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擦“保卫战”

2021-04-12 14:14柳卿
新班主任 2021年3期
关键词:保卫战文具挑战赛

金秋九月,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娃娃上一年级了。开学第二周,我和学生共同大扫除时,惊奇地发现许多课桌下面都有一些小碎屑。仔细观察,原来是被“大卸八块”的橡皮擦。于是,我让身边的孩子打开自己的文具盒,果不其然,大多数文具盒中躺着橡皮擦的“残尸”,拿起来细瞧,上面不是指甲痕迹,就是用铅笔戳出来的一个个小孔,惨不忍睹。

我俯身问孩子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橡皮擦搞成这样子,小姑娘支支吾吾答不出来。我接着看向其他小朋友,他们都下意识地避开了我的目光。我本想严厉训斥,批评学生这种不爱护文具的做法,但是想到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征,就暂时按下了到嘴边的话,却将此事默默记在了心里。

接下来的几天课上,我发现,用指甲抠橡皮擦几乎是不少孩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在课间,几个孩子会聚在一起,用笔在橡皮擦上戳戳画画。学生喜欢破坏橡皮擦,一方面是因为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手上会无意识做动作;一方面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很好玩,并没有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事情。

一块橡皮擦是否完好,这背后也是孩子上课状态的真实表现。往深处讲,这直接影响到一年级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写字、爱惜文具等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一、二年级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此时培养良好的习惯就等于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决定就以“爱惜橡皮擦”为切入点,着手培育一年级新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采用了五轮主题活动设计法,预演模拟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了充分的准备,争取收到实效。

在分析了学生破坏橡皮擦背后体现的不良习惯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些小活动,借助班会或者活动课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1. 橡皮擦的“哭泣”

班会上,我用多媒体展现出“橡皮擦的哭泣”6个大字及字的拼音。学生一开始一脸迷茫地望着我,我没说其他的,而是学着用卡通声音开始讲故事:“唉,各位亲爱的宝宝们,你们认识我吗?不不不,我可不是你们的老师,我是一块可怜的小橡皮擦。什么?我有啥可怜的?唉,你们听我慢慢说来……”不出我所料,学生被带入了情境,跟着我的讲述追问起来,到最后还自觉拿出了自己的橡皮擦,露出可怜的表情。到了这里,他们也明白了我今天的活动主题,开始露出思考的神情。

2. 我是一块小橡皮擦

“亲爱的同学,现在你们明白老师想要说什么了。大家的文具盒里都有橡皮擦,你们可能觉得橡皮擦没了可以再买,但是你们知不知道,其实橡皮擦也是有生命的,他们勤勤恳恳给你们擦除写错的字迹,却要承受被分裂的痛苦,疼不疼啊?今天呀,我们神奇变身,当一次橡皮擦,好不好?”学生自然抬着头问怎么当橡皮擦,于是,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橡皮擦,把黑板、地面、玻璃当成作业本,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手擦黑板、地面、玻璃。而后再与他们一起玩拉一拉、扯一扯的游戏,让他们感受自己被拉扯的不适感。“孩子们,你们想想,咱们只是被轻微地拉扯就感觉不舒服,何况你们把橡皮擦‘大卸八块。”在这样的小游戏中,学生逐渐意识到橡皮擦不该被破坏,激发起他们对文具的保护欲。

3. 达成共识定公约

“同学们,经过刚刚的活动,大家是不是觉得自己平时对自己的橡皮擦太过残忍了呀?咱们要知错能改,一起给橡皮擦道个歉,然后保证再也不欺负他们了,好吗?”说要给橡皮擦道个歉,其实并不是让他们说声“对不起”就行,而是通过读歌谣、做“爱护文具”课中操、画出你心目中“美丽的橡皮擦”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将爱护文具的这颗种子种在心里。借此机会,我也和学生一起,制订不随意破坏文具,不浪费纸、笔、橡皮擦等班级公约,并将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强化学生爱护文具、节约资源的意识。

