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语言交际能力、思想道德素质。

由此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需要投入较长一段时间培养才得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面向未来,就业能力并不是指获得较好的就业岗位,就说明就业能力强,而是还需要保持一段就业时间,一般是3年以上,才可以得出结论,此人是否具备适应力和胜任力:是得过且过,还是规规矩矩,抑或是灵活应变、左右逢源。因此,对于就业能力的培养,既要较早开始培养,更要立足长远,传授给大学生的知识、思维、为人处世是需要有远见的,是可以解决未知问题的。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其基本内涵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即培育学生的事业心、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商业规划和实践的能力。

本研究主张从广义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定义,即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在资源高度约束的情境下发现市场痛点、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价值的教育,它不仅指创办一个新企业,而且也指在就业岗位中创造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和实践的教育,是推动综合改革、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平台。

3.1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根据平台性质和难度层次,可分为课程、活动、项目、大赛和孵化五大类。

(1)创新创业课程是一所学校稳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平台和阵地。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必修课,有的还结合新生研讨课、专业选修课。(2)创新创业活动则是极其丰富和灵活的平台,形式包括企业参观、沙盘模拟、讲座沙龙、早餐会、俱乐部、创新营、训练营、黑客马拉松等。创新创业活动面向任何感兴趣的同学初步感受创业、感受企业的机会。(3)创新创业项目则是在学校申请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可以申请到一定的经费将自己的想法做成实物,尝试销售。(4)创新创业大赛则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以及各地方政府、企业主办的比赛。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齐聚一堂,无论是创意还是实践,商业还是公益,都能切磋一下,有机会还能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为创业赢得加速。(5)创新创业孵化则是大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创空间的支持下,入驻场地,注册公司或即将注册公司,接受更为专业的培训、辅导、资源对接、投资对接等,进行公司的运营。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适合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适合各个专业大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从实现创意到原型,从样品到批量生产。除了线下教学资源,还有很多的线上慕课资源。疫情期间,创新创业公开课直播、线上创新创业训练营如雨后春笋,琳琅满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里,现在是创新创业资源繁荣时期。

3.2 创新创业教育特点

(1)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创新创业教育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与社会全面接轨。传统就业教育也引导学生探索外界,解读行业,了解岗位——但更多是局限于自身相关的岗位。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却是极其全面的,从宏观国家政策、中观行业、微观企业、职能部门划分的从大到小逐层分析,在投融资、风险方面,还引导大家想象企业的未来发展,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在创新创业实践上,更多引导学生对接政府、企业、媒体、校友等多种多样的资源,只有不断地吸纳更多的资源,创新创业项目才有更大的发展,学生的视野是社会性的,是具有社会格局的。

(2)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实践性首先体现在项目制。创新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必然都会经历一个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从申报到执行,或是模拟公司项目、公益项目。项目制带来团队协作,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领悟项目管理与团队精神。其次体现在长期性。创新创业项目少则半年,多则三四年,甚至有學生从本科做到了硕士、博士阶段。这些都是传统就业教育所不曾提倡的做法。再次体现在挫折教育。创新的失败概率非常大,正所谓“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经历挫折越多,学生的反思才越多,这是应试教育、实习中都难以获取的。传统就业教育观念基本教学生做事的正确方法,尽量避免错误;创新创业中的学生,则无法提前判断方法是否正确,只能去实践、去试错,只有百折不挠方能找到出路。可见,挫折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明特点。

(3)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跨界性。传统的就业教育都是默认在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领域前提下进行的,要跨行很难。而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综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促进不同学科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技术和商业的交叉融合创新,因为单独只有一门技术,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的研发到交付给用户使用。

4 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能力的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更加接地气,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不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跨界性的三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4.1 提升工作主动性

传统就业教育下的就业者更关注局部,而创新创业教育下的大学生创业者更关注整体。就业者更倾向于接受工作安排后,按时完成任务即可,不到必要时候,不需要与他人主动对接。创业者更乐于整体构思,整体布局,同时提高内部衔接,顺畅的衔接意味着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业者的整体观念,不仅将公司内部视作一个整体,也将整个行业、整个社会、整个历史视作整体,在这个整体下,公司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做什么,于是具有了引领行业的大格局。

