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课堂中通过舞蹈形体表现音乐的作用

2021-04-08 04:44王霏霏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形体教师应中学生

王霏霏

(北京师范大学 海口附属学校,海南 海口570208)

一、前言

当前,中学音乐课程中的舞蹈形体课程主要是指形体训练,其目的在于强化肢体协调性、灵活性、提升中学生对形体美、气质美与动作美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意识,进而逐步强化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基于此,围绕如何在音乐课堂中依托舞蹈形体表现音乐作用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舞蹈形体教学的音乐表现作用

舞蹈形体课程对于音乐教学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感与合作意识

舞蹈形体教学离不开小组讨论,这也为中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其形成集体意识。通过督促叙述完成各自的分工任务,可提高其课堂参与性与学习信心。比如,在针对特定的舞蹈形体动作匹配音乐时,中学生需要感知不同的音乐节奏,结合具体的节奏变化创造并编排舞蹈动作,这有助于将舞蹈形体与音乐相融合,持续增强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二)强化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开设舞蹈形体课程并引导中学生反复参与相应的训练活动,可以调整中学生体态与气息。比如,中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形体表现力,在三分钟内完成舞蹈组合动作,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身体灵活度与思维创新意识并强化音乐情感表达能力与文化综合素质。舞蹈形体教学还可为中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培养其文化意识;而各类型的舞蹈又与我国风土人情存在紧密联系,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变迁与文化变革情况,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增强中学生的文化素质与音乐综合素养。

三、舞蹈形体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舞蹈形体课程教学质量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生理条件

现阶段,参与中学音乐课程学习的中学生临近成年,这也意味着中学生拥有基本定型的骨骼条件且不具有较高的柔韧性,而只有经过严苛的训练,方可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同时,中学音乐课程的中学生对于舞蹈形体知识均有差异性的领悟能力,这也使得教师在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时应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进而增强中中学生的肢体协调度。

(二)心理因素

相对于中学音乐课程课程,舞蹈形体课程具有特殊性与主观性,这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中学生也拥有差异明显的学习动机,即并非所有中学生均可深刻领悟舞蹈课程所蕴含的深意。部分只是将其作为消遣,很难强化自身的艺术修养,更无法发挥舞蹈形体教学的音乐表现作用;部分中学生未能调整好学习心态,未能将热情与精力投入到舞蹈学习活动中。上述心理问题常见于男同学身上,部分男同学认为舞蹈课程是属于女生的,这就导致其提升自身对于舞蹈形体教学的兴趣。

(三)环境因素

中学生普遍拥有差异巨大的舞蹈功底。比如,国内部分家境普通的中学生从未涉猎舞蹈课程,而富裕家庭中学生则大多接触过音乐或舞蹈形体训练。在此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多方面因素设置训练计划,调动并挖掘中学生潜力。同时,多数中学生在初次参与舞蹈形体训练时会出现一定的紧张心理,进而导致舞蹈形体动作相对僵硬。因此,教师可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降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四、强化舞蹈形体课程音乐表现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安排授课方式

多数教师所开展的舞蹈形体课程未能达到预期的音乐教学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没能结合教学大纲并创新教学模式。同时,部分教师在围绕舞蹈形体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时,也未充分考虑学情实际,导致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中学生需求,无法贴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训练计划时,教师应强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组织中学生将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技术训练活动中,尽可能降低中学生心理与身体的疲劳感,进而增强整体的授课效率。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注重增强专业水准,尽可能站在中学生的视角创新教学模式,确保中学生可在趣味、新颖的教学氛围中感知舞蹈形体训练的乐趣,进而强化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与此同时,教师应系统化地整理教学思路,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在心理活动状态中,注意力可以给予人体最强的影响;而多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在授课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与中学生开展深层次交流,着重分析其学习兴趣;依托雪情实际,合理划分学习小组,进而为中学生的舞蹈形体训练提供合理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引入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组织中学生积极投入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活跃中学生思维,增强其身体运动机能,进而从多个维度强化其学习体验并提供其音乐综合素质。

