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也需“断舍离”

2021-04-12 14:28
家庭医药 2021年3期
关键词:断舍离断舍

“断舍离”一词来自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其中讲述了一种类似于极简主义的生活理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断舍离的主角看起来是物品,其实是我们自己,倡导的是给生活做减法,把耗费生命力的冗余之物摈除在外。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给身心减负。

那么,我们的身体需要做到哪些“断舍离”呢?

少吃一口,寿命延长20年

“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期间不少人天天觥筹交错、享用美食,肠胃难免“受苦”,体重也是直线上升。那就让我们的断舍离从减少饭量,给身体减负开始吧。

英国伦敦大学健康与老龄化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寻找何种基因或者生活方式可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结果发现少吃才是王道。该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皮蓬博士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你将老鼠的喂食量减少40%,它们会多活20%~30%的时间,而这转换到人身上差不多就20年左右。该研究结果已经在各种生物体上重现,甚至包括拉布拉多犬。”科学家们还在果蝇身上做了类似的实验,该物种与人类共享超过60%的基因,結果依旧非常乐观。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人员一项长达2年的试验研究,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每天少摄入300卡路里(相当于一份香草冰激凌或6小块饼干),可以改善胆固醇、血压、血糖和其他指标,而且还能减重,减缓衰老进程和延长寿命。

其实,中国很多医学专家早就在以身作则,劝大家“少吃一口”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饿着要比撑着强!

孙燕院士在向媒体记者分享防癌心得时曾经谈到,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因为肥胖可能为多种癌症埋下隐患。他说:“我每天只吃七分饱,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诱惑,于是感觉吃的差不多了,就马上离开饭桌,绝不久待,更不会与家人在饭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两口饭菜,偶尔还会把晚饭省下一两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从来不“贪吃”!

陈君石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我的饭量一直都比较小,从来不“贪吃”,所以几十年来体重波动一直没有超过5公斤。此外,我注重搭配食物,比如红烧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但我照吃不误,只是注意当天别的高脂食物尽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裕民: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何裕民教授在其自媒体平台上曾说:我一直倡导一个观点,少吃一口。少吃一口,(体内)垃圾就少一点;垃圾少一点,就可以多活一天。一些常见病,很多都是由吃太多、肥胖导致的。例如,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肥胖,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更不用说,肥胖富态的人占多数。

国医大师郭诚杰:再好的菜也不多吃一口!

郭诚杰活到了97岁高龄,当时行走自如,耳不聋、眼不花,患病前4天还在出门诊。他在媒体上刊文分享养生之道时谈到: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古人就开始注重饮食养生,提出“饮食有节”的养生观点。“脾为后天之本”,因此,所食所饮必须考虑到脾胃的受纳和运化能力,尽量减轻脾胃的负担。古人还主张“肠中常清”,就是指饮食简单、清淡,并少量多餐。特别是每餐只吃七分饱,再好的饭菜也绝不多吃一口,以求“肠中常清”。

给身体减压,生命才能活力+

年龄的增长往往伴随着器官的衰老,机能的下降,身体也不会再像年轻时候那么强健,会容易出现各种毛病,而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多加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时给自己的身体减减压。

管住嘴、迈开腿,给血管减压

20多年前如有30来岁的人得心肌梗死,大家都会非常吃惊,可如今已司空见惯,最近甚至有16岁的小伙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植入支架的病例。有资料表明,需要植入支架的患者中,中青年所占比例已高达17%。本属于老年病、富贵病的冠心病,如今年轻化了。问题就在于现在的中青年人(包括儿童)吃得越来越好、动得越来越少、压力越来越大、吸烟越来越多,血压、血糖、血脂越来越超标,再过些年,势必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井喷。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给血管减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张海澄建议,给血管减压,首先是要戒烟,这是不用花费过多(戒烟还可节省烟钱)、不需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的措施。因为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2000年全球每10个因心血管病死亡中至少有1个与吸烟相关,吸烟造成全部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三分之一,35岁以上因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中20%与吸烟相关。除了吸烟,我们自己最能控制的就是增加锻炼,应该每周至少主动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活动强度因人而异,但脉搏至少要轻微增快、身体要轻微出汗。在锻炼中血管会收缩、舒张,保持良好的弹性和功能。再者,就是要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尽量多食用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拒做“低头族”“久坐族”,给颈腰椎减压

20年前颈椎病还比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手机等电子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低头族”“久坐族”,上至八旬老人、下至8岁孩童都有可能罹患颈椎病、腰椎病。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科主任燕铁斌教授给“低头族”“久坐族”介绍了4个保健动作:(1)眨眼。紧眨双眼数次,然后使双侧眼球依次左视、右视、转动,如此重复10次后再凝视远方1分钟。这样做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活跃眼部的血液循环。(2)转头。先抬头尽量后仰,然后慢慢低头,下额尽量贴近胸前,使颈背肌肉拉紧和放松;随后,缓慢做头部的圆周运动,并向左右两侧倾斜10~15次;再将腰背靠在椅背上,两手在颈后抱拢片刻。这样对颈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也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恢复。(3)叩腰。双手握空心拳,反手背后,以双手拳背着力,有节奏地叩击骶部和腰部。手法要平稳,力量由轻到重,有振动感。可先从骶部向上叩击至腰背部,再从上向下叩击至骶部,如此反复。(4)踮脚。将两脚的脚后跟踮起来,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两腿的肌肉不停地收缩和放松,会带动膝关节和踝关节不停运动,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供给下肢更多的养料和氧气,可有效避免久坐之后带来的腿部麻木沉重。

