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遗韵说潮乐

2021-04-08 04:44丁泽楷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遗韵大曲曲调

丁泽楷

(潮州市文化馆,广东 潮州521000)

鲜花翠柏喜同堂,澄海春风百卉香;

一曲宋元遗韵在,冠山韩水此情长。

——老舍·《赠澄海艺香潮剧团》

潮汕是一个民风淳美、民性和乐的神妙的土地,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使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部份蜚声中外的中原古韵,这就是被称为“华夏正声”的潮州音乐。潮汕方言歌曲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在粤东地区发展起来,广义上,潮乐就是潮汕话演唱的音乐,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民间音乐,都属于潮乐,狭义上,潮乐就是具有淳朴潮汕风味的本土民间音乐。1962年,老舍先生《赠澄海艺香潮剧团》的“一曲宋元遗韵在”,就说出了潮州音乐的悠远渊源。

达濠镇与澄海毗邻,位列潮汕四大古镇之首,千年人文,璀灿夺目,其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民间乐社遍布四乡六里,这里的民间艺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一直氤氲在那一片古远的雅致情怀之间,生活在一个自然、淳朴、清空的精神家园之中,因而,难能可贵地保留了一块呈现着原生状态的潮乐“湿地”,让眷恋着原生潮乐的一群群“鸟儿”时时围着“湿地”盘桓——这里有着中国音乐一千多年生命遗传体的“基因”。2002年春节期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一行4人,曾到过达濠采风,对这里的潮乐进行过全面的考察,并誉之为“绿色音乐”,随后在同年10月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举行了一场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演奏的潮州音乐专场音乐会。

有人说,要学习研究中国语言,就要学习研究潮州话,因为潮州话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要研究华夏正声,就必须问津潮乐,因为潮乐尚留有不少宋元遗韵。从语言学上讲,潮州语是古代北方语言和南方文人语言的结合体。语言越老,声调越多。普通话只有四声,潮州话有八声。潮州话的一个特点就是音乐性强,很好读朗朗动听,也便于后来的人演唱。一开始,潮乐的演绎方式属于口头文学,有些有词无歌,只读不唱,过去,在农村,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本书接一本书的歌曲,一些阿公阿嬷经常在街上吟诵,这是潮州歌曲早期的创作和演唱方式。遗憾的是,语言学活在人们口中,尚有不少古籍可资比较和稽查,音乐是时间艺术,稍纵即逝,史籍也没有为我们留下一份科学记录的曲谱或是录音,好让我们来聆听昔日盛唐乐舞、两宋词章、明代雅唱、清朝俗曲,看看曲谱的昔日风貌,听听风雅颂的前朝遗韵。而今,我们要说潮乐和古代音乐的关系,也就只有凭借存于潮乐中古制的吉光片羽来窥见它的足迹了。

一、音乐结构类似大曲

我们知道,宋代大曲是承垄唐代大曲而来的,而元明间大曲仍然流行。大曲的结构形式是由多首不同乐曲联缀而成,称为联曲体。在潮乐中,有没有这种联套结构形式的乐曲存在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潮阳笛套古乐,笛套古乐至今保留完整的有十八套,每套都是由若干个乐曲组成。如笛套古乐《四大景》,它保留古制最为完整。全曲分[序曲][柳摇金][金毛狮][闹元宵]和[柳青娘]。[序曲]作为全曲的主题,以下四个乐曲称为四景,每一景还可以带小景,称为“景脚”,全曲中的每一景的曲调既是独立的,但又与主题音调有联系。在节奏上具有头板、二板、三板的多种变化。名为《四大景》,如果连“景脚”合起来演奏,则不下二十几首乐曲,洋洋大观,结构如此庞大,变化如此复杂,如果加上龙笛、笙、箫、管,打击乐小八音演奏,龙笛配以龙头凤尾吹奏指法,则乐曲清越悠扬,庄穆典雅,这难道不正是宫廷宴会大曲的“清歌妙舞凝丝竹”的景象吗?另一种是潮州弦诗乐中的古乐诗谱,俗称弦诗“十大套”,每一首乐曲的结构都是由头板、二板、拷拍、三板组成,并且每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即68小节),它的曲调以二板作为骨干,头板的曲调是由二板加花而成,三板曲调则是二板紧缩而成,拷拍曲调是三板的摊破。它的结构变化有如宋词乐章制作中的“增、减、摊破”的法则。现在人们把每首六十八板的乐曲称为“套”,其实是不自成套的,因为不管是头板、二板、拷拍或三板,都是一支曲调的加花伸张和减音压缩,只能算是一个曲调的主题的变奏。只有由几个音乐主题联缀起来的,才能称之为“套”。因此,单个六十八板变奏曲,艺人乐师统称为“排诗”,凡是应用“排诗”联缀起来才称之为“套谱”。如弦诗《月儿高》一套,是由四首“排诗”组成的:春,[黄鹂词]、夏,[薰风曲]、秋,[月儿高]、冬,[寒鸦戏水]。四首“排诗”联奏长近一千拍,这才可谓大套,大曲矣!这种大套的演奏形式,清代末年尚有演奏者,现已不为多见。还有锣鼓牌子套,已知《倾杯乐》为唐代大曲,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何昌林寻找它,在正字戏锣鼓套中找到遗谱两段,潮剧虽只保留一曲,但也可证潮乐中尚有唐宋音乐遗留下来的一点余响。

