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施工图”日渐清晰
——肥料行业将迎来新变革

2021-04-09 02:46中国农资宋心怡张依然
中国农资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双碳碳达峰肥料

《中国农资》记者 宋心怡 炼 晨 张依然

当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施工图”日渐清晰,已经启动达峰行动方案编制。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能源、化工等多个重点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农业要想实现绿色发展,解决肥料行业碳压力至关重要。国家提出碳排放任务,对于肥料行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又将产生哪些影响?对此,《中国农资》记者采访了行业专家和有关业内人士。

迎挑战:一场硬仗,“十四五”是关键期

“双碳”目标再一次考验“中国速度”。“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用不到30年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速度要更快、力度要更大、任务更艰巨。“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目标,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而这也对农业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尤其是“碳达峰”对肥料行业来说是一场大考。肥料行业作为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挑战一:能源结构单一

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修学峰认为,近两年,国际国内的形势突变,正在促使我们国家加速向产业强国转换。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政府层面对行业将会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的要求。这将对于中国的磷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目前磷肥能源的主要来源是以碳含量较高的煤为主,合成氨的生产也主要以煤为原料,未来的产品和工艺革命去往哪个方向,行业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化肥工业和农林畜牧业是碳排放量大户,因此‘双碳’目标任务对农资行业影响深远。”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肥料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明良表示,工业方面,化肥生产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合成氨,合成氨由氮和氢在一定温度和高压下经催化反应所得,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与原料有关,主要是氢制备过程所产生。我国以煤碳发电为主,碳排放量大。全球80%左右的氮肥是由天然气制成,使用天然气作原料具有投资省、成本低、碳排放量少的优点,也是制氢成本最低的。但我国天然气资源不足,价格高,并且我国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我国70%氮肥生产是以煤为原料,以煤为原料生产合成氨会产生比天然气原料多得多的CO2。

挑战二:肥料利用率亟待提升

当前我国化肥、农药年用量均为世界第一。由于化肥、农药的过量投入,导致资源效率低、浪费大,环境风险高。尽管随着科学施肥技术的不断进步,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由原来的27%增至2020年的40.2%,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如何推进将成为社会热点。由于资源禀赋限制,我国氮肥生产主要采用煤炭为原料,也是碳排放大户。未来氮肥产能也必然有个峰值,有一个发展上限,而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氮肥工农业需求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很长段时间我们需要依靠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才能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表示。

陈明良表示,农业方面实现“双碳”目标,提高肥料利用率至关重要。在以煤为原料生产氮肥这一基调确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提高尿素氮在施用后的利用率,尿素所结合的碳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利用率。从生产端角度,减少合成氨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值,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可采用先进的碳捕捉与贮存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大规模生产,肥料投放是关键。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誉会长曾宪成分析认为,40多年来,化肥过量投放,土壤有机质锐减,土壤储碳控碳功能严重下降,给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土壤碳库是生物圈最大的碳库,稳碳固碳、减少碳排放、促进土壤碳中和任重道远。

挑战三:缺少针对性政策和标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强调,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协同减排固碳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颁布专门的气候变化法律法规,针对农业农村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尚属空白,也未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导致减排固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及有效实施面临较大障碍。碳达峰、碳中和缺乏专业研究平台。由于过去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没有明确要求和约束性指标,造成农业农村领域不仅没有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也没有专门从事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相关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单位,无法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系统的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研究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农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国家“一盘棋”的总体部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要实现“碳达峰”,实现前者目标时间越早,就越有利于实现后者目标。“十四五”时期是重要的转折点,必须加快部署碳达峰行动,明确碳排放达峰目标和路线图,为实现碳中和愿景奠定坚实基础。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肥料行业不能“掉链子”。面对新的使命、新的挑战,要勇担重任,闯出一条绿色道路。

相关链接

何谓“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某一个时间点达到历史峰值,这个时间点并非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一个平台期,其间碳排放总量依然会有波动,但总体趋势平缓,之后碳排放总量会逐渐稳步回落。

