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坍塌事故消防救援

2021-04-08 20:49
消防界(电子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救援事故人员

现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这带来的影响就是城市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而此时地上建筑早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于是,人们转移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主要是发展地下建筑。最早发展地下建筑在国外,1845年,伦敦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接着就是1957年的日本大阪,建设了世界第一条地下街。诸如此类,许多国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最早的地下建筑是1960年建设的北京地铁。

大量地下建筑迅速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2008年,山西临汾发生了9.8 尾矿库的意外溃坝和浙江杭州发生了地铁1 号线的工地坍塌事故;2012年,陕西榆林发生了国际广场坍塌意外事故。鉴于地下建筑的结构和位置尤其独特的性质,当发生事故后,往往救援难度大、时间长,损失惨重,人员伤亡较多,给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地下建筑坍塌事故救援与应急处置方法。

一、地下建筑的概况

(一)定义

地下建筑是以地下的洞室和隧道作为主体工程,除了通向地下的出入口外,其余部分均在地下的一类建筑。地下建筑常见的主要包括地下商业广场、地下车库、地铁、交通隧道电缆隧道等。

(二)特点

地下建筑是通过挖掘、修筑的方法而获得的建筑空间,外部由岩石、土壤包围着,只有内部空间,无外部空间。由于施工建筑造价等方面的原因,地下建筑与外部相连的通道少,且宽度高度较小。大部分地下建筑空间大且密闭,有一定隐藏性和封闭性,且地下建筑多为人员、物资密集的公众聚集场所,人员流动性大,内部情况复杂难以准确控制。

此外,地下建筑还具有减灾性与重灾性相结合的特点,即一方面它对很多灾害的防御能力远远高于地面建筑,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减少震动、战时防空、防台风防辐射等;另一方面,当地下空间内部产生某些灾害时,所造成的危害又远远超过地面同类灾害,如火灾、爆炸、坍塌等。

二、地下建筑坍塌的主要特点

(一)有较多的人员伤亡

地下建筑的坍塌事故往往具有各种不可预测性,并且地下建筑大多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当发生事故以后,会使得大量的人员被围困在地下,或者地下建筑坍塌,造成大量人员被压在废墟下,造成严重的生命危险。这一切大多来源于地下工作环境的不可预估性,极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二)逃生和疏散十分困难

地下建筑以其独特的位置和结构,当发生坍塌意外事故后,人员的逃生和疏散十分困难。地下建筑的建筑布局进出口少,并且窄道内无窗,人们处于黑暗的环境中,导致方向感极差;人员对建筑布局模式、进出口位置等不完全熟知,如果发生坍塌事故,就会导致人们不知从哪里逃出,再加上坍塌可能导致的断电,使得地下空间光线不足,人员心理会更加恐慌;在逃生过程中,逃生方向是从下往上逃生的,与地面建筑的自上而下逃生是不同的,因此逃生速度较慢,耗时长,往往导致大量人员在逃生过程中因重伤或出路截断无法逃离,最终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三)搜救与救援难度大

地下建筑大多属于公共聚集场所人员数量多,情况复杂。由于地下网络覆盖率本身较弱,发生事故后,通信设备中断,手机和对讲机无法使用,导致救援人员无法准确而快速获得地下人员的地理位置信息,搜救工作往往费时耗力,实施救援十分困难。除此之外,地下建筑发生二次坍塌的概率高,对被困人员的逃生十分不利,并且对救援人员的地下搜救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碍,极容易造成救援人员的伤亡。

(四)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下建筑坍塌发生时,水、电、气等地下建筑设备往往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被困人员造成水淹、触电、中毒等伤害;由于地下建筑结构的特殊性,泄露气体极易引发火灾、爆炸造成二次坍塌,严重威胁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五)经济政治影响大

地下建筑往往是地铁等大型建筑,往往需要投入许多人力和物力。地下交通的发达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投入,一个城市的地下交通和商业建筑是十分重要的,当发生坍塌以后,人员伤亡惨重,容易造成各种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影响,对社会和城市的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冲击。

三、地下建筑坍塌事故案例分析

(一)浙江杭州地铁一号线工地坍塌事故

2008年11月15日15 时,浙 江省杭州市萧山风情大道的杭州地铁一号线萧山湘湖段施工现场发生坍塌事故。当时杭州市消防支队调派1 个消防战勤保障大队、6 个消防中队、2 个专职消防队和15 辆消防水罐车、10 辆抢险救援车、200 余名指战员赶赴现场救援。共救出被困人员6 名,打捞出遇难者遗体17 具,排涝出涌入基坑的水近30000 m³。

1.坍塌情况

事故导致基坑内约50 根直径60cm的承重钢管不同程度损坏,公路上等待红绿灯的11 辆汽车和1 辆摩托车陷入8 m深的坍塌现场,40 余名施工工人一半以上被埋压。另外,东侧连续墙附近河流缺口,大量河水流涌入事故现场,导致很短的时间整个坍塌基坑被淹没。现场水深达12 m,据初步估计,水量近30000 m³。

