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与法治四年级课例看深度对话教学的运用

2021-04-06 20:44张焱夏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张焱夏

摘 要:学习的过程就是人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深度对话教学能深入课堂本质和知识内核。本文从深度对话教学对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探究等深层意义出发,结合四年級课例,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人机对话”四个形式阐述了深度对话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上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维发展;深度对话;信息技术

立人先立德,这是自古以来的命题,《道德与法治》学科从名称上已明确表达“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对话”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当“道德”“法治”这些字眼和“对话”放一起,难免会让人觉得苦涩、乏味,似乎开启了说教模式。但当我们从学生学科素养出发,了解“深度对话”形式,一切便拔开云雾,深度对话式教学运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尤为恰当。

一、深度对话教学的意义

深度对话教学,它是指向学科本质和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背后的规律,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教材,用专业的能力去优化教材,进而设计话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使教学有效果、有意义。

(一)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科学精神”是当中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深度对话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现今教育困境:只注重形式,忽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柏拉图所言: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应为教学基本任务,深度对话具备实现基本任务的功能。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度对话教学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帮助学生从浅层的知识表征深入到问题内部的逻辑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问题指引下不断积极探索,其学习主体地位尽显无遗。

(三)促进对话的开放有效。深度对话过程中会发生提问、反问、追问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层层深入的对话可以挖掘更丰富、更深入的内容,开放性问答不断产生,也令对话者的交流结论更经得起考验,加快思辨过程,形成高效课堂。

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就获得生命体验,树立正确三观,这是很难一下子达到的。在思政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点滴的小事中感悟体会,从每段对话中体味反思。

二、深度对话教学的形式

培养思维能力从问题产生开始。每一次的问与答构建出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从教师的“提问”,到学生的尝试解答,到文本、信息技术的介入,都共同营造着富有灵气、火花四射的课堂氛围。且从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1课《变废为宝有妙招》第一课时课例谈起,看深度对话在不同形式中的运用。

(一)师生对话,打开思维之窗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导入新课时,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思维的门扉,这是教学的关键一步。

1.创设情景,启发思考。本课中首先通过视频,将学生带入优美温馨与垃圾遍布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生活?你在生活中见过那些垃圾吗?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各样的垃圾,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常见垃圾可分为: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和工业垃圾。

2.适时追问,得出结论。建立基本认知后,教师追问:这些垃圾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日益暴增?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垃圾的来源,终得出结论: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加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暴增的垃圾。

3.活动体验,循循善诱。教师设计了活动体验,帮助学生理解不断暴增的垃圾带来哪些危害。一是通过调查学生所在小区一天的垃圾量和处理办法,初步感知“量”的增多,在这个环节,教师还设计了“冥想体验”,请同学闭上双眼,在教师描述下感受自己舒适的课室被一天、十天、一个月所产生的垃圾所堆满、生存空间被挤占的场面,提问: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激起同学们的情感认同。二是通过图片、视频,学生们讨论后,教师提问:垃圾仅仅是挤占了空间吗?它们还有什么危害?在不断的追问中,学生理解到垃圾有自带的危害物质以及“超长寿命”的性质带给人类无穷伤害。

4.过渡衔接,问题导向。达到认知层面的教学目标后,教师用问题将教学过程导向了“指导行为”:垃圾危害大,寿命又长,人类要被它打败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悬念式提问,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二)生生对话,在辩析中合作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只有积极探索和实施活动化教学,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从学生生活场景入手,并要具备“发展性”,能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生生互动,思辨成长。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追问,引导学生了解垃圾本身的危害性,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图片以及各身生活经历,谈谈认识到人们对垃圾处理的方法不当而造成环境的巨大污染,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要如何应对暴增的垃圾。比如有个学生谈起他旅行时见到大海沙滩边有塑料瓶、包装袋等,这样乱处理垃圾会导致海洋生物受到严重伤害。另外一个学生听到这里马上补充了他在《探索·发现》节目里看到垃圾如何残害着动物,由此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知识窗口,同学各抒己见、滔滔不绝,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心路历程都是不尽相同,在讨论中每个同学都学到了知识,各有收获。

2.练习倾听,合作共进。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成为积极的倾听者,表明学生正在参与讨论,回应谈话伙伴,让学生通过身体语言和口头表达尊重,这对于开展有效对话非常重要。小组内有的孩子思维特别活跃,能带动其他同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小组内成员之间也在批判与反思中相互促进,在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小组合作模式里,深度对话的过程就是每个参与者鲜活的合作过程。

3.调动兴趣,诱发动机。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课例中谈及垃圾的危害时,有学生说垃圾焚烧危害大,教师借此提问:同学们,在中国现阶段,垃圾处理的最好办法就是“焚烧”,你们有谁了解垃圾焚烧发电吗?有些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但都能激起其认识的冲突,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生本对话,阅读中形成学科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教材亦设有“知识窗” “阅读角”等栏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围绕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结合课本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通过问题驱使,在课堂上通过“文本材料”研究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用阅读方式构建知识框架,这是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该课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了阅读材料:番禺日报的一篇报道《广州市首个一站式垃圾处理中心》,了解广州番禺政府处理垃圾的方式,理解分类的好处。学生通过找关键词、画重点句子,小组共同研讨问题:垃圾分类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材料后充分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不同类别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实施垃圾分类好处多多,可以减少占地、减少污染、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提高人们的价值观。

该课例还让学生略读《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认识可回收物标志,理解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激发学生自觉分类的情意。两段本文都巧妙而高效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研究,可以找到文本与学生思维的对接点,并以此作为教学起点,为学生准备更多读写机会,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中形成学科认知。

(四)人机对话,信息技术助力思政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已经成为一种常用手段,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体验到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改变,改变孩子们对思政课堂的刻板印象,打造智慧课堂,让学生爱上思政课。

本课例中教师借助“希沃白板”软件,突破教学重点:认识可回收物标志,理解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通过软件设计了两个互动游戏,一是将不同类别的物品分别投入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篮筐中,来理解可回收资源的概念。二是理解定义后,通过PK小游戏,两两对抗,从生活常见物品中快速识別可回收物,将“概念”转化为“实物”,在寓教于乐中意识到“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

新时代课革已经要求我们应该从教材实际出发,从学情出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资源传递,巧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是门高深又精彩的学问,思政课堂不应形式化、预设结论。要通过一节课让孩子情感升华,内化自省,关键在于教师要抓住话题点,深入挖掘题材,设计出高效的提问,让孩子拨开云雾见青天。

参考文献:

[1]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

[2]王美娟.道德与法治课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方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

[3]王应江.道德与法治课迈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与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12).

[4]庄芸.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18).

[5]钟冬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3).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