“碳中和”也称为净零二氧化碳排放,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需要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目标提出及实施过程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要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以及其他低碳能源的发展,再次强调碳中和的重要性。

2021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这是“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研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举措,会议指明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的7方面工作。会议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定位,尤其是为今后5年做好碳达峰工作谋划了清晰的“施工图”。

谋转型:啃“硬骨头”,走出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但也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面对新的挑战,肥料行业需要认识到降碳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多方共同发力,下大力气啃“硬骨头”,增强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以推动肥料行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减少煤炭消费,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结构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约85%。化石能源燃烧不但是CO2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同时产生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是当下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据了解,碳排放达峰行动的内容还包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的能源体系。在很长时期内,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将主要依赖于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占比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进而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水平。

“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燃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产生活使用的化石能源的排放,助力‘碳达’‘碳中和’。”赵立欣认为,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

对此,修学峰强调,磷肥行业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现有工艺和产品,加强节能手段的研究,比如热能再利用、氟资源回收等,既节约能源资源,也提升效益。

多方统筹发力,创新绿色低碳技术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新“工具”,包括政策、技术、财政、宣传教育、人才等。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强调,减少CO2排放和综合利用,应把CO2“变废为宝,治碳制能”。由政府统一倡导与指挥。统筹相关行业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联盟,重点研究基础基碳单元工艺开发设计、产业集成示范、专利申请、产业政策支持、标准化编制、资金筹措等。

“推进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从技术研发、推广示范、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统筹发力。”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义祥表示,要建立农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加强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不断完善农业碳计量监测体系和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政策建议,以加快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的制定。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固碳减排关键技术的科技创新,重点加强高效作物、能源植物品种选育、农业土壤固碳减排、健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农业“碳中和”生产模式等低碳技术及其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集成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农业固碳减排技术模式,让低碳农业为区域“碳达峰”碳中和助一臂之力。

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要注重绿色肥料、农药、种子等农资创制。“近年来,我国在氮肥增效技术方面已有所突破,一批氮肥新技术、新产品已经被验证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如锌腐酸尿素和海藻酸尿素等增值尿素产品已在氮肥企业生产效果较好。”顾宗勤表示,今后氮肥企业既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积极发展增值尿素、稳定性尿素、控释尿素等高效肥料,还要注重与农业推广部门合作,做好试验示范,加强对经销商和农户的宣传和农化服务,让农民把好肥用好。这既符合国家的要求和市场的期待,也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从面临的形势看,修学峰认为,磷肥行业有许多迫切的技术需求。需要基于磷肥行业资源能源禀赋条件,考虑农业需求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研究和发展其他形态的磷肥品种,如聚磷酸盐、有机形态磷、缓释磷、全水溶性磷等,还应结合农技、农艺技术进步和提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为目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磷肥工业由生产型产业向生产服务型产业转变。同时,陈明良告诉记者,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可以研发适合的复合肥料,利用各养分间的协同效应提高肥料利用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添加增效剂或制成缓控释氮肥产品等技术手段的研究来为肥料增效,减少碳排放。

“发展农业绿色低碳技术,需加大科技攻关和政策支持力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介绍,自2005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建立了我国主要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创新与应用协作网,在生产中破解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理论与技术难题,将植物营养学与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创新,率先提出了绿色增产增效理论和技术新思路,突破了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难以协同的国际难题。与全国2090万农户一起应用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3770万公顷,实现增产11%、减肥15.6%、增效34%、减排16%。

张福锁强调,围绕绿色、高效、低碳、生态可持续农业发展,面向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精心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的绿色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培育国家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创新平台,支撑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样板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推广“科技小院”等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在全国大面积落地。

碳达峰需要急先锋,企业转型升级在路上

在“双碳”目标的影响下,将全面推动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发展竞争力。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正在努力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破局”,谋求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肥料行业或面临新一轮整合,高能耗低效益的中小企业将被淘汰,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通过低碳创新,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当前,不少农资企业已经通过持续的技术与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成了走出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急先锋”。