创业经历会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会感觉世界尽在心中,拥有一颗改变世界的火热的心,越挫越勇。创新创业教育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一名求职者、就职者,还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不仅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还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如2017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罗小馒”红糖馒头项目,直接带动大学生、下岗职工1312人就业;研究生期间开始创办“大疆”的汪滔,创造就业15000人,更是引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行业蓬勃发展。

4.2 提升抗压抗挫力

传统就业教育下的就业者并无太多的机会体验“挫折”甚至失败,而创新创业教育下的学生反而会经历很多的失败。要知道,首次创业成功率仅仅不到5%。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的人会形成思维定式;随着工作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很多人也成了职场温水里的青蛙。就业者每天上班的精神状态基本比较平和,虽有起伏,但并不激烈。创业者则每天的心态、情绪都是在震荡,随时因为创业伙伴的深入激烈讨论、因为市场行情变化、竞争对手的新举措、推广客户的频繁拒绝,每天面临很多的意外情况,都可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创业者需要时常积极自我心理暗示,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

职场中,工作缺乏与时俱进,便容易被时代、被企业所淘汰。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所创新,要有创新,难免遇到失败。若是在大学期间经历了创新创业教育,把握住了在试错成本较低的阶段尽早地“试错”,增强心理抗压、抗挫能力,就能在职场中拥有稳中有进的工作作风,敢于承担更大的责任,敢于接受无人尝试过的工作,在遇到挫折时不会手足无措,而是沉着应对、快速调整,找到出路,实现职场新的突破,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4.3 提升资源整合力

传统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资源,稳步前行;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整合资源。传统就业教育提倡通过学习、培训、到大公司实习,为自己积累经验和背书,提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创新创业教育里,成功没有定式,创业者的任何学历都不足以保证创业成功,因为消费者付费是因为产品本身,而不是创业者的学历。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整合资源及资源互换:认为资源是用来产生价值的,资源需要快速、重复被使用。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对于自身的求职,会充分动用身边更多的人脉来寻找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并且在入职以后,在解决工作任务过程中,也具备整合的意识和思维去充分利用企业本身的资源和条件、物力和人力,思维更加开阔,也更加左右逢源。

就业教育下,大部分学生可能只有某项专业能力,多项能力擅长的同学也是极少数的;创新创业教育下,为应对复杂多变、人力紧张的环境,大学生会快速地掌握多项能力,如管理、财务、营销、公关、品牌、新媒体等,会更多培养起来“T型”人才。

4.4 提升需求感知力

大学生就业者有比较清晰的服务对象,在服务行业可能还有为服务对象服务,在其他更多的行业里,服务对象基本都是只有自己的上级、老板。创业者由于公司规模小,往往以一当十,每个人要服务的对象包括合伙人、员工、客户、供应商、合作商、政府部门等,需要的应变能力可想而知。因而,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不是自说自话,不是侃侃而谈,不是滔滔不绝。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对方即雇主、面试官的需求,说出对方需要的信息,增强了沟通的有效性,提高了沟通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误会。

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经历会丰富就业者分析事物的维度、增加就业者看问题的深度。创新创业教育之前,“看树是树”;创新创业教育以后,因为大学生已经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更全局的思维,再看见一棵“树”,就会联想到地表下树的延伸部分,发现更庞大的根系。这对于认识问题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根本不知道这棵树是否我们足够有力气拔起来,就会出现螳臂当车、不自量力的事情。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经历最终会增强大学生的影响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长期性,让大学生不再习惯隐藏在人群中,不再习惯用随波逐流换取安全感。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自信有效的沟通演讲能力同样增强了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是因为职务提升而带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人解决问题、不断获得他人信任所带来的,是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伴随你的。

创新创业教育既不是就业教育的替代,也不与就业教育相背离,它们统一在学生的成长和生涯发展上。创新创业教育中创造价值的理念、主动满足他人、积极配合他人等理念,都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和职业发展中构建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实现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就业、从适应性就业向发展性就业转变。高校要将两者进行统筹规划、深度融合、形成合力,释放创新创业教育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 林健,田远.创业教育的就业质量效应实证研究——基于创业竞赛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31-37.

[2] 徐建军,王明东.创新与超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就业价值研究[J].学术论坛,2013,36(04):206-209.

[3] 顾晶晶.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陕西省高校毕业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09):123-128.

[4] 艾华,周彦吉,赵建磊,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6(03):26-29.

[5] 曹扬,邹云龙.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99-202.

[6] 易宏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能力培养的提升路径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2):14+20.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