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石溪构成的初步研究
——以宜黄百花洲湿地公园项目为例

2021-04-09 06:37陈冠
花卉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块溪流山体

陈冠

(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80)

1 案例概况及背景

宜黄县早期的城区规划内无可休闲的公园等附属设施,同时城市主干道滨河西路南侧的滨河绿地内种植及空间关系杂乱无章、生态结构不完善,出于合理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将临近城区一侧滨河绿地修建为的建筑立面破损老化严重,交通规划不清晰,根据以上因素宜黄县政府以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为导向,全面提升宜黄城市品质为目标投资建设宜黄百花洲湿地公园等项目。

该项目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宜黄大桥以南,滨河西路以西,百花洲以东的区域。项目总面积约10 万m2。项目开发建设包括湿地公园中的绿化种植、滨水空间的营造、园路、广场休闲平台及服务建筑、室外家具等景观设施的建设。

2 人工溪流的形成形式

人工溪流是基本上是通过人工挖槽或石块堆砌的方式完成,按照其水道构造类型可基本分为泥溪类、石溪类及生态石溪类。

泥溪类人工溪流其优势在于生存在大面积的潜流带,潜流带为多无脊椎动物提供了重要生境,同时大量的泥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及水生物的依附,那么该类型水沟劣势较为明显,在雨季或洪水泛滥区域易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沉积的现象。该类型人工溪流适宜于水量小、水道较为平稳的溪流景观。

石溪类人工溪流基本由石块砌筑构成,其景观效果佳且后期不易因水体量大湍急冲刷而造成河道泥沙沉积等现象,但石溪的溪流生态的结构几乎完全缺失,破坏了地域的生态结构,该类人工溪流多数宜建在水系欠佳的地域。

生态石溪是构造相对多样性,其综合以上两类人工溪流的优点及缺点,综合治理能力强,适用于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

宜黄湿地公园项目水系发达,同时山体及湿地有高差较大的地形空间,结合地形的优势及人工溪流的基本形式对比,我们在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生态石溪的做法。

3 生态石溪的基本组成

3.1 平面设计

在建设前期,对整个项目的竖向关系、水文资料等现状资料进行查阅,提取有助于石溪的整体布置的资料,针对水系的维系时间也应做模拟或分析。宜黄百花洲湿地公园项目共分为滨水休闲区、文化体验区、湿地游赏区,其中生态石溪主要布置在湿地游赏区,图1 为湿地游赏区生态石溪平面布置图,湿地游赏区紧邻城市生活区人文气息浓厚,水系相对较为完整。整个水系包括底部的宜黄河区域、顶部的卓望山森林区域、中间的湿地公园区域、底部的宜黄河区以及相邻的城区。生态石溪自卓望山向下至宜黄河支流,其中卓望山片区设置两条,水体通过底部生态水沟过度至湿地公园生态石溪一、二,湿地公园按功能需求以及湿地水泡的位置分别设置曲折的生态石溪两条,最终山体径流及雨水通过山体、生态石溪、湿地水泡层层过滤,将水体净化汇入宜黄河。

3.2 详细做法

生态石溪基本由溪流水体、自然石块、水生植物构成,这三种元素之间的搭配结合引入的微生物即构成了水生态环境,又提升溪流的稳定性,同时各元素也具备一定的差异性,以下将根据元素特性进行逐个分析。

图1 湿地游赏区生态石溪平面布置

石块在堆砌或散置时应保证错落有致,在选取石块的大小时,应采取因地取材的方法,该项目中部分石溪处在高差较大的山体,为方便工程施工,石溪整体不宜大量采用大块石料,采用石料应在200~400mm 当地灰色石料,通过在溪流中间段增加石料砌块来设置跌水,形成自然水潭,石块在布置时应遵循错落有致、大小适中且留有适当的种植空间的原则,石块堆砌形态源自天然溪流,又不同于天然溪流。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一些水生物的排泄物和食物残渣来作为生长的主要养分,但部分水生植物具备极强的倾略性,比如凤眼莲,这些植物一旦生长,将会封锁整个水系的表面,致使水下植物及生物得不到阳光和空气最终死亡,从而加速水体的腐败,溪流水道内宜种植吸附性较强但生长能力较为均衡的植物,如鸢尾、马蹄莲、美人蕉这一类植物。

