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精神介入的校园建筑设计研究
——以福建省建宁县将屯小学为例

2021-04-09 09:15
福建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场所乐园建筑设计

刘 锋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校园是老师教学育人的场所,也是学生们求知向上的精神殿堂。如何打破灌输式教育“教与学”僵化模式?如何促发师生自然而然的开放式“教与学”,广开言论自主学习?塑造人性化、自然生态化、乐园化的校园场所空间显得尤为重要。场所精神介入的学校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认同自然;弱化建筑体量,融建筑于环境之中。场所精神介入的校园建筑布局以人为本,塑造属于师生的“平台”——自然平台和生态平台;属于学生的“乐园”——探索乐园、交流乐园和生态乐园。

1 相关概念

1.1 场所

场所是指“特定建筑物或公共空间活动处所”,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具有明确的空间属性特征,同时具有唯一性[1]。通过材料、形态、质感及颜色等物理特性来塑造场所空间特性,并在此空间中从事文化、历史、政治活动[2]和其他特定有意义的活动。

1.2 场所精神

罗马学者最早提出“场所精神”概念[3]。20世纪末,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确立“场所精神”理论,旨在探讨人们对场所空间感知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4]。

场所精神指人们对物理场地空间感知体验,如空间形态、自然形态、颜色、材质[4]。因此场所精神强调人的精神体验,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空间的理解与记忆”[5]。同时场所感知具有层级性,人们随着空间距离远近产生不同层次的场所感知,“远距离感知、对场所中个别事物的感知、对场所的整体感知以及从感知到意象的转变[3]”。

2 项目概况

将屯小学项目建设地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濉溪镇将屯后山(图1),项目用地面积21 773 m2;拟建建筑有教学楼、办公楼(含地下室)、风雨操场等。规划36班小学,容纳约1620名学员。总建筑面积18543.10 m2;其中,计容建筑面积15243.98 m2,不计容建筑面积3299.12 m2。

将屯小学基地(图2)呈类七字型;现地貌为山体,整体地势南低北高及西高东低;基地主要为林地和菜地。基地北面为25 m宽城市次干道;与将屯山隔道相望,视野极佳;是今后师生往来校区的主要方向。西面、南面分别为18 m与12 m宽城市支路。东面与住宅用地相邻,可以远眺城市连绵山体,环境相对优美。整个项目基地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备良好校园建筑建设条件。

3 场所精神介入的校园建筑设计流程

如何将场所精神介入校园设计中?如何处理好基地自然高差地形,设计出对自然环境认同场所空间?如何尊重师生的归属感?塑造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从侧面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度、思考深度、思想境界、交流宽度、才艺广度、思辨敏捷度、体魄健康度、竞争自由度和社交生态化。

关注校园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对话,追求校园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平台。让孩子们拥抱社会、亲近自然、体验趣味;促进交流,激发想象的实践乐园。因此在场所精神介入下,提出了“平台·乐园”设计理念,并进行多方案比较推敲,做出最优理想设计(图3)。

图3 将屯小学建筑设计效果图

3.1 设计理念一:平台

(1)自然的平台

将屯小学是城市的一部分,其各功能区在既定的城市关系中蕴藏着多种合理存在;城市中的动静区间、自然资源影响着校园的布局;同时,校园的合理形态也为城市带去新的空间与活力。

校园周边的山体、水域、南侧的城市绿带与景观河道给将屯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带来了灵感。在这里打造层层叠落的屋面花园、课间活动平台以及贯穿南北的架空活动空间,与城市取得和谐关系,同时也为校园提供了丰富空间体验。

(2)退让的平台

场地原有自然山体地貌给予我们灵感,结合场地南低北高特点,打造层次丰富课间活动平台。希望这个平台与现有南侧居住建筑之间呈现出一种退让关系,这种退让不仅是平面尺寸上退让,更需要的是建筑空间形态上一种退让。

3.2 设计理念二:乐园

(1)探索乐园

低年级的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身边未知事物。在平台下方设置充满趣味性娱乐设施,如沙坑、滑滑梯等,让孩子在玩耍中快乐成长,寓教于乐。

(2)交流乐园

高年级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习惯与低年级有所改变,他们更加注重彼此间语言沟通,而非一味追逐打闹。因此环绕平台设置了连廊,在廊下空间里设置了学习交流、展览、优秀作业陈列场所。

(3)生态乐园

屋顶花园、观景平台、庭院绿化为孩子们创造了真正的生态自然教室,让孩子们在自然中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自然万物自然生长,无形中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绿色生活理念。

