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谣言跑得快

2021-04-08 03:23迟毓凯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钟南山谣言新冠

“双黄连能预防新冠肺炎”“猫狗会传播新冠病毒”“加热口罩可以消毒”……疫情期间,各种真假信息通过网络扩散开来,很多后来被证实是谣言,但为何还有这么多人相信?

谣言,是指当前没有可靠证明的陈述。其中或多或少暗含了一些真相,这是谣传和小道消息得以传播的根基。但其中言过其实或危言耸听的部分,就在一些特殊心理下,变得“可信”。

焦虑心理。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表示,在非常时期,人们生存、健康、环境安全都面临不确定性,在恐惧、迷茫、疑虑这些负面情绪引导下,面对庞杂模糊的信息,人们普遍更容易相信那些有“威胁性”的负面消息。很多谣言迎合了大众的紧张焦虑心理,满足人们在危机环境下想要规避风险的诉求。香油滴鼻、吃维生素C、熏醋等这些民间土方一直在流传,就是因为民众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试一试。

从众心理。法國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名的《乌合之众》一书揭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迟毓凯说,在群体压力下,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每个个体的情绪极易被煽动。“大家都相信了,那我也就跟着信吧”,随着传播谣言的人越来越多,谣言的可信度就随之增高,形成一种放大的效果。例如,日本2011年大地震引发抢盐风波,此次疫情中市民抢购双黄连、板蓝根等。

减少认知负担。迟毓凯说,大部分人容易注意到“简单、粗暴”的信息,因为它们一目了然、一看就懂。很多造谣者深谙这种心理取向,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修改过的截图、视频,使用大字号、加粗字体的醒目标题,加深受众记忆。还有的伪装成权威人士言论,比如放上钟南山院士的图片,加上自己要传播的谣言:“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人们不喜欢复杂的推理,这种简洁的口号和断言就容易被人接受和传播。

此外,人们爱信谣传谣,也与主流媒体和官方信息发布不及时有关。人本能地趋吉避凶,对风险更敏感,总想最快了解有关疫情发展和防疫的各种信息,但是官方发布往往核实周期长、批复流程慢,这就让负面新闻跑得更快。还有,如果发布的官方信息不够完整详细,不能回答老百姓关切,存在信息真空,也会给谣言传播提供空间。

迟毓凯建议,由于公众对谣言容易“先入为主”,政府和媒体等相关部门要承担起及时“辟谣”的责任,帮助公众鉴别真假信息。官方要提高效率,重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普通老百姓要提高科学素养,扩充知识面,提升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保持开放心态,多听取各方意见,及时接受新信息,不断调整对疫情的应对方式,不陷在老旧的谣言里;持普遍怀疑的态度,不确定时不要转发,多问几个问题:来源可靠吗?其他人信吗?符合常识吗?只要存疑,说明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猜你喜欢
钟南山谣言新冠
最美的等待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新冠病毒的自白
钟南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钟南山之歌
My Hero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