(二)充分考虑个体差异

为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自身素质、心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学生对于同一活动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若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强化教学效果,很难在全体同学身上起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改变策略以满足中学生实际需求。比如,部分拥有优秀生理条件的中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项舞蹈形体任务;而部分生理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学生,则无法适应高难度的舞蹈形体动作,甚至需要依靠教师的帮助方可完成训练任务。同时,心理因素也占据较大比重,例如,某些中学生主观上认为自身的身体条件较差,进而出现放弃的心理,无法充分投入的舞蹈新题训练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着手创新教学模式。

绝大多数中学生已临近成年,这意味着其骨骼处于基本成型状态。因此,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在于编排协调的动作并有效掌控舞蹈风格,使中学生充分感知舞蹈动作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而增强其审美意识。通常情况下,中学生在每周会参与四课时左右的舞蹈形体课程,这意味着中学生不可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注在高难度技巧方面,而应重点夯实自身基础。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引导中学生相互配合,尤其应督促中等生与学困生相互鼓励;借助肯定与赞扬的教学方法,挖掘中学生身上的优点。比如,部分学困生不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无法充分掌握相关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中学生发现自身优点,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与缺陷,潜移默化地增强其舞蹈素养,进而提升其音乐综合素质。

此外,教师也应结合班内中学生在身体条件、能力、性格等方面特点,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使其可自觉地投入到舞蹈形体训练活动中,切实增强其课堂参与度。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不但涵盖生理因素,还包括中学生所独有的气质。比如,某些中学生有充沛的精力,但缺乏自控力,可以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但却不能很好把握活动的参与度;某些中学生可以顺畅地完成舞蹈动作,但难以掌控自身的兴趣与情绪;某些中学生无法流畅演绎舞蹈形体动作且形体表演过于呆板,但却拥有出色的耐力与稳定的情绪。部分中学生正确理解舞蹈形体动作多用蕴含的情感,但却不够自信。

基于上述不同类型的中学生,教师应保持足够耐心,稳定中学生情绪,顺应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夯实中学生的扎实学风,为其提供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思考,逐步帮助中学生克服自身固有的懒惰心理,强化其舞蹈形体动作的灵活性,努力维护中学生尊严,持续提升其对于舞蹈形体训练与音乐学习的信心。

(三)创新传统教学模式

在舞蹈形体教学活动中,师徒传承的主要模式为口耳相传;该种教学模式也逐渐沿用至今并成为当下舞蹈形体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但该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单向灌输的方法,不注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甚至会对其创新精神造成打压。基于此,教师可从以下两点着手,创新教学模式:

1.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为中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使其可全方位地了解舞蹈形体运动

多媒体教学技术可提供多元化的教学视角,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直观呈现舞蹈形体的魅力,强化其音乐表现作用。作为重要的表演艺术,舞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教师也难以运用语言描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与风格韵律。若教师采取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则很可能降低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反,若教师可将舞蹈形体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则可将画面形象直观地传递给中学生,强化其对于专业支持的感知、记忆与理解。

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具有在线与重复播放的功能,有助于中学生反复欣赏屏幕内容,强化身临其境之感;通过冲击中学生思维并调动中学生感官,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围绕藏族音乐与舞蹈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为中学生展现羊群在蔚蓝天空下活动的景象,使中学生初步认识藏族舞蹈形体动作的特点。通过进一步的教学与引导,使中学生对藏族舞蹈风格产生具象化认知。

2.广泛吸收多方教学素材

比如,教师可选取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料,引导中学生了解舞蹈形体动作背后的内涵,既要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向中学生展现具有一定关联度的舞蹈形体动作,充分展现音乐内涵并以此为立足点,逐步强化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舞蹈形体对于音乐的表现作用,深入认知身体机能、心理条件、环境等因素对舞蹈形体的影响。通过科学安排授课方式,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舞蹈形体教学的教育价值,增强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而提升中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形体教师应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