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双线架构下语文教学策略

2021-04-06 04:03张怡文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天窗语文能力

张怡文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为例,论述单元双线架构下语文教学的策略:放飞想象,透过文字感悟情感变化;联系生活,透过文本体会情感内蕴;文本重构,关注表达的内在逻辑;单元整合,聚焦文字的迁移运用。

【关键词】单元双线架构 《天窗》 语文能力

在小学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语文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培养感受和理解文本的能力以及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基于此,部编版语文教材创新编排体例,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科学地安排语文策略与能力序列,采用双线的形式按单元组织课程内容,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尝试构建语文学科训练体系,增强语文学科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实现了“双线并行,读写一体”的能力提升体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方式。

一、双线架构下部编版语文教材单元文本解读

(一)茅盾散文的一般特点

《天窗》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茅盾的散文。茅盾的抒情散文是其散文作品中的瑰宝。他的乡土散文风格质朴,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蕴含了深厚情感。因其生长在江南水乡乌镇,幼时生活成为其一生创作的灵感来源。家乡的建筑家家户户有天窗,于是“天窗”便作为《天窗》这篇散文中的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寄托了作家的无限思绪,也引发学生对作家童年生活的无限好奇与想象。由于《天窗》拥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教学该课文时需要教师在单元双线架构的牵引下,既引导学生感受乡村风情,又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单元整体关照下的文本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词三首》、陈醉云的《乡下人家》、茅盾的《天窗》和刘湛秋的《三月桃花水》。《天窗》通过讲述天窗的来历,借由孩子透过天窗进行的想象描绘了想象的快乐,表达了孩童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快乐的童心,以及对童年乡下生活的美好回忆。文章中的关键语句“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在课文中出现了两次,并用泡泡对话框明确提出了从该句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学习要求。《天窗》中的家乡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距甚远,时间上相差百年,空间上城乡迥异。因此,教学时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克服时间、空间的双重隔阂,方能让学生走进文本,领略作者笔下的乡村风情,感悟作者隐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部编版语文教材训练谱系中“单元双线”能力培养点分析

《天窗》所在的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田园生活”,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为“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要围绕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单元学習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或重新发现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落实“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对比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笔者发现单元“双线并进”的结构非常明显,人文主题是单元学习要落实的目标,同时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创设了特定的学习“境遇”。而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重要的语文要素,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如下表):

从中可见,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承接了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由“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化为“抓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抓关键词句”,往后则承接五年级第六单元“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对“体会情感”的要求从初步感知到抓关键字词,再到深入细节,层层递进,是对学生“深入文本阅读”能力的逐步培养与提升。

二、单元双线架构下教学策略探讨

单元“双线”,各有侧重,相互融通。教学时,教师要切忌割裂彼此,而是要在具体的策略中巧妙融合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身心、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一)“双线”推进,各有侧重

1.放飞想象,透过文字感悟情感变化

依据语文要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让学生透过语言体验课文中描述的“想象的快乐”,真正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例如,“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一句,“地洞似的屋里”语言质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这看似普通的文字,想象:地洞似的屋子是什么样的?在里面会有什么感觉?紧扣文本展开想象,学生就仿佛真切地被关进了又黑又闷的屋子中,再对比前文中孩子在雨中快乐玩耍的描写,作者此时的心情呼之欲出——沮丧、孤独、恐慌。由兴奋到孤独、恐慌,复杂的情绪变化都藏在文本看似简单的词句里了,这便是语言的魅力。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感受到的情感变化回归于关键语句,充分想象通过“天窗”想象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快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拟声词“卜落卜落”与“一瞥”,透过文本想象:雨点落在天窗上,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急,有时缓,当雨大的时候,“卜落卜落”这个词怎么读?雨小的时候,怎么读?雨急的时候呢?雨缓的时候呢?文中的“卜落卜落”是个很特别的表达,通过朗读节奏的变化,学生会很快走进情境之中,想象听到的声音,体会想象的神奇。

这样教学,将视觉的文字阅读与听觉的朗读感受相结合,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调动更多的感官去体会文字背后的那份乡野乐趣,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百年前生活在乡下的茅盾,物质匮乏,但精神生活却因为这扇天窗而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透过文本体会情感内蕴

