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特殊学生的教育实践探微

2021-04-06 14:23韩瑜雯
中小学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殊学生随班就读

[摘要] 随班就读是发展特殊学生教育的有效形式。如何认识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思维和认知差异,并采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普通学校教育者面临的重大难题。文章在研究随班就读学生个案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形成了三点思考:有意识地引导教育有利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化是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前提;对特殊学生爱的教育不应忽视德育教育。通过观察修正对特殊学生的教育认知,以期能为一线教育者提供教育启示。

[关键词] 随班就读;特殊学生;引导教育;尊重个性;德育走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未成熟的人为生长而有的特殊适应能力,构成他的可塑性。”人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我塑造的能力,这一理念为特殊儿童的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萨拉曼卡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思想,即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和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并在教育计划中充分考虑他们的需求及广泛差异。2017年,我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行融合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的文明进步和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践行“适合的教育”,更是体现了江苏省对这种共识的认同。

每年我校都会接收智力、心理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学期伊始,笔者所带班级中的特殊学生出现学习、生活方面的各种不适应状况。教师如何认识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思维和认知差异,并采取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育方式,已成为普通学校教育者面临的重大难题。笔者在研究学生个案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以及自己的教育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有意识地引导教育有利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

一个孩子的发展,遗传差异起到极大作用。无疑,一个智力超群儿童比一个天生弱智儿童更容易培养成才。但人是群居动物,具有社会性。一个儿童成长为社会人,除了遗传因素外,更有赖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的发展环境是“他的行为活动与心理活动所涉及的、与他相互作用的、对他的发展产生影响的那一部分外在世界”。

小锐是笔者课题研究的对象之一。他小时候被确诊为大脑发育迟缓,多动症。对其他同学的言语或态度比较敏感甚至反应过激,经常与同学产生冲突。他渴求关注,课堂上无论教师提什么问题他都举手,可站起来又答不出。下课后一定要找到教师问无关紧要的问题,博取关注。他缺乏规则意识,在课堂上肆意说话或辱骂他人,随意下位或插嘴。即使老师批评或制止,他也不能保持安静或专心听课,不停地吐痰,喉咙发出很大声响,严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下课后他会十分执着地请求老师原谅,一遍又一遍,似乎又是在博取教师的关注。因为对课堂纪律造成干扰,其他学生都群起而攻之,闹得厉害的时候家长会陪读一段时间或者在家里休息半天,往往第二天又被送到学校。然后这样的事情又周而复始地发生着。

笔者在与小锐妈妈访谈时了解到,小锐的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方法欠佳,对他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够。他们对特殊教育了解甚少,除了陪读、督促孩子按时吃药外,基本没有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只寄希望于孩子自己“开窍”。小锐父母参与家校特殊教育的积极性较高,也愿意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笔者肯定了小锐父母付出的辛劳与努力,鼓励他们重拾信心,走进孩子内心,帮助孩子战胜困难。

另一个班级的小毅也是课题研究的对象之一。他智力轻度低下,患有自闭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比较弱,但他在默写时能跟上普通学生的进度,而且能够做到全对。不仅如此,他还可以自己独立去做购买机票等生活琐事;甚至在语文考试的分数很低时,会表现出很难过的情绪;全班同学都为他答对老师的提问而鼓掌时,他也会流露出喜悦的神情并跟着鼓掌(很难看到自闭症孩子的表情,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般不太注意外界信息)。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小毅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孩子从小进行行为训练和干预,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明显比较好。初一时,他还时常在教室莫名地大喊大叫,初二开学至今还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他和同学的交往也融洽得多。这会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只是孩子发展的内部条件,环境影响以及孩子与环境的相互促进作用是他继续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形成合力,影响自身发展。“如果没有教育有目的地组织、引领、传授、关怀和帮扶,幼儿只靠环境的自发影响和个人的内在能力是很难学会的,而且他们常常不愿学习与遵守人类社会建构的文化规范和传统习惯。”从两个学生的个例看,如果没有家长有意识地引导教育,随班就读的学生是无法达到普校学生的要求;而有目的、持之以恒地教育,随班就读学生是可以遵守学校基本规章制度的。因此,有意识的教育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性多样化是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前提

在学校生活中,部分教师自认为很了解学生,也自认为很尊重学生,其实他们没有真实教过随班就读的不同类型学生,因此很难理解学生个性差异之大,很难有耐心对待不同学生,也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為要做课题,笔者的一位同事随堂听课,观察小锐的课堂表现并做记录。从上课铃响开始,小锐就腰背挺直,在座位上坐得十分端正,整节课没有做一个小动作,全程都没有插嘴,没有吐过一次痰,甚至连一次异常的响声都听不到。下课时,他冲到笔者面前,问他今天的表现是不是很好,看得出他很想得到笔者的夸奖,但这次课堂表现完全不是他日常上课的表现,所以笔者并没有回答他的话,转身离开了。这么长时间的相处,笔者认为已经很了解他:只要是公开场合,他表现就很好,因为他知道公开场合捣乱是一定会被严肃处理的。