2.处置经过

(1)争分夺秒,全力施救阶段(15时34 分—16 时12 分),救人主要集中该时段,不足40 分钟就出6 名被困人员。

(2)全力以赴,积极排涝阶段(16时12 分—次日19 时)。

(3)周密细致,持续搜救阶段(16日19 时—28日8 时)。

3.经验教训

(1)救援过程中,专门设置安全组全程监护事故救援工作,落实安全防护措施,救援期间参战人员无一受伤。

(2)战勤保障体系及时启动,在短时间内调集了大量车辆器材装备和油料、食品等抢险救援所需的保障物资,提供了良好的战勤服务。

(二)陕西榆林昌盛国际广场工地坍塌事故

2012年8月22日 上 午9 时,陕西榆林市榆阳区新建北路榆林昌盛国际广场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当时调派4 个中队和机关全体指挥员共130 余名指战员、16 辆消防车赶赴现场处置,救出18 名被困人员。

1.坍塌情况

坍塌建筑为榆林昌盛国际广场,该建筑规划建设地下2 层、地上5 层,占地面积为10500 m2,坍塌部位为地下一层底板(负2 层正在施工),面积3128 m2,造成58 人被困。

2.处置经过

(1)疏散群众,抢救遇险人员。

(2)协同配合,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3)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挖掘遇难者遗体。

3.经验教训

(1)由于事故区域范围大、救援难度高,消防人员采取梯次轮换作业方式,避免疲劳救援,确保整体救援效率。

(2)救援过程中,根据现场救援环境情况,充分发挥人员与装备的最大效能,灵活使用金属切割机、凿岩机、液压剪扩钳、雷达生命探测仪、钢筋速断器、等离子切割机等先进设备。

四、地下建筑坍塌事故处理程序和措施

(一)侦察掌握情况

1.到达现场第一时间实施侦察,充分了解地下建筑的布局、空间结构、使用性质、出入口数量、位置等,以及是否有人员被埋压,被埋压人员数量、大致位置等情况。

2.重点关注坍塌建筑的结构和未坍塌地点的稳固性,是否存在二次坍塌的风险,并专人设立监测哨,实时监测。

3.重点了解是否存在水、电、有害气体等危险源,及时做好防护。

(二)救援前准备

1.在建筑坍塌部位地上划定警戒区,严防人员围观,做好周边道路的交通管制工作。

2.成立现场指挥部,根据掌握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具体的救援方案。

3.救援人员视情况分成若干个搜救小组,调集轻型挖掘机、生命探测仪、移动照明、液压工具组等救援器材装备。

4.协助相关部门切断电、水、气供给。

5.成立专家组,征求专业救援意见,协助开展救援。

(三)处置措施

1.选定一到两个距离地下坍塌建筑较安全、位置较近的出入口作为前沿搜救阵地,成立前沿指挥部,配备安全员,对进入搜救现场的人员进行登记。

2.深入地下坍塌建筑实施救援的消防人员,要小心谨慎,沿着承重点深入,时刻观察主力承重部位的稳定性;救援人员应该加强个人防护,务必配备安全绳,呼救定位器,照明灯等。

3.运用救援犬和探测仪,使用看、听、测、喊等方式寻找被困人员,在得到被困人员呼应后,使用救援犬确定被压人员的具体位置。

4.遇到大型建筑材料埋压,空间狭小有限,进入受阻时,在确保被埋压人员不受二次伤害下,可使用轻型挖掘机、吊车等打开救援口或实施纵深挖掘,便于迅速救援。

5.对搜救出的被埋压人员进行固定,在现场医护人员协助下及时转送救助。

(四)现场处理

1.再次使用探测仪和搜救犬进行搜救确认,进一步清点人员,在单位知情人协助下确认搜救出的人员名单、数量。

2.各救援队伍整理器材、清点人员,将现场移交给公安机关。

(五)行动要求

1.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在当地政府统筹下,应急、消防公安、卫健、供电、宣教、城管、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商定救援方案,共同参与救援。必要时,请求调派当地军事力量参与救援。

2.按照“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救援。调集足够力量,足够器材,抢在“黄金救援时间”内高效实施救援。

3.选派精干人员进入地下救援,并做好个人全套防护。

4.统一撤离信号,多点设置安全员。安全员要时刻注意周围建筑物结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再次坍塌征兆立即发出撤离信号,救援人员要迅速撤离现场,防止造成人员伤亡。

5.在保证被压人员安全前提下,可视情使用挖掘机、吊车等配合协助救援。

6.在遇到燃气泄漏的时候,及时关闭燃气的气阀,使用惰性气体进行稀释。遇需液压装备进行破拆时,必须确保现场无易燃易爆物。

7.医护人员介入协助。遇有坍塌重物挤压人员四肢,短时间内无法救出,而被挤压人员伤情较重,挤压部位流血不止,生命难以支撑时,应由医护人员深入内部,对被挤压的腿或手臂作截肢处理,以保全被困人员生命。

猜你喜欢
救援事故人员
紧急救援
学中文
3D打印大救援
废弃泄漏事故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小恍惚 大事故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救援行动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