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长江经济带发展献策巨龙腾飞大计

2021-04-08 08:03鸿雁
中国商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鸿雁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各界专家学者纷纷为发展长江经济带献计献策。

袁北星、彭玮 做好高质量发展蓝图规划

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袁北星、彭玮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此,相关部门要做好战略谋划,努力实现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他们就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把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必须科学把握“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二要牢牢把握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长江经济带以全国1/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国2/5以上的经济总量。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长江经济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担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各地区要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让长江造就的千年文脉与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相融合、相促进,全力以赴、多措并举推动中央决策部署在湖北落实落地。

三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新局面。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保持历史耐心与战略定力,为全局计,为万世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面向“十四五”,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要聚焦聚力抓攻坚,加快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结构,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压实责任、创新机制、协同联动,着力破解跨部门、跨区域污染防治难点问题,高质量编制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持之以恒推进美丽长江建设,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张凌杰 要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环境政策研究部张凌杰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產力的道理,同时也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更要深入贯彻好这一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进程中把生态环境优势合理地实现为民生优势、经济优势,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首先,护好绿水青山本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污染治理工作,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其次,立足实际发展生态经济。再次,探索转化的机制和条件。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等为原则,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充分尊重市场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绿水青山自身价值回归。

贾若祥“点”带“面”创造和谐共生新局面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表示,长江经济带分布有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核心支撑作用的城市群,要促进要素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集聚,通过城市群“点”上的高质量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面”上的高水平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局面。

贾若祥建议,构建长江经济带要着力在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重要的“创新带”;要在繁荣实体经济上下功夫,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繁荣带”;要巩固拓展“共抓大保护”成果,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守护好青山绿水的“生态带”;要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上下功夫,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彰显我国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的“文化带”;要在共同富裕上下功夫,使长江经济带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带”。

刘云中 要妥善处理发展的“痛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表示,长江十年“禁渔”正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表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同时,还要加强协同联动,注重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建设。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更高的要求,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刘云中说。

刘云中提出,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点和挑战:一是如何妥善安排长江“十年禁渔”。“十年禁渔”的措施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如何妥善安排安置原有的从业人员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二是长江沿线有较多的化工、冶炼等产业,如何调整这些产业的布局是一个重大课题。三是如何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资源。长江一带沿线城市的科研实力都很强,但如何更为合理有效地配置创新资源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云中认为,未来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是如何防止污染随产业向长江上游转移;二是如何提高长江综合交通走廊的运输能力;三是如何建立长江沿线的生态补偿机制,这既是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张为付、胡雅蓓 化解三大难题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张为付和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胡雅蓓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必须化解三大难题,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一是地区市场分割,要素跨界流动受限。尽管近年来我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地区市场分割的问题,但在行政区经济体制下,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国内市場呈现明显的碎片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方经济封锁,严重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具体来看,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割裂,“同地”难“同权”成为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劳动力市场配置功能存在局限性,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受到户籍、地域、学历、人事关系、评价机制、保障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资本市场割裂,企业异地收购兼并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保护限制,企业所有权转让在现实中并不顺畅。

二是专业化分工不足,部分省份产业同构化程度偏高。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经济发展缺乏对跨区域之间合作机制的考量,对如何在经济带内实现上中下游分工合作与功能互补缺少顶层设计。沿江省市即使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也常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出现“行政合作,经济对抗”的现象。在GDP绩效考核激励下,各地区对价高、利大的产业蜂拥追逐,利用财税优惠政策、地价优惠政策、外贸政策等自相竞争,造成重复建设、过度投资等问题。结果是沿江省市间横向分工的产业结构高度同构,规模相近,高效率的纵向分工尚未形成。

三是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外部经济环境严峻复杂。近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受国际经济环境及制造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已出现疲软迹象,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实质上已难以为继,大量企业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锁定在低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长期化、复杂化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了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难度,也限制了中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渠道。

张为付、胡雅蓓进一步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应在化解这三大难题的基础上,畅通“双循环”主动脉。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举一纲而万目张,“十四五”规划将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核心逻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有力抓手。

张为付、胡雅蓓为“双循环”格局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畅通高效繁荣的国内大循环。要畅通高效繁荣的国内大循环,发挥市场在资源高效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基本路径是建立健全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发挥生产要素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性作用。要消除要素市场分割,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功能,既包括要素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包括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要推进要素领域改革创新,破除阻碍要素尤其是高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第二,推进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打造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加强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在区域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长板优势、弥补短板不足,通过长短板互动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整体高度。按照完善产业链的要求,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上中下游产业有序衔接转移,鼓励下游区域依托技术和产业优势,瞄准国际先进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促进中上游区域积极承接下游区域产业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突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强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高效率推进产业与创新融合发展,推动流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形成上中下游区域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有机统一、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全方位扩大开放,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把握住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机遇,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结合起来,把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结合起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衔接产业链分工服务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周宏春 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示范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示范带是基础,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带。长期来看,长江经济带要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生态环境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在废弃物处理利用上,应当尊重自然规律、利用生态学原理,形成新能源生产——污染治理一体化格局。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加强生态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

二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在畅通区域循环基础上构建国内大循环主动脉。长江,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拥有重要战略地位。沿江各省市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和支撑体系。要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成为引领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

三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长江经济带是“一带一路”的国内主要交汇地带,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长三角要统筹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创新水平,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沿江省市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加快长江经济带上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建设,扩大投资和贸易,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长江掠影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长江8号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