笔者请小锐家长来学校商讨课题研究对孩子的个性化辅导,采用倾听式交流,找出特殊学生“特殊”的根源。他从小体质很差,喉咙也总不舒服,但是查不出病因;在家也常常忍不住咳嗽吐痰,多动症严重,睡眠差,吃药才能稍稍控制;自理能力和理解力也差,事情讲了很多遍也记不住。记不住,爸爸一着急就会打他,他很害怕,所以一旦有什么事做不好,他会一遍遍求原谅,直到爸爸原谅,他才安心地离开。至此,小锐的种种反常和令人反感的行为都有了解释。

笔者这才明白,之前自认为对小锐了解,其实并不了解小锐的生理病症,不能理解他的行为,更谈不上对他的尊重。他忍住一节课没有吐痰,一节课没有做小动作,忍住生理上的不适和无法控制,仅仅为了配合教师的一节公开课。下课后他兴冲冲地跑到教师面前,期待教师的一句夸奖或者一个赞赏的眼神,他是多么真诚地喜欢教师,笔者却什么也没有给他。

教师无论教了多久的书,都需要不断学习,改进认知;同样,教师无论教了多少学生,也仍需要放低姿态从学生身上反思自己。笔者读了如此多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也没有从一个特殊学生身上得来的深刻。对待随堂就读的特殊学生,应该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给予他们认可与肯定,理解、包容、接纳他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他们的“广泛性个性差异”是教育特殊学生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注重教育调适,使特殊学生获得适合的教育,从而促进特殊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特殊学生爱的教育不应忽视德育走心

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与他人、他物、他事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才能得以表现和证实”。儿童品德修养的自我建构过程必须有教育的参与和引导。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出于对小锐的同情和好感,让笔者增加了很多耐心和宽容。无论在课堂或是在课后,笔者包容了他的胡闹,对他说话温柔,带着笑意。他敏锐地发现了教师的变化,也像所有恃宠而骄的学生一般恣意生事,渐渐不可控了。当笔者上课走过他身边,他会突然下位伸手拉拉教师的衣服;经常要求教师给他习题答案或者要求教师允许他不写作业。笔者认为,教师的宽容是对他特殊病情的宽容,不能让他把这种爱理解成对他行为不当的纵容。

他在教师那里没有找到关注,于是转移目标,开始在课间不停骚扰、挑衅同学,等同学忍不住回击,他会立刻向班主任汇报说同学欺负他。笔者和班主任在商榷后一致认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受到学校的常规行为习惯的约束,不能因为他是特殊学生就放松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他行为的宽容就是对其他学生的伤害,教育公平也无从体现。

改变学生的攻击行为,可以采用“消退法”“暂时隔离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这些方法笔者都进行了尝试,然而效果不明显。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纠正他的这一不良行为。他在普校环境下学习了八年时间,基本的行为习惯应该是明确的。他对守纪的辨识力是清楚的,犯了错他会道歉,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做得不对;他还有点小聪明,很懂得利用别人“自己是弱者,理应得到关怀”的想法,巧妙地“攻击”其他同学。生理无法控制的行为可以原谅,但是故意的不良行为一定要受到约束和惩罚。

当小銳再次明知故犯时,笔者直接批评了他,并很严厉地告诉他:来学校读书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故意挑衅别人,等别人反击,再当作把柄告状,幸灾乐祸让别人“倒霉”,是种很恶劣的行为,也是不怀好意的表现。如果抱着恶意与同学相处,必然会收获相同的恶意,恶性循环,周而复始,不停内耗在人际关系的恶斗中,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令笔者惊喜的是,这次直面批评之后,小锐这样的行为居然一次都没有再出现过。由此可见,随班就读的学生在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了基本的是非观,他是有意志力控制恶意行为的。

在小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可能更多地因为同情他的病情而宽容他的行为,其实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他,他是有自控力和正确认知的。育人是随班就读的根本任务,教师在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深入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发展现状、心理发展表征,提出其力所能及的要求,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培养其道德判断力。“优良的个性品质对智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时,直截了当地批评和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呵护可能反而会失去育人的初衷。通过教育和适当约束,学生可能达到他遗传值的上阈,即遗传规定的个体可能表现的最高潜能。教师应充分提升他的各方面才能,从而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随班就读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不仅需要教师和同龄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还需要教师不忘育人初衷,努力让每个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正确判断力的中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随班就读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在教育他们时不情绪化,既有充分的包容,又有爱的分寸,成熟灵活地对待每个学生。同时,教师应加强与特殊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促进家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从特殊育人的边缘走向中心。随班就读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被教育者,在教师和家长的悉心引导下,他们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惊喜进步,从而为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最终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随班就读学生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适应性研究”(重点自筹,课题编号:C-b/2020/0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5,44,27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419,61.

[3]丁文玉.“三方会谈”:让“特殊学生”不特殊[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6):75.

[4]黄希庭,郑涌.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76.

韩瑜雯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初级中学。曾获秦淮区第三届教科研先进个人、普通初中教育先进个人、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所带班级获得秦淮区“先进学生集体”、秦淮区先进团支部称号。

猜你喜欢
特殊学生随班就读
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管理及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浅谈特殊学生在歌唱教学中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对随班就读中SEN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研究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浅谈对特殊学生的关爱
特殊学生教育方法的有效尝试
浅谈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技巧、方法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