二、乐语命名自有来历

潮乐的不少音乐用语,与唐宋音乐用语也有相近之处。如管弦乐名称,江南称为丝竹,福建泉州称为南音、南曲谱,唯潮州称为弦诗。考潮州弦诗的结构曲调,尚存宋代词乐的一些特征。我们知道,诗有定律,词有定谱,都是可以歌唱的,人们要歌唱一首新词,必须依定谱曲调来唱,而词谱曲调是有一定的感情倾向的。如《满江红》慷慨激昂,《竹枝词》闲情逸致,词和词谱曲调的感情倾向是一致的。随着词的发展,后来填词并不完全按照词谱曲调来写,内容和形式产生分离。宋元间,词变为曲,发展为南戏,词谱则变为器乐曲,后或器乐曲的创作沿着词谱的方向发展,以器乐来演奏词谱。民间乐师常说弦诗是以乐代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又考弦诗都是有标题的音乐,这些标题的创作也是受到词牌创作所影响的,词为诗余,器乐曲称为弦诗也就顺理成章了。弦诗是由宋代词谱发展而来的还有板拍,潮州弦诗不论是排诗还是小曲,统统都要标明板拍数。如[柳青娘]三十板,[金蕉叶]十八板等。板拍是宋代词章演唱时手执的一件拍节乐器,词章有长调、短拍,计算词章长短用板拍。慢曲增韵增拍,急曲减韵减拍。潮州弦诗最长的有一百零八拍,如[粉红莲],最短的只有十板,如[五瓣梅]。这种乐曲以板来计算长短的形式,正是宋代唱词板拍遗留下来的遗习。

再看弦诗曲调的音域和走向,可以说,器乐化的程度不高,这和它作为伴奏诗词歌唱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清代刊印乐谱中,还有筝诗谱、锣鼓诗、以及笙诗乐谱等。

三、潮州音乐的“催”

潮州音乐把急管繁弦的演奏方式称为“催”,有一点一催,三点一催,七点一催等,整首乐曲的节拍变化,可以有“三催三拍”。这个催拍的名称,仅见于唐代大曲,谓之“虚催”“实催”。据学者研究,唐代大曲属套曲形式,它是由套曲中每首乐曲的节奏变化来构成的,虚催和实催就是乐曲节拍变化的称呼,唐代大曲的形式后来被宋代“唱赚”所汲取,并作为元曲的音乐形式而流入民间。潮州音乐弦诗的节拍变化称为催,就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

四、几种乐器沿革轨迹

在唐代的乐舞中,控制节奏的乐器是羯鼓,在宋代的说唱及词乐中,控制节奏的乐器是板。在潮乐中,鼓和板都是控制节奏的指挥乐器。板,在唐代用檀木或桑木制成,称为檀板,又因唐代乐师黄幡绰善击此板,故又称“绰板”,潮乐艺人俗称板为“雀板”,“绰板”与“雀板”,字讹义同,应有来历。唐制绰板有六片,现福建泉州南音的板拍有五片,潮乐经过沿革改用三片,其中两片相合,用绳系扎,叫发声板,另一片叫击节板,发声板和击节板上,有孔由红绸穿系,演奏者左手挂板,右手执捶,左主节奏,右主变化。两件乐器由一人执掌,击节点鼓,指挥乐器演奏,颇有唐宋遗风。潮乐中的大鼓,其形制上大下小,形如水缸,兼有鼓脚架,这种形制见诸史籍的,有唐五代《韩熙载夜宴图》。在其他乐种中,使用这种制式的鼓极为少见。而潮州大鼓随处可见。潮州大鼓还增设鼓亭,更是古风十足。此外,潮乐中的椰胡,何时应用于潮乐尚未考证,但在福建泉州开元寺紫云大殿后的甘露戒坛[建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重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飞天乐伎中已有椰胡这种乐器,说不定还是从南方经我潮州传过去,作为文化交流的代表塑起来留念的。

五、演奏形式尚有遗风

元代演戏和伴乐的舞台上都挂着竹帘,著名的演员有朱帘秀、赛帘秀等。这个挂竹帘演戏和伴奏的形式,由潮剧保留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改为布景,使用和保留元代演戏伴乐的旧规起码也有四、五百年的时间。潮乐领奏二弦的演奏姿势,和现在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都不一样,显得特殊。别的乐器演奏或站着或坐着,都是两脚着地,而二弦的演奏则是将两脚盘起,把琴筒放在脚指间,据说这样的音色更加优美动听。不过这种盘腿而坐的演奏姿势,有人认为它从唐代坐部伎演化而来,这也是一说。

潮乐中需要释疑和解说的题目不少,潮乐曲词统一不绕口,加上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文化价值,已经让众多音乐爱好者探索其中奥秘,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潮乐中的深层文化价值、精神韵味,尚须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猜你喜欢
遗韵大曲曲调
两宋大曲异同考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布谷鸟
水墨遗韵
貴州大曲
貴州大曲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陈升起·水粉《洞庭遗韵之三》
龙游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