4 场所精神介入的将屯小学校园建筑设计

场所精神介入的将屯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感和师生的归属感,分别从规划设计层面、景观设计层面及建筑设计层面等,塑造“一轴、一带、三功能区”总体规划结构,营造开合有度的活动平台、内外与上下渗透的庭院景观、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校园景观,做出具有凝练合理的功能分区、自由交往与对等交流的场所、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充满韵律感的建筑设计。

4.1 规划设计层面——“一轴、一带、三功能区”

(1)对基地自然环境的认同感,合理处理基地南低北高自然优势。结合基地南侧低洼地形设置食堂、风雨操场、合班教室等大空间形成层层叠落活动平台,形成该方案校园规划布局形式的点睛之笔;水体、广场铺砖、景观墙、水榭、小品等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一定程度美化城市的景观环境;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开放空间,由此构成了将屯小学特有的、鲜明的“一轴、一带、三功能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图4)。这种规划结构既是对周边自然环境认同与和谐同处的产物,又是具有归属感的校区规划特色体现。

图4 将屯小学总体规划设计图

(2)“一轴、一带、三功能区”总体规划结构中(图4),主入口设置校前广场与将屯山相对,将山景引入校园中。巧妙设计校园空间主轴由北向南串联校园前中心广场,架空门廊、围合庭院、风雨操场,形成层层叠落的立体活动平台。同时置入东西向校园空间交通带与校园空间主轴相交于围合庭院,将校园分为东侧、中部、西侧三部分,东面主要为教学区,中部主要为办公及室内活动区,西面为室外运动场地;从东至西的景观活动交流带将教学区、办公区、体育运动区的建筑群体有机地联为一体。

4.2 景观设计层面

营造积极向上、求知探索、共处交流的校园特定场所空间,景观设计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校园景观延续“一轴 一带、三功能区”园区规划结构设计,将现有的外部空间分化整合,再配合开放的活动平台,从空间到形态,从集散到活动观赏,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体系。从南至北的景观活动平台串联多个功能区庭院景观;营造内外景色相互渗透、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生态校园环境氛围(图5)。给低年级孩子们设置趣味性探索乐园,为高年级孩子们塑造交流互动的乐园。

图5 将屯小学景观规划设计图

充分发挥场地自然优势;利用基地南低北高,设置层层跌落的课间活动平台及宽敞的活动走廊;布局上充分结合景观河道、园区广场、空间庭院、景观小品等使得建筑与环境景观的融合,创造优美、人文的园区环境;同时各功能区之间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内外景色交融,形成愉悦的教学环境。

4.3 建筑设计层面

(1)总体功能分区

为了营建安静祥宁的校园空间,将屯小学建筑设计充分结合基地三面环路,西侧为城市道路交叉口较为喧闹的特点;秉承动静分离的设计原则,将运动场地布置于西侧,与城市交叉口相呼应,取得良好的城市空间关系,并将建筑主体置于地块东侧,从东至西依次形成教学区、办公区、体育运动区三片功能区(图4)。

为了避开基地北侧25 m城市次干道的噪声干扰,总体布局设计将教学区远离城市道路,将校前广场结合基地入口,作为校园主要进出口集散空间。方便对外联系共享的同时,又减少外界对教学区的干扰。

(2)空间设计

将屯小学建筑空间设计强调空间之间的自由连通,利用广场、连廊、下沉广场、交流休闲平台,引入各种尺度的学习交流空间,提供对等交流的场所,在教学区域设置公共交流空间区域,给学生一种内外空间渗透结合的感受,从而让空间具有更强的可进入性,使得与外部空间结构得到了更紧密的结合。

(3)立面造型

基于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地环境以及校园建筑风格特色,营造场所感和归属感。将屯小学建筑立面造型以体块构成,虚实对比为手段(图6),外墙色调以白色为基调,疏密有致白色遮阳构架来形成建筑表皮,同时结合空调外机隐蔽处理;形体处理注重韵律与体形的变化,追求简洁、明快、通透,富有韵律感、立体感和时代气息,体现校园建筑的文化气质和典雅风格。

图6 将屯小学建筑立面

5 结语

场所精神介入的将屯小学建筑设计,尊重自然,弱化建筑体量,通过广场、庭院、平台空间的过渡处理,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融合;融建筑于环境之中。以人为本,设计探索、交流、生态的场所空间和退台庭院,做到人与环境协调融合,又达到节能、经济要求;为和谐生态的校园建筑设计增添了经典案例。

猜你喜欢
场所乐园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哈哈乐园
哈哈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