情感表达的基础来源于生活,因而落实本课语文要素的另一个关键线索便是“结合生活”体会情感内蕴。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作者的情感?首先,笔者让学生聚焦第四、第六自然段,探寻“慰藉”背后的心情: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样需要安慰的时候,并在交流评价时点明失落的心情。

有了生活实际经验的交流,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展开想象。如文中“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这一句表达虽然简练,但极富想象张力。怎样的风雨?究竟有多大?文字带来的终究是比较抽象的表达,如果教师能够利用音频资料作为背景音乐,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开展想象,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打开思路:

生1:外面风大雨急,树可能都被刮倒了,树叶漫天飞。

生2:外面大雨倾盆而下,就像南京夏天时候的雷雨一样。

生3:外面应该还时不时有一道闪电劈过,还会有很大声的雷声,要捂住耳朵才不会被炸聾……

此时,屋子里黑暗寂静、屋外风雨交加,强烈的对比激发了想象,天窗就像放大镜,把孩子们心中的紧张、刺激与兴奋,放大了十倍百倍。而文字外的读者,通过联系生活的想象,也将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了起来,充分感知到了天窗所带来的快乐与神奇,他们对“慰藉”的理解由字面深入到情感层面,理解更深刻,也能够初步感受到“文字是蕴含着情感的”。

当“田园生活”的人文主题与“抓关键字词,体会思想感情”语文要素碰撞在同一篇文本中,紧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抓住文字固有的想象张力,文字解读与联系生活相结合,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会更深入透彻。

(二)双线融合,聚焦能力

1.文本重构,关注表达的内在逻辑

无论是人文主题还是语文要素,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最终都落在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涵盖从文字解读到内化理解、朗读表达的方方面面。茅盾先生的文字表达看似浅显,然而内蕴无穷。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厘清作者表达的内在逻辑,即写作的空间与时间背景:百年前的江南乡下农村。由这特定的时间、空间,读者自然而然能够联想到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再写“天窗”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采光通风之物,笔锋一转点出“天窗”在孩子们心目中的特别之处。由此,写作视角聚焦至“儿童”,从儿童的角度表达情绪的变化历程,展现想象世界的丰富多彩,最终展现“天窗”带来的“慰藉”。

厘清文章表达的内在逻辑之后,不难发现作者其实是站在小孩子的视角,选取生活中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再分别进行“关进屋中”与“透过天窗”的对比,展现天窗带来的神奇与乐趣。文字有了“对比”,便有了情感变化与升华的空间。教学时,教师不妨运用这种对比,重构局部文本的教学顺序,使情感变化的主线在两种具体环境、切身感受的对比中不断被突出,最终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慰藉”的意思。

2.单元整合,聚焦文字的迁移运用

文章所处的单元围绕“体会情感”这一要素展开,而与之相关联的习作“我的乐园”,则聚焦于表达“乐”这一情感。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文本,更应当关注文本在整个单元所处的位置,与前后文章的关联,在单元整体架构下,落实双线教学主题。

如对课文第7自然段的想象学习,教师可设计指向习作表达的环节:如何写出想象的丰富饱满?如何表达出内心的快乐?想象的无边无际可以是从一到数量多,就如同“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也可以是从一到种类多,就如同文中“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如此丰富的想象,怎么不快乐?作者通篇没用“快乐”一词,快乐的感受却洋溢在字里行间,“慰藉”的感觉也油然而生。因为天窗,作者的童年夜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乐,充满想象力,抚慰了被“逼”休息的无奈。于是,作者说“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是一步步强化的与作家的情感共鸣,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那份慰藉,而且在品析文本的同时,也体会到作者表达的妙处:原来写想象可以从数量、种类……多种角度展开。文本中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仿写,能让表达训练落到实处,语文能力的锻炼扎实。

部编版语文教材按单元双线组织课程内容的编写体例,赋予了每篇课文“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重价值。在这样的编写体例下,如何在单元整体框架下,使双线教学相对融合、扎实落地,是目前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不断探究的新主题,值得语文教师且行且思。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说说《天窗》的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9)

[2]李秀群.《天窗》语文要素解读及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20(2)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天窗语文能力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自制新款天窗固定器
基于MoldFlow的汽车天窗注射模浇注系统分析
迈腾车天窗无法关闭
英菲尼迪QX60混动车天窗无法关闭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The Light Was Green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