水体是构成溪流的主要成分,在该项目中现状山体已形成两处自然溪流“幽竹叠瀑”与“山泉清流”。这两处溪流通过人工修正将山体径流汇聚成溪水,另外“山泉清流”水源不同于“幽竹叠瀑”,在溪流端部有天然的山泉眼,水量小比而言略大。另外湿地公园通过收集山体生态石溪的排水及区域地表径流形成溪流水。

通过梳理完整的水道、自然石块的嵌置、水生植物的布置,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及水体微生物的布置构建一条生态石溪,另外“幽竹叠瀑”及“山泉清流”底端水沟内设置水潭,水潭的设置完整了整个溪流体系。

4 生态石溪解决的问题

4.1 生态修复

卓望山片区现状溪流处于断流状态、表面裸土严重,首先应通过梳理河道中的杂物、人工开沟等措施解决断流问题,溪流通水后结合水生植物的覆盖解决表面裸土问题。因人工溪流水体微生物含量较少,在河道内释放人工培育或自然提取的微生物,如有荧光杆菌、产红色和产紫色的灵杆菌、不产色的好氧芽孢杆菌、产色和不产色的球菌、丝状硫细菌、浮游球衣菌及铁细菌等,不同水体的pH 范围在3.7~10.5,大多数pH6.5~8.5,适宜大部分微生物生长,而在一些酸性和碱性水体中也有相应的微生物类群生长,另外石溪这类流动性的水体氧气的溶解度较大,那么控制好酸碱性,便能很好地维持微生物的生态。通过梳理河道、水生植物的种植覆盖、微生物的引入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恢复该地区的溪流生态系统。

4.2 防止水土流失造成一系列问题

宜黄地区年均降水量在1341~1940mm 之间,部分地区多达1800~2000mm,暴雨季溪流的水量、流速会偏大。因现状溪流水道裸土严重,导致表面土壤及泥沙会被水体冲刷,造成中段或底部沟渠泥沙沉积,另外土壤的密实性有限,导致水道内的溪水下渗严重,生态石溪内的水生植物的根系能够很好地保证土壤的稳定性,其石块的布置可以很好的加深土壤的密室性,这样一来其水土流失及其造成的一系列的问题便能从根源上得到解决。

4.3 缓解湿地及山体的调蓄

现状溪流因裸土、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沉积,使原有排水通畅的溪水发生断流。生态石溪中的石块的稳定性能够很好的减小雨水及湍急的溪流水冲刷带来的破坏,同时水生植物的根系对土体的作用也能够很好的提升土体的稳定性。另外滨河西路南侧湿地公园部分,通过新建生态石溪将山体溪流与湿地及宜黄河连城一体,完整的水系对山体及湿地的排水调蓄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生态石溪实际上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各个方面进行考量,以及合理的规划、设计、建造对地方森林、湿地、水系进行综合治理的过程。实践证明生态石溪其对因传统工业、农业及城市建设中遗留的生态结构、水土治理等问题,都有极大的改善。当然现阶段的生态石溪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技术上而言生态石溪的水生微生物生态结构还不够完善、石块堆砌的景观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逐步浮现。从外部环境而言在建设过程中少数经济较为薄弱的地区勘测数据的精准度导致设计与现状的偏差较大,施工方对生态及整体布局意识的薄弱等等,都影响该类型人工溪流的落地以及时效性。

建议进一步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并总结经验,再通过对实际应用数据的分析,不断提升和改进,以宜黄湿地公园为出发点尝试提升生态石溪的生态结构多样化、溪流景观多样化。针对不同地区及水系关系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调整,不断的应用、分析、执行才能使溪流更加清澈、生态更加完善,我们生存的空间的品质才能更高,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猜你喜欢
石块溪流山体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没有风
担当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补缺口
溪流小熊的烦恼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参观神庙数年后,忽然忆起,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