发起“保护橡皮擦挑战赛”,树立爱护意识

主题系列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具保护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对于解决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成效还不够明显,所以,思考之后,我联合家长,发起了“保护橡皮擦挑战赛”(具体细则见下表)。

从不随意破坏橡皮擦开始,我们的保护逐渐升级,鼓励学生参与“保护橡皮擦挑战赛”,并逐步提升难度,慢慢提升学生听课和写作业的专注程度。

主题活动和挑战赛后,学生慢慢养成了爱护文具、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作业涂改现象仍然存在,但在逐步减少,家长看到后也很欣慰。

案例回顾与反思

回顾这一由橡皮擦碎屑引起的橡皮擦“保卫战”,我对学生有了更多观察与了解,同时也在思考问题、设计方法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感悟。

1. 习惯养成需要运筹帷幄,不可随性而为

开展主题班队会或实践活动,教师应当在思想到策略再到教育素材、教育形式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教育规律,学生犯错,最佳的教育策略就是对其错误进行及时总结评价。教育时机一旦错过,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班会前,我经过了五轮主题活动设计:第一轮构建活动主题,列出提纲;第二轮设计活动,确定最恰当的形式;第三轮反转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融入心理技术;第四轮修正问题,重新调整;第五轮模拟预演,预设状况与智慧应对。反复权衡和推演,活动效果得以保证,教育效果大大加强。

2. 习惯养成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

习惯养成是一个持久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年级学生刚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阶段,他们的意志极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监督。这一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孩子的习惯培养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坚持不懈地培养,构建班级文化,慢慢植入孩子的心田,反复纠正,反复训练,反复实践,多些耐心,多些鼓励,多些关爱,好习惯就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3. 习惯养成需要创新模式,不可生硬灌输

“说教”“灌输”等单一的教育方式,只是信息“流经”学生的大脑,并未唤醒他们情感上的认同。事实证明,这对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效果甚微。

习惯养成深受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这也提醒我们要基于儿童立场,从德育计划的制订到操作方法的选择,都需要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活动实践为舞台,创新德育模式,有目的地创设和组织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情境和活动,激发并优化学生的心灵感悟与行为体验,从而达到提升道德认识、指导个人行为实践的目的。其逻辑程序如下图。

本案例中,教师寓教育于“我是一块小橡皮擦”体验式游戏和“橡皮擦的哭泣”等系列主题活动之中,让孩子在游戏和活动中通过感受情感和态度、直觉与顿悟、理解与感悟来增强道德体验和实践能力,内化为自我教育,达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落实德育的目的。

4. 习惯养成需要正向强化,不可简单粗暴

当我们给孩子更多的正确刺激,孩子好的行为会得到强化,从而收获好的习惯。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保护橡皮擦挑战赛”的任务驱动,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终极等若干挑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孩子们挑战达成了一个个小目标。在教师及时正面的反馈中,孩子们获得认可和满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信心。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也指出,前习俗水平(0~9岁)第二阶段的主要表现孩子通常是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基于此,我们通过物质奖励刺激的方式,建立“行为”与“奖励”的联结点,强化了孩子爱惜物品、认真听讲的习惯,慢慢地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正强化增加了孩子好习惯重复发生的频率,帮助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其实,橡皮擦“保卫战”虽然由橡皮擦被破坏而起,但其影响的却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道德。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应该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长久坚持下来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次教育实践也让我更加明白,在教育中,学生应该站在生命成长的中心,而教育应当从细节出发,时时给予学生生命成长需要的营养和能量,让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柳卿,浙江省臺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小学;唐继亮,台州学院)

猜你喜欢
保卫战文具挑战赛
21天习惯养成挑战赛
来自以色列的创意文具
蜂蜜保卫战
Ps挑战赛
捡文具
We Love文具
Ps挑战赛
香香树保卫战
地球保卫战(4)
收拾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