限量饮酒,给肝脏减压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人对酒的热爱不仅因为它味美醇香,而且在于它背后蕴藏的“礼”与“情”。比如有人在高兴时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有人在伤心时饮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人在思念时饮酒,“明月幾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人在离别时饮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于爱酒人士来说,真的是“无酒不欢”,但过量饮酒也会危害身体健康。有调查显示,我国2003—2011年间,酒精相关肝病的患病率为2.3%~6.1%,在饮酒史超过5年的重度饮酒者中,患病率中位数为4.5%;5年饮酒史的重度饮酒者其酒精相关脂肪变性的发生率≥50%,酒精相关肝炎发生率≥10%,酒精相关肝硬化发生率≥10%。酒精性肝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慢性肝病之一。

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喝酒首选葡萄酒或低度酒,每天喝低度白酒(38度)不超过50毫升(1两),葡萄酒不超过150毫升(1杯),啤酒不超过450毫升(1瓶)。

偶尔发个呆,给精神减压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城市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危机。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紧张,使生活在这样一个飞速旋转车轮上的人们头晕目眩,心理压力的增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如何给精神心理减压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中,有一条建议就是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发呆是人正常的心理调节,是大脑对复杂的外界事物进行处理时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不经意间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安静状态,有自我保护、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等作用。发呆时的姿势不限,如果头部可以靠在后面或者由手臂支撑更好,头颈部肌肉的放松更有利于产生充分的松弛反应。发呆时如果不能尽快地放松下来,可以回忆自己以前经历过的轻松愉悦的场景,比如置身于温暖舒适的海滩。还可以配合进行深度的呼吸,特别是腹式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肌肉上,主动地收缩或舒张腹肌,进行5~8次缓慢腹式深呼吸,不但可以减压,也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

外在的断舍离,与身心减负一样重要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周围环境变得拥挤不堪时,我们会感到更加焦虑和紧张。该研究还发现,住在杂乱房子里的妈妈们,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更高。所以,对于家里的一些生活用品,也要果断进行断舍离。

内衣裤:3~6个月一换

研究表明,一条穿过10小时的内裤上存在着约有300万的大肠杆菌,平均每条内裤带有大约0.08克粪便,来自粪便成分的病菌会超过1000个,寄生虫大约会超过50个……而每年约有超过15%的女性,会因为穿着不够卫生的旧内裤发生外阴湿疹;大约有45%的人,因为旧内裤的卫生问题,造成臀部皮肤出现小疙瘩。所以,内衣裤一定要每天更换、清洗,必要时定期用沸水煮开消毒;使用频率较高的内裤,最好半年一换;如果内裤变形或者有无法清洗干净的污渍,一定要换成新的。

牙刷:3个月一换

牙刷上会粘有一些细菌和真菌,并且会在湿润的刷头上繁殖,所以牙刷用得久了,不仅会引起牙龈疾病,还会伤害消化系统。建议使用牙刷后要冲洗干净,竖立晾干;一旦发现刷毛磨损,应随时更换;即使无磨损也要3个月换一次。

毛巾:2~4个月换新的

毛巾是纤维织物,使用时间长了,深入纤维缝隙内的细菌很难清除,清洗、晾晒、高温蒸煮等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控制细菌数量,并不能永久清除细菌。用久了的毛巾会成为皮肤的污染源,增加痤疮、真菌感染和皮疹等风险。因此,不要等破损了再换,最好2~4个月换一条新毛巾。

筷子:3~6个月一换

筷子使用时间越长,检出的细菌总数越高,尤其是筷子在反复使用、搓洗的情况下,其表面会形成细小的纹路,容易残留细菌和清洁剂。所以,筷子应该3~6个月就换一次;一旦发现筷子出现刮痕、磨损或变形,也一定要更换。

塑料餐具: 不要超过半年

像PE聚乙烯、PP聚丙烯这类塑料制品,虽然本身制作原料无毒,但用其装热水时,会有化学物析出进入水中;并且塑料的内部有很多孔隙,其中隐藏着杂物,清洗不净容易滋生细菌。所以建议大家选购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级塑料制作的水杯,使用时避免紫外线照射,有划痕就要立即淘汰,无损的塑料餐盘和碗也要半年更换一次。

菜板:1~2年一换

菜板上凹凸不平的刀痕,犹如无数个阴暗潮湿的“洞穴”,非常适合真菌及细菌的生存繁殖。据研究表明,菜板使用3个月以后,藏有的粪肠球菌是马桶盖上的200倍。因此,砧板使用1~2年左右就应该换成新的,发霉的时候一定要换。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断舍离就是要扔、扔、扔。其实不然!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丢东西只是初级阶段,清扫内心才是真正的高级。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将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淡然、从容,放下不必要的包袱,去享受生活的美妙,你将发现,人生焕然一新。而健康,也许就会自然而然地伴随于你!

猜你喜欢
断舍离断舍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断舍离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断舍离
优雅的亲子“断舍离”
绝症病房:万里追爱的异国情敌,叫声嫂子“断舍离”
从消费开始“断舍离”
“断舍离”,日本人拥抱极简主义
习作教学需要“断舍离”
网络世界“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