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旋转进卢浮宫的陀螺

2021-04-12 11:24施崇伟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转轴凹槽刀刃

施崇伟

一根鞭子抽动,小小陀螺悠然旋转,旋转出快乐的笑声,旋转出趣味的童年。最近,有一只陀螺“旋转”进了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的卢浮宫。小小陀螺,何以跻身其中?

成全小小陀螺的,是一个88岁的日本老人。这颗能在武士刀刃上旋转18分钟的非凡陀螺,它的制造者叫广井政昭,是日本现有为数不多的陀螺手艺人之一。日本的陀螺文化超过700年,漫延至日本神奈川县海老名市的广井木工所也有七十余年历史。广井政昭从小受日本陀螺文化的熏陶和长辈的栽培,年轻时就成为广井家族第四代陀螺制造传承人,这只打入卢浮宫并向世人展示的作品,仅是他无数作品之一。

要打造出一只能进入卢浮宫的陀螺,绝不像小时候制作一只陀螺那么简单。单是制作陀螺的木材就放置了30年。梾木,因其质地坚硬、不易变形而成为广井政昭制作陀螺的最佳木材。即便梾木有着先天的优势,广井政昭仍对其进行了长达30年的静置,以保证完全干燥。

对于制作陀螺的工具,广井政昭同样讲究和挑剔,他认为匠人手中的工具应该是自己打磨的,“最好用的工具,无论怎么跟打磨的人解释、指导,用起来都可能会有不顺手的地方,所以我一定要自己做。”比如,转轴是陀螺中最关键的一个部件,需要用高强度的不锈钢棒制作。制作时,用砂轮把钢棒的顶端磨尖之后,再固定在转轮上,用小锉刀做更精细的打磨。砂轮、刨刀、小锉刀……所有五花八门的工具,全都出自匠人的精心制作。

备好材,利其器。接下来的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如在毛发上雕花一般精致,即使是粗制的陀螺形状,也是精细的工艺。刨刀面对静候了30年的木材不敢有丝毫的放任。首先,广井政昭必须谨慎调整刀刃的位置和角度,以及下刀的力道,在陀螺背面削出较缓的斜面;其次,圆凿在木材中间掏出的那道凹槽,是之后用来固定陀螺的,要精确到毫米;最后,将一小段木头削成凸形,大小要与刚刚掏出的凹槽严密接合。这些过程得凭着数十年的经验和感受才能做到精准。

陀螺制作的关键“阀门”是平衡。广井政昭说:“制作陀螺的核心,首先是平衡,其次是平衡,总之什么都需要平衡。”用小号圆凿在陀螺的中心掏出一个用来插转轴的凹槽,转轴在插进去的时候不能弯曲也不能倾斜,这样才能保证陀螺旋转起来时的平衡感。在刀刃上旋转的陀螺,更不能有一点点的重心偏移。

如果有重心偏移,偏重的部分在旋转的时候会因离心力飘起来,而偏轻的部分则会向下栽。为了精确判断陀螺重心偏移的情况,广井政昭会用笔尖在靠近转动的陀螺上做出标记,然后在偏轻的地方加上鉛来调整平衡,而加铅的位置和用量,那得靠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多次反复试验才能确定。光是这一道工序,就让广井政昭连续花上四五天,甚至痛苦得彻夜难眠。

这还算不上大功告成。一只完美的陀螺,还需要锦上添花——上色,这也是完成一件艺术品的必需工序。广井政昭戴着老花镜,先用腰果树脂涂料涂好底部;经过一晚的干燥之后,再用砂纸将陀螺的表面打磨光滑;最后,给陀螺涂抹上鲜艳的色彩。

小小的陀螺,在武士刀的刀刃上稳稳地旋转。18分钟过去,当陀螺“累”得歇息之际,卢浮宫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是对陀螺的称奇,也是对手工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礼赞: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

(摘自《知识窗》 )

猜你喜欢
转轴凹槽刀刃
成熟的代价
黄昏
黑板下面的凹槽
写小诗
小细节大功效 浅谈笔记本屏幕转轴设计
飞翔的海鸥
阅读理解Ⅱ
数字量勺
“凹槽形”相似图形的应用
过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