“贵州磷化集团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大技术创新和工业转化力度,授权专利超过1700件。其中,湿法净化磷酸技术不断进步迭代,由当初的10多万吨扩能至100万吨以上。”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未来,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健全研发创新体制机制,聚焦磷及其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循环经济体系,助推企业产品产业转型升级,在现有资源基础上,持续补链强链拓链,不断提升资源附加值,成为全球磷化工行业的创新标杆、效益先锋,引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更高质量地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兴旭表示,作为化肥生产企业,心连心既是高效肥料的倡导者,也是绿色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的践行者。据了解,心连心连续多年获得“全国能耗领跑者标杆企业”称号,成为行业内绿色发展、能效领跑的标杆企业,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在生产环节,我们提倡‘用最少资源创造最大社会价值’。”刘兴旭介绍,在产品端,心连心早在2012年就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中国高效肥”的品牌定位,以“减肥、增效、提质”为核心,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先后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战略合作,以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的欢迎与认可,为改良土壤、提高作物品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发力。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还很长,农资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双碳”目标要求下,虽然对肥料生产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新的机遇。相信,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肥料行业在产学研推的共同努力下,必将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听建言:业内专家为实现“双碳”目标献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绿色投入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举足轻重。就如何实现“双碳”目标,业内有关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要加快农业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农业绿色发展将成为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中最突出且与大众连接最紧密的重要一环,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需从多方面实现突破。

在发展绿色生态种植方面,要依据“根际生命共同体原理”,通过根层调控技术最大化根系对养分吸收和活化利用潜能,挖掘土壤和环境养分潜力;通过地上地下匹配技术,优化配置品种、密度、播期,设计高产群体;调控根层养分供应满足高产需求,同时降低环境代价;与绿色投入品、机械施肥、耕层扩容、秸秆还田、有机配施、水肥耦合等配套措施相结合,集成以“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为核心的绿色增产增效技术体系,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绿色肥料、农药、种子等农资创制;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技术;根际生命共同体定向调控技术;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健康土壤培育技术;高产高效农机农艺结合技术;绿色低碳种植与污染阻控技术;智能化精准健康养殖技术;畜禽粪污低碳循环利用技术;绿色种养一体化集成技术;绿色健康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在加快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同时,着力推动绿色种养结合、绿色食品加工与健康消费,加大对多学科交叉创新和县域落地机制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誉会长曾宪成:倡导低碳肥料,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由于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大规模生产,肥料投放是关键。40多年来,化肥过量投放,土壤有机质锐减,土壤储碳、控碳功能严重下降,给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土壤碳库是生物圈最大的碳库,稳碳固碳、减少碳排放、促进“土壤碳中和”任重道远。

目前,我们通常谈到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主要针对的是工业生产,农业“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深层次的专业性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农业条件和我们不同,我国农业必须保证稳定性生产,才能保障全民吃饭问题。化肥减量化只是手段,化肥提质增效、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以不断满足粮食供应才是目的。在肥料投放与粮食绿色化生产中找平衡,就得用低碳肥料。过去我们倡导的土壤本色肥料、本源性肥料就是这个意思。

要做到土壤碳减排,解决肥料低碳化投放是关键。理论上来说,做到土壤固碳、稳碳、储碳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补充土壤有机质。通过“两机互补”理论,指导低碳肥料生产,既储碳控碳,又提供养分供应,还能促进土壤碳中和,可谓一举多得。

众所周知,腐植酸是土壤的构造者,也是参与地球碳循环的重要一环。腐植酸一方面可以和矿物质以不同形式和紧密程度作用结合,形成各类有机无机复合体,构造土壤团聚体,促进土壤结构稳定,保障土壤可持续生产;另一方面,通过“腐植酸+”集成大中微量及有益元素,生产腐植酸低碳肥料,致力于土壤碳平衡。

通过“大量反哺腐植酸低碳肥料——稳定土壤气候变化——提高土壤储碳控碳能力”的科学机制,让“黑色腐植酸、腐植酸肥料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实现“土壤碳中和”,充分发挥腐植酸低碳肥料产业化的力量十分重要。

真正实现“土壤碳中和”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正本清源,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找到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点;第二,要尽快确立肥料的科学投放理论,推进“肥料工业4.0”时代走向低碳化;第三,要建立科学的低碳肥料标准化体系,做到低碳肥料从研发到施用全过程可控。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实现绿色低碳,须主打“智能牌”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导向和奋斗目标,它涉及到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这一减排目标,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振了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对推动我国疫后的绿色复苏、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理论上,只有在成本收益分析结果为“正”的情况下,“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时间和路径选择才是合理的。第一,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对CO2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同时对化工新材料、农用化学品、新型肥料、农药、调节剂,包括种子质量的提升与安全等都有巨大需求。第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用淘汰的产能,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与此同时,行业和企业可能会产生阵痛,但必须痛下决心,应有相应的政策出台。第三,未来要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上发力。要处理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和企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关系,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加速工业化进展和科学环保的关系。

工业反哺农业,将会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服务的化工行业、化肥企业、农药企业、塑料行业等,要实现绿色、低碳、安全,必须主打“智能牌”。

选择适用的智能化技术,采用智能化技术和综合利用,通过生产流程动态实施监测、生产风险识别、安全应急预案实施等,可以控制化肥、化工、农药、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同时不断提升产品的精细化、提高产品的收益率,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因此,各行业要大力提升传统工艺的设备,以智能化技术强化产品功能、优化生产过程,实现产品功能的数据分析和智能识别及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等。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碳排放”,达到“碳达峰”,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新“工具”,包括政策、技术、财政、宣传教育、人才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减少CO2的排放的综合利用,应把CO2“变废为宝,治碳制能”。由政府统一倡导与指挥,统筹相关行业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联盟,重点研究基础基碳单元工艺开发设计、产业集成示范、专利申请、产业政策支持、标准化编制、资金筹措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农业农村需要“双碳”路线图

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生活水平提升,肉蛋奶和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将持续增长,在保障粮食安全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前提下,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压力较大。

一是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落实难度大。减排效果、成本、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还有待于示范验证;部分技术操作繁琐,使劳动力投入或生产成本均有所增加,需要依赖国家财政补贴,限制了其应用推广。在种植业方面,以小农户种植为主,减排固碳的规模效应难以显现,缺乏减排固碳技术标准和规程;在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成本效益低,需要国家补贴,亟须进行技术创新,研发颠覆性技术,探索区域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 碳达峰”“ 碳中和”缺少专门政策和系列化标准。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以农业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协同减排固碳也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没有颁布专门的气候变化法律法规,针对农业农村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尚属空白,也未制订相应的技术标准,导致减排固碳关键技术措施的推广及有效实施面临较大障碍。

三是“ 碳达峰”“ 碳中和”缺乏专业研究平台。由于过去对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没有明确要求和约束性指标,造成农业农村领域不仅没有清晰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也没有专门从事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相关研究分散在不同的单位,无法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系统的“碳达峰”“碳中和”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研究,迫切需要建立农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研究平台。

农业农村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主要途径包括降低强度、提高固碳、可再生能源抵扣三个方面。

一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量或产品的排放强度。如采用水稻间歇灌溉控制甲烷、提高肥效降低N2O排放,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二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能力。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通过提升农田草地有机质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和固定CO2能力,转农田从碳源到碳汇。

三是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秸秆、畜禽粪便等生物质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生物液体燃料、燃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抵扣生产生活能源碳排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猜你喜欢
双碳碳达峰肥料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蒋伟群:侨界“碳达峰、碳中和”追梦人
菠菜用肥料要谨慎
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2030碳达峰与2060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探讨
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设计思考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响应“双碳”目标联合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