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1-04-13 13:03徐贵堂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阅读知识具有理论化的特点,如果教师不创新教学方法,刻板地传授给学生阅读知识,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需要从不同文本的特点出发,制定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读阅读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的细致阅读计划的方法,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读有所获。基于此,本文针对实际的阅读教学内容,提出几点精读阅读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全面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精读阅读法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05-02

一、明确精读和略读的不同

“精读”是一种与“略读”相反的阅读方法,在应用“精读阅读法”进行教学时,我们常需要以“略读”为基础来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有效区分“精读”与“略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谓“精读”指的就是要细致地对文本进行钻研,逐句、逐词地进行品味和研究,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最大化地获得文本的信息。而“略读”与之相反,就是对文章进行大致的阅读,主要是对文章的主题以及基本框架进行大概了解,不注重品读文章的细节,需快速浏览文章并掌握内容。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精读”与“略读”两种阅读的方法存在不同,但是在阅读中两种阅读方法都是不能缺少的,甚至很多时候两种阅读方法会结合进行使用[1]。“精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具体地了解文章的内涵和写作方法,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技巧的提升。但是很多时候课堂教学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品读,就需要进行“略读”,先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布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对阅读方法进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精读阅读法”进行描述,希望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读必有所获,思必有所感。

二、精读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立足宏观语境,把握文章整体美

在学习阅读知识时解读文本是关键,这就要求读者必须要重视感悟文本的精神,再著眼于文字,尤其是对散文的阅读“着意于精神”更是非常主要的。立足宏观的语境,对文本进行微观的精读,才能从细节上找到突破。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慧心,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就必须要懂得注重细节。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在细节处体现出动人的情感,如果不细致地进行挖掘和品味,很难让人发现。在阅读中学生一旦体会到细节的美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于文章的感触也会更加深刻[2]。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最后一课》就有很多细节上的描写,在情景、心理等处的描写时,喜“突转”,这些突转的临界点,常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悟,这些临界点会给我们带来精雕细琢的震撼。作者都德在设计文章时描写了一个超出常规的情境,即“国家的灭亡促使小弗郎士的心理结构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儿童真实的心灵,更能凸显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精读”效果,教师可先将文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头部分——小院子里。):主要描述的是主人公小弗郎士上学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过程。

第二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从小弗郎士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其在教室的场景(课前描写)。

第三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我真永远忘不了!):主要描写的是小弗郎士上课时的情景,重点突出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对小弗郎士的感受,这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四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这部分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和文章的结局,写出了韩麦尔先生下课的情景。

学生可以从这四个阶段出发,紧抓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过、悔恨——悲伤、懂事,一步步的情感变化,突出了主人公的爱国情怀,这些情感的变化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先进行阶段划分,再以主人公情感变化为主线进行“精读”,更容易达到高效阅读的目的,体会文章的真实情感。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乐园”二字,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这两个字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即使在字典中“乐园”二字也没什么特别的体现,没有教学的意义。实际上,从鲁迅所要表达的人物心灵来说,“乐园”二字是不容忽视的。文章的开头就提到百草园“不过只是野草,但却是我的乐园”,在开头处就强调了“乐园”,由此可见作者对于“乐园”是有特殊的应用。“乐园”表现出了双重的意思,其一就是字典里的解释,表示美好的场所,而另一重含义就是表达在不美好的场所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精读”时从“乐园”两字宏观把控文章的语境,把握文章整体美,在以“乐园”为主线进行细致品读,可以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二)立足想象, 超越文本之表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望远镜的能力对文章进行宏观的把控,还要“化远为近”,具有显微镜式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文本进行剖析,逐条细化,照内里于文本[3]。实际上,对文章进行精读是一项具有创造力的活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更容易对文章的内容、情感进行揣摩,体会出超出文本的感受。

例如,在人教版中有《秋天》一文,作者为何其芳,文章描述了一个安静、恬静的画面,阅读时仿佛身处其中,感受到了秋天农民的呼吸声。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有学生提出疑问:文中此句“收起/青蝙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为什么不直接缩写成“收起影子”?教师:前一句中提到“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如果后续直接写“收起影子”是不是不如之前直观,试想一下文章第一节写到“渔人在渔船上游戏,他们的游戏非常的轻松”,他们之所以会开心的游戏,是不是已经撒好了网,鱼儿已经满仓了,这时再进行撒网,是否有鱼已经不重要。在“精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游戏”两字出发进行想象,紧抓文章的意境,一方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促使文章更富有诗意。诗歌中“网起青蝙鱼”属于写实,但是直接表达没有任何的意境,如果直接写“网起乌柏叶”也非常的平庸,缺乏想象力,但是诗词写到了“乌柏叶”,让表达更凸显出意境美。从想象出发,进行精读会加深学生的体会,感受不一样的美。

(三)立足情感,感悟作者之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会应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感悟,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阅读的效率。乌申斯基指出: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是比较。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抓住文章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对作品的鉴赏水平得到全面发展。所以,立足情感实施比较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发现文章语言表达的特别之处。在应用精读阅读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比较,找到情感的相似之处,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4]。实际上,精读阅读法与比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比较可以提高精读的效果,通过比较可以让阅读更“精”,阅读效果更佳。

例如,在利用精读法教授《那树》一文时,就可与《行道树》进行比较,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两篇文章均是描写树木的文章,但是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作者应用了象征性的描写方法,均表达了乐于奉献的情感。同时,细细品读就发现《那树》描写时使用的是第三人称,通过客观的语气对观点进行表达,也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震撼。而《行道树》是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通过拟人的手法,对树的情感进行表达,文章整篇抒情手法非常明显,将心理描写作为了主线。将两篇文章放到一起进行精读,通过细节比较,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立足语言,紧扣文章根本

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授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章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想法的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立足语言进行精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最为主要的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实施精读阅读法可以实现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这对于初中学生的长久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语言能力存在较大的区别,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必须要从学生的语言能力出發,开展精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一些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有限,对于这些问题可能无法有效地自主解答,或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解答,这时就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语言能力较强的带动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对文章进行讨论阅读。小组成员可以先一起进行略读,大体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精读,边读边思考,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效果。

三、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生要广泛阅读,学习各种类型的文章。但是阅读知识具有理论化的特点,教师还需由点到面地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精读,让学生读必有所获。以上文章从把握宏观语境、激发想象、紧抓情感、锻炼语言等几个层面出发,实施精读阅读法,教师还需结合实际的阅读内容,设计教学策略,保证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姚瑶.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读与略读的

运用[J]. 新课程(中学版), 2018(11):38.

[2]伍碧婷.试论精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科研, 2017.

[3]张效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名师在线, 2020(9):89-90.

[4]闫正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 2017.

[5]洪志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语文课内外, 2020(2):172.

作者简介:

徐贵堂(1972年6月-),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效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