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兄弟”:韩伟和施光南

2021-04-06 03:50航鹰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作曲旋律天津

韩伟拉着施光南逃课

韩伟和施光南是天津音乐学院同学,施学作曲,韩学小提琴。韩伟谦称小提琴拉得一般,但他喜欢写歌词,和施光南凑对儿,一个作词,一个作曲,成为黄金搭档。上学时他就拉着施光南逃课去南市听说书、相声、大鼓、天津时调……施光南家在北京,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音乐天分很高,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那段经历以及后来的遭遇帮他了解了民间艺术,后来才能写出那么多“接地气”的歌曲。

韩伟还有一大功劳——发现了关牧村。他在某场工人业余演唱会上听了关牧村的歌,跑回剧院向施光南推荐“少有的女中音”,这引起施光南的兴趣。韩伟找到关牧村,陪着她到剧院试唱,施光南一听关牧村的嗓音又惊又喜:“我的曲子就需要这样的声音,终于找到了!”

从此,天津乐坛开始了“作曲施光南、作词韩伟、演唱关牧村”的“铁三角”创作巅峰期。《打起手鼓唱起歌》《家乡有棵相思树》等名曲都诞生于那个时期。

韩伟陪伴照料施光南

“文革”时期,《打起手鼓唱起歌》是“靡靡之音”。施光南被“下放劳动锻炼”,歌舞剧院领导人不敢不执行,但又担心施光南的身体,施光南独立生活能力低,不会做饭,又只能吃素,下放到基层恐怕难以适应。上面有令不去又不行,于是领导找韩伟谈话,希望他陪同前往。江湖义气第一桩,韩伟毅然同意“陪绑”。

后来的遭遇,说明剧院领导人的安排太必要了,若是没有韩伟的陪伴和照料生活,体弱的施光南独自一人很难熬过来。义气二字说着容易,行动起来一言难尽,一对“旋律兄弟”到了渤海油田、大庆油田钻井队去劳动,去东郊农业队、大王圈公社去务农、去唐山煤矿千米深的井下采煤,甚至远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不会喝酒却写了《祝酒歌》

1976年金秋打倒“四人帮”,施光南、韩伟都不会喝酒,却激情澎湃地创作了《祝酒歌》。经同为天津籍的歌唱家李光曦首唱,顷刻创下了全国人民“同唱一首歌”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旋律兄弟”真的放飞了旋律,迎来了新的创作巅峰。除了一批演唱歌曲之外,他俩在天津人艺老一辈导演王泉指导下还把鲁迅名作《伤逝》改编成歌剧在北京公演。记得有一天韩伟兴冲冲地跑到我家里,一进门就说:“为《伤逝》发现了一个绝了门儿的女主角,声音好到用录音机都糟蹋她的嗓子!必须听原唱,她的音色一丁点儿杂质都没有!”后来我才知道,他指的是日后红透海内外的殷秀梅。

施光南的英年早逝,让韩伟很苦闷。1987年有个机会他到了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晚会筹备工作,1988年春晚由他策划并撰写歌词的《相聚在龙年》一曲打响,此后他又做了三年春晚总体设计,提出了“天地大舞台”“同一首歌”等绝妙创意。我的两个孩子已經成年,但只要在电视上见到韩伟的名字仍会雀跃欢叫:“快看,韩伟叔叔!”

(摘自《天津日报》 航鹰/文)

猜你喜欢
作曲旋律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Task 1
Jay—A Revolutionary Musician
AI作曲的诺亚方舟将去往何处?
给你的信
《天津之眼》
伍光辉作